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文化中国行】怀敬畏之心 担传承之责
——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海北州文化馆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尹耀增
发布时间:2024-11-11 08:59:55
编辑:李家奕

  刺绣技艺培训。海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明代的铁门锁、清代的单耳壶、民国的狮面铺首、华热藏服……11月5日,记者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海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的非遗展示厅,这里珍藏着1000余件代表海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非遗物品。

  “这些物品承载着海北厚重的历史,是研究海北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我们耗时8年,费尽心血才搜集到这些宝贝。将它们放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展示,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海北州文化馆馆长普毛扎西说。

  一直以来,海北州文化馆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为此,专门出台了《海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和《海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申报评定办法》,以此规范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为保障文化传承,海北州将非遗传承保护经费纳入州级财政预算。每年,为全州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传承人分别发放20000元、8000元的补助,为每个州级项目和传承人分别发放10000元、5000元补助资金。海北四县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县级项目传承人给予一定补助,从而建立起良好的非遗传承保护机制。

  有了这些规章制度,无论是田野调查、挖掘整理,还是项目申报等非遗保护工作都有章可循,海北州在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海北州文化馆建立了一批传习阵地,壮大了传习队伍,完善了设施设备,补助了传习资金,开展了技艺培训、展演展示活动以及民俗活动。通过“线上 + 线下”的形式,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达500余场次。绝大部分保护项目实现了“活态”传承,特别是将传统手工技艺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了独特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加了群众收入,促进了社会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弘扬海北州优秀传统文化,海北州文化馆着力建好非遗名录,努力当好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主角”。

  “非遗保护,首在挖掘,重在保护。我们致力于挖掘优秀民族文化,截至目前,全州共有126项非遗项目被列入非遗名录。其中,门源回族宴席曲、华热藏族服饰、祁连阿柔逗曲、海晏青海湖祭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福苍手工皮艺等36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稞秸秆画制作技艺等40项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4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毛扎西介绍。

  为使非遗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省、州、县文旅部门联合为传承人搭建平台。截至目前,海北州文化馆建成省级青绣工坊10家、州级青绣工坊2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家、省级传习所2家、州级民族文化传统技艺传承点3个;建立传习所30个,组建传习队伍33支,传习人数达518人。同时,为传习所统一制作并发放标识牌匾,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建成传承阵地,壮大传承队伍,改善传承条件,为传习工作的有序开展夯实了基础。

  今年7月,一位非遗传承人因制作《坛城》作品缺少材料,请求海北州文化馆工作人员帮忙采集石粉。普毛扎西欣然接受请求,并带领工作人员前往茶默公路附近的一座大山采集。

  他们带上十字镐、钢钎、相机等必要设备,迎着朝阳出发。到达现场后,他们发现汽车无法通行,只能步行,来回路程达40公里,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现场突然下起大雨,给采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刘杰在此次采集工作中负责影像资料采集,他背着相机,准备对整个采集过程进行拍照录像。由于下雨山路湿滑,刘杰不慎滑倒滚下山去,衣服划破了,身体也受了伤。但他紧紧抱住相机,相机完好无损。

  “我们借了老乡30匹马,一趟趟地从山上驮运,折腾了一整天,大概采集了400公斤石粉,影像资料也成功保存下来,这就是我们‘非遗人’的敬业精神。”普毛扎西从回忆中回到现实,脸上既有心酸,又有自豪。

  无论酷暑还是寒冬,海北州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始终奋战在非遗挖掘一线,足迹遍布海北的山山水水,行程超过10万公里。

  积极走访培养传承人,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壮大传承人队伍,让他们在海北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挑大梁”,是海北州文化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普毛扎西介绍,海北州共培养各级传承人143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15名、州级传承人47名、县级传承人79名。每年组织各级传承人培训达100余期,培训人数2000余人次。

  “最近,我们正在准备第五批非遗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全州共申报了16名省级非遗传承人。同时,我们准备前往四县的遗址开展格萨尔王传说的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有新的发现,我们将聘请省、州专家集中挖掘,若有收获,将极大丰富海北州目前的非遗内容。”普毛扎西说。

  在海北州文化馆的非遗展厅,记者看到了《海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海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等近200项图文、音像资料,这些翔实的资料充分展现了非遗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0月24日,海北州文化馆(海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次获奖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鞭策,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普毛扎西如是说。

推荐阅读
中共青海省军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省委议消会议召开 陈刚讲话 吴晓军主持
青海西宁:“书香润夏都 阅动嘉年华”阅读季启动
青海省创新菜品技能大赛在祁连县举办
第34届中国新闻奖 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
青海新闻网有限公司招聘总成绩及体检等事项通知
3374件!西宁涉外法律服务成果丰硕
惠及3万余人!网点化社保服务格局形成
24H热点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德令哈...
【祖国好 家乡美】秋染黄河生态美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秋行海东看发展】一桌蔬菜...
西宁市城北区“煤改电”项目暖身更暖心 5612户村民...
听心声促发展 工会活动暖人心
西宁市年内绿色蔬菜输出额将突破10亿元
【文化中国行】怀敬畏之心 担传承之责——记全国非...
灾后重建焕新颜 以旧换新暖民心——消费品以旧换新...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安新家园,家安心更安!
【祖国好 家乡美】校园里的“江爸爸”
热点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德令哈: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祖国好 家乡美】秋染黄河生态美
【祖国好 家乡美】秋...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秋行海东看发展】一桌蔬菜“拼盘”随便凑齐 乐都“菜篮子”里装着42个菜品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西宁市城北区“煤改电”项目暖身更暖心 5612户村民告别煤炉取暖
西宁市城北区“煤改...
听心声促发展 工会活动暖人心
听心声促发展 工会活...
西宁市年内绿色蔬菜输出额将突破10亿元
西宁市年内绿色蔬菜...
【文化中国行】怀敬畏之心 担传承之责——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海北州文化馆
【文化中国行】怀敬...
灾后重建焕新颜 以旧换新暖民心——消费品以旧换新走进灾后恢复重建区专场活动见闻
灾后重建焕新颜 以旧...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文化中国行】怀敬畏之心 担传承之责
——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海北州文化馆

