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文化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培育弘扬“五个文化” 奋力开创青海文化建设新局面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石成砚
发布时间:2024-11-12 07:56:45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作为我国黄河流域文明的组成部分,青海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加强青海文化传承发展,积极主动赓续历史文脉,谱写青海文化当代华章,是新时代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必须担负起的文化使命。今年1月,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围绕推动青海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作出了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五个文化”工作部署。

  新征程上,青海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弘扬“五个文化”,挖掘传承文化内涵价值,努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培育生态文化 绘就大美画卷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明确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以“国之大者”叮嘱青海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青海不断深化对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认识,提出培育弘扬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夏,“雪豹之都”成为省会西宁一张新名片。作为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核心,西宁围绕“雪豹”持续开发具有生态标识的文旅体验和产品,成为今年全省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业态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青海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做好“生态+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通过整合全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化推出多条生态文化旅游带,实施“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品牌提升行动,打造高原湖泊、盐湖风光、草原花海等生态旅游打卡地,开展森林康养、高原科考、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立足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格外脆弱这一省情实际,青海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培育弘扬生态文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以生态文化优势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构建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打造绿色算力产业基地,走出一条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之路。

  作为更好守护“中华水塔”的必由途径,青海不断构筑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文化体系,宣传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和国家公园建设的青海经验,大力宣介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广泛倡导绿色、节约、环保理念,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统筹推进“三生融合”协调发展,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通过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创作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学、演艺作品,举办青藏高原高层次生态文化研讨和生态产业宣介活动,持续擦亮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等品牌,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广大高原儿女头脑,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已然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传承红色基因 延续历史文脉

  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文化高地。

  红军长征途经班玛地区,坚决遵守群众纪律,对当地群众的家园和财产秋毫无犯,长征精神一直感染着班玛人民,这段军民鱼水深情流传至今;二十世纪50年代,青藏公路同川藏公路交会于拉萨,结束数千年来西藏封闭的局面,在世界筑路史上镌刻下一大奇迹;高寒边远的金银滩草原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成功研制,共和国的脊梁在此挺立……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底蕴积淀深厚、红色血脉绵延不绝,这片红色的热土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伟大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时代楷模”尕布龙、“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高原大地上涌现的红色人物不胜枚举,成为了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为更好培育弘扬挺起民族脊梁的红色文化,青海积极推动精神高地建设,着力强化红色精神教育,在干部网络课堂、大中小学生课程、各类干部学习培训中设立红色精神教育课程,厚植“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情怀,激励各族干部群众争做新青海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奉献者。同时,通过加强调查研究、开展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积极编创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艺作品、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推出红色体验精品线路等方式,扩大青海红色精神在全国的影响力,让青海红色文化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今年暑假,青海省博物馆的研学活动“火”了。该馆“文物上的神奇动物——青海省博物馆奇妙研学营”,从“文物上的动物”角度出发,带领青少年学生结识青海文物,与高原动物亲密互动,收获一致好评,并在全国脱颖而出,被选入2024年度文博社教创新百项案例。

  近年来,青海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火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文物考古研究成果丰硕,文物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提升,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初步建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成就、实现新突破。

  为用好用活文化遗产,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青海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推动喇家遗址、柳湾遗址、沈那遗址、宗日遗址等考古遗址成为保护、传承、展示中华文明渊源与中国历史文脉的重要窗口。青海不断摸清全省城乡历史文化资源底数,建立各级保护名录和保护清单,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监督问责机制,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利用。同时,发挥青海拥有长征、长城、黄河、长江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园区的叠加优势,深入挖掘和保护青海境内长征、长城、黄河、长江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充分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擦亮高原名片 唱响团结之歌

  古往今来,青藏高原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组成了璀璨绚烂的高原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青藏高原多元文化的资源库,青海不断探索拓展培育弘扬高原文化路径,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河湟文化(海东、西宁)、海西德都蒙古族文化、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四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性整体性保护。

