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自然保护区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叶文娟
发布时间:2024-12-05 07:10:53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自2019年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以来,全面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将109处空间交叉重叠严重、边界不清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7类83处。截至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17处,涵盖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等生态类型,面积占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的18%左右,自然保护区已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生态品牌。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我省各自然保护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禀赋和建设现状加快推进各项工作。青海湖和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依托国际重要湿地品牌,积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海西可鲁克湖-托素湖和格尔木胡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要加快推进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诺木洪省级自然保护区要积极争取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据了解,为做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自然保护区加快制定正负面清单,主动加强与文旅部门的合作,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区“两山”转化路径。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发挥自然保护区自身“造血”功能,积极探索公益性自然教育和经营性服务活动,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

  此外,将以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公示材料为基础,依据国家规定,科学界定四至范围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功能分区,让该保护的地方严格保护起来,该利用的区域科学有效利用起来;加强项目管理,加快资金支付进度,确保资金发挥效益;加强项目谋划,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投向,精准确定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自然保护区项目内容,提高项目入库率和储备项目质量;加强文化传播,打造品牌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文化宣传推介。

推荐阅读
全省黄河文化保护弘扬专题座谈会召开 陈刚讲话
全省教育大会召开 陈刚吴岩讲话 吴晓军主持
从“国防绿”到“火焰蓝”不变的坚守与奉献
杜仕海:“我愿扎根这片高原热土”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青海学者"拟推荐初选人选名单
关于征集大美青海客户端新LOGO的公告
青海西宁:共富工坊里的“福禄寿桃”熟了
青海西宁:流动献血点迎来蝶变
24H热点
“音乐里的青海”民族文化学习体验活动举办
【高原蓝焰心向党 实干笃行护民安】系列报道四杜仕...
【高原蓝焰心向党 实干笃行护民安】系列报道五董仕...
青海西宁:流动献血点迎来蝶变
青海西宁:畅通地下管网!“改”出百姓幸福感
青海西宁获批冷凉蔬菜气候产品试点
青海海南:江当村有个“鸡司令”
青海省西宁市代表队在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活动...
青海西宁:增加!升级!临停泊位引市民称赞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青海西宁:“铸牢共同体...
热点图片
青海海南:江当村有个“鸡司令”
青海海南:江当村有...
青海西宁:畅通地下管网!“改”出百姓幸福感
青海西宁:畅通地下...
青海西宁:流动献血点迎来蝶变
青海西宁:流动献血...
青海2024年下半年“组团式”赴外引才活动启幕 首场“直播带岗”活动在线观看人次超7万
青海2024年下半年“...
宪法进军营 法治润军心
宪法进军营 法治润军心
把体育志愿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青海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民族团结进步行志愿服务健身项目展演试点活动见闻
把体育志愿服务送到...
我省交通重点项目冲刺年度目标
我省交通重点项目冲...
【祖国好 家乡美】源起之地,山水交融的传奇画卷——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
【祖国好 家乡美】源...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自然保护区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青海日报
2024-12-05 07:1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自然保护区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青海日报
2024-12-05 07:1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自然保护区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 2024-12-05 07:10:53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自2019年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以来,全面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将109处空间交叉重叠严重、边界不清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7类83处。截至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17处,涵盖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等生态类型,面积占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的18%左右,自然保护区已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生态品牌。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我省各自然保护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禀赋和建设现状加快推进各项工作。青海湖和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依托国际重要湿地品牌,积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海西可鲁克湖-托素湖和格尔木胡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要加快推进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诺木洪省级自然保护区要积极争取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据了解,为做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自然保护区加快制定正负面清单,主动加强与文旅部门的合作,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区“两山”转化路径。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发挥自然保护区自身“造血”功能,积极探索公益性自然教育和经营性服务活动,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

  此外,将以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公示材料为基础,依据国家规定,科学界定四至范围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功能分区,让该保护的地方严格保护起来,该利用的区域科学有效利用起来;加强项目管理,加快资金支付进度,确保资金发挥效益;加强项目谋划,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投向,精准确定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自然保护区项目内容,提高项目入库率和储备项目质量;加强文化传播,打造品牌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文化宣传推介。

作者 叶文娟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