青海日报
2024-11-11 08:5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文化中国行】怀敬畏之心 担传承之责
——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海北州文化馆

青海日报
2024-11-11 08:5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文化中国行】怀敬畏之心 担传承之责
——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海北州文化馆

  • 2024-11-11 08:59:55
  • 来源:青海日报

  刺绣技艺培训。海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明代的铁门锁、清代的单耳壶、民国的狮面铺首、华热藏服……11月5日,记者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海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的非遗展示厅,这里珍藏着1000余件代表海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非遗物品。

  “这些物品承载着海北厚重的历史,是研究海北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我们耗时8年,费尽心血才搜集到这些宝贝。将它们放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展示,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海北州文化馆馆长普毛扎西说。

  一直以来,海北州文化馆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为此,专门出台了《海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和《海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申报评定办法》,以此规范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为保障文化传承,海北州将非遗传承保护经费纳入州级财政预算。每年,为全州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传承人分别发放20000元、8000元的补助,为每个州级项目和传承人分别发放10000元、5000元补助资金。海北四县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县级项目传承人给予一定补助,从而建立起良好的非遗传承保护机制。

  有了这些规章制度,无论是田野调查、挖掘整理,还是项目申报等非遗保护工作都有章可循,海北州在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海北州文化馆建立了一批传习阵地,壮大了传习队伍,完善了设施设备,补助了传习资金,开展了技艺培训、展演展示活动以及民俗活动。通过“线上 + 线下”的形式,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达500余场次。绝大部分保护项目实现了“活态”传承,特别是将传统手工技艺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了独特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加了群众收入,促进了社会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弘扬海北州优秀传统文化,海北州文化馆着力建好非遗名录,努力当好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主角”。

  “非遗保护,首在挖掘,重在保护。我们致力于挖掘优秀民族文化,截至目前,全州共有126项非遗项目被列入非遗名录。其中,门源回族宴席曲、华热藏族服饰、祁连阿柔逗曲、海晏青海湖祭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福苍手工皮艺等36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稞秸秆画制作技艺等40项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4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毛扎西介绍。

  为使非遗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省、州、县文旅部门联合为传承人搭建平台。截至目前,海北州文化馆建成省级青绣工坊10家、州级青绣工坊2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家、省级传习所2家、州级民族文化传统技艺传承点3个;建立传习所30个,组建传习队伍33支,传习人数达518人。同时,为传习所统一制作并发放标识牌匾,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建成传承阵地,壮大传承队伍,改善传承条件,为传习工作的有序开展夯实了基础。

  今年7月,一位非遗传承人因制作《坛城》作品缺少材料,请求海北州文化馆工作人员帮忙采集石粉。普毛扎西欣然接受请求,并带领工作人员前往茶默公路附近的一座大山采集。

  他们带上十字镐、钢钎、相机等必要设备,迎着朝阳出发。到达现场后,他们发现汽车无法通行,只能步行,来回路程达40公里,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现场突然下起大雨,给采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刘杰在此次采集工作中负责影像资料采集,他背着相机,准备对整个采集过程进行拍照录像。由于下雨山路湿滑,刘杰不慎滑倒滚下山去,衣服划破了,身体也受了伤。但他紧紧抱住相机,相机完好无损。

  “我们借了老乡30匹马,一趟趟地从山上驮运,折腾了一整天,大概采集了400公斤石粉,影像资料也成功保存下来,这就是我们‘非遗人’的敬业精神。”普毛扎西从回忆中回到现实,脸上既有心酸,又有自豪。

  无论酷暑还是寒冬,海北州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始终奋战在非遗挖掘一线,足迹遍布海北的山山水水,行程超过10万公里。

  积极走访培养传承人,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壮大传承人队伍,让他们在海北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挑大梁”,是海北州文化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普毛扎西介绍,海北州共培养各级传承人143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15名、州级传承人47名、县级传承人79名。每年组织各级传承人培训达100余期,培训人数2000余人次。

  “最近,我们正在准备第五批非遗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全州共申报了16名省级非遗传承人。同时,我们准备前往四县的遗址开展格萨尔王传说的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有新的发现,我们将聘请省、州专家集中挖掘,若有收获,将极大丰富海北州目前的非遗内容。”普毛扎西说。

  在海北州文化馆的非遗展厅,记者看到了《海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海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等近200项图文、音像资料,这些翔实的资料充分展现了非遗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0月24日,海北州文化馆(海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次获奖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鞭策,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普毛扎西如是说。

作者 尹耀增
编辑:李家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