  从青南地区的唐卡艺术,到河湟谷地的刺绣、雕刻等传统特色工艺产业,青海以文旅融合项目为载体,形成一批依托非遗展示场馆、传习中心等开展研学旅游和休闲体验旅游等形式多样的旅游项目,不断释放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青绣数字化总部经纪公司、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热贡文化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传承保护高原特色文化。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纵观历史长河,有着“天河锁钥”“海藏咽喉”之称的青海,发挥着承东启西、联疆络藏的重要作用,特殊的区位优势使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此碰撞交流,形成了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格局。可以说,一部青海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实践地,青海发挥多元文化交融汇聚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青海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广泛开展“四史”“五观”宣传教育,针对党员干部、各族群众、青年学生等不同群体,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现代文明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法治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当好每一粒石榴籽”,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

  此外,青海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通过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青海卷》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青海卷)》,深入挖掘青海各民族汇聚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事迹,系统阐释千百年来青海各民族所形成的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深厚爱国主义传统与实践,讲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青海故事”。

推荐阅读
中共青海省军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吴晓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青海西宁:“书香润夏都 阅动嘉年华”阅读季启动
青海省创新菜品技能大赛在祁连县举办
第34届中国新闻奖 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
青海新闻网有限公司招聘总成绩及体检等事项通知
3374件!西宁涉外法律服务成果丰硕
惠及3万余人!网点化社保服务格局形成
24H热点
1-10月实现旅游收入328.06亿元 西宁将推出一大波秋...
【祖国好 家乡美】开启秋冬之旅 西宁邀您赏美景沐...
看演唱会 赏雪滑冰 观灯光秀 西宁3道文旅大餐等您...
青海杂技亮相首届黄河流域九省区杂技精品展演
【文化中国行】怀敬畏之心 担传承之责——记全国非...
青海1个剧目入选2024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名单
【文化中国行】一毯传百年 一生为一毯——记全国非...
青海省第19届摄影艺术展启幕
【文化中国行】舞蹈诗剧《河湟》走进银川
青海美术作品走进江苏交流
热点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德令哈: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祖国好 家乡美】秋染黄河生态美
【祖国好 家乡美】秋...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秋行海东看发展】一桌蔬菜“拼盘”随便凑齐 乐都“菜篮子”里装着42个菜品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西宁市城北区“煤改电”项目暖身更暖心 5612户村民告别煤炉取暖
西宁市城北区“煤改...
听心声促发展 工会活动暖人心
听心声促发展 工会活...
西宁市年内绿色蔬菜输出额将突破10亿元
西宁市年内绿色蔬菜...
【文化中国行】怀敬畏之心 担传承之责——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海北州文化馆
【文化中国行】怀敬...
灾后重建焕新颜 以旧换新暖民心——消费品以旧换新走进灾后恢复重建区专场活动见闻
灾后重建焕新颜 以旧...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培育弘扬“五个文化” 奋力开创青海文化建设新局面

青海日报
2024-11-12 07:5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培育弘扬“五个文化” 奋力开创青海文化建设新局面

青海日报
2024-11-12 07:5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培育弘扬“五个文化” 奋力开创青海文化建设新局面

  • 2024-11-12 07:56:45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作为我国黄河流域文明的组成部分,青海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加强青海文化传承发展,积极主动赓续历史文脉,谱写青海文化当代华章,是新时代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必须担负起的文化使命。今年1月,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围绕推动青海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作出了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五个文化”工作部署。

  新征程上,青海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弘扬“五个文化”,挖掘传承文化内涵价值,努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培育生态文化 绘就大美画卷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明确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以“国之大者”叮嘱青海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青海不断深化对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认识,提出培育弘扬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夏,“雪豹之都”成为省会西宁一张新名片。作为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核心,西宁围绕“雪豹”持续开发具有生态标识的文旅体验和产品,成为今年全省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业态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青海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做好“生态+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通过整合全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化推出多条生态文化旅游带,实施“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品牌提升行动,打造高原湖泊、盐湖风光、草原花海等生态旅游打卡地,开展森林康养、高原科考、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立足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格外脆弱这一省情实际,青海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培育弘扬生态文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以生态文化优势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构建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打造绿色算力产业基地,走出一条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之路。

  作为更好守护“中华水塔”的必由途径,青海不断构筑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文化体系,宣传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和国家公园建设的青海经验,大力宣介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广泛倡导绿色、节约、环保理念,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统筹推进“三生融合”协调发展,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通过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创作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学、演艺作品,举办青藏高原高层次生态文化研讨和生态产业宣介活动,持续擦亮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等品牌,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广大高原儿女头脑,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已然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传承红色基因 延续历史文脉

  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文化高地。

  红军长征途经班玛地区,坚决遵守群众纪律,对当地群众的家园和财产秋毫无犯,长征精神一直感染着班玛人民,这段军民鱼水深情流传至今;二十世纪50年代,青藏公路同川藏公路交会于拉萨,结束数千年来西藏封闭的局面,在世界筑路史上镌刻下一大奇迹;高寒边远的金银滩草原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成功研制,共和国的脊梁在此挺立……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底蕴积淀深厚、红色血脉绵延不绝,这片红色的热土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伟大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时代楷模”尕布龙、“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高原大地上涌现的红色人物不胜枚举,成为了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为更好培育弘扬挺起民族脊梁的红色文化,青海积极推动精神高地建设,着力强化红色精神教育,在干部网络课堂、大中小学生课程、各类干部学习培训中设立红色精神教育课程,厚植“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情怀,激励各族干部群众争做新青海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奉献者。同时,通过加强调查研究、开展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积极编创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艺作品、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推出红色体验精品线路等方式,扩大青海红色精神在全国的影响力,让青海红色文化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今年暑假,青海省博物馆的研学活动“火”了。该馆“文物上的神奇动物——青海省博物馆奇妙研学营”,从“文物上的动物”角度出发,带领青少年学生结识青海文物,与高原动物亲密互动,收获一致好评,并在全国脱颖而出,被选入2024年度文博社教创新百项案例。

  近年来,青海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火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文物考古研究成果丰硕,文物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提升,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初步建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成就、实现新突破。

  为用好用活文化遗产,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青海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推动喇家遗址、柳湾遗址、沈那遗址、宗日遗址等考古遗址成为保护、传承、展示中华文明渊源与中国历史文脉的重要窗口。青海不断摸清全省城乡历史文化资源底数,建立各级保护名录和保护清单,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监督问责机制,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利用。同时,发挥青海拥有长征、长城、黄河、长江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园区的叠加优势,深入挖掘和保护青海境内长征、长城、黄河、长江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充分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擦亮高原名片 唱响团结之歌

  古往今来,青藏高原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组成了璀璨绚烂的高原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青藏高原多元文化的资源库,青海不断探索拓展培育弘扬高原文化路径,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河湟文化(海东、西宁)、海西德都蒙古族文化、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四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性整体性保护。

  从青南地区的唐卡艺术,到河湟谷地的刺绣、雕刻等传统特色工艺产业,青海以文旅融合项目为载体,形成一批依托非遗展示场馆、传习中心等开展研学旅游和休闲体验旅游等形式多样的旅游项目,不断释放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青绣数字化总部经纪公司、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热贡文化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传承保护高原特色文化。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纵观历史长河,有着“天河锁钥”“海藏咽喉”之称的青海,发挥着承东启西、联疆络藏的重要作用,特殊的区位优势使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此碰撞交流,形成了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格局。可以说,一部青海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实践地,青海发挥多元文化交融汇聚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青海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广泛开展“四史”“五观”宣传教育,针对党员干部、各族群众、青年学生等不同群体,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现代文明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法治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当好每一粒石榴籽”,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

  此外,青海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通过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青海卷》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青海卷)》,深入挖掘青海各民族汇聚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事迹,系统阐释千百年来青海各民族所形成的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深厚爱国主义传统与实践,讲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青海故事”。

作者 石成砚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