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爷爷,您住院回来精神好多了,往后还得适当活动,别老躺着,每天也坐会儿……”12月4日,记者走进西宁市社会福利院失能特护区内,董启龙正在耐心查房。在这里的五年时光,董启龙担起的不只是医生的职责,他更像是这些孤寡老人心底无比亲近的家人。
草原行医:基层历练铸医魂
1988年出生的董启龙,自2011年踏上医疗之路,职业生涯便在青海的偏远地区悄然扎根。7年的时光里,董启龙先后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中铁卫生院、兴海县河卡中心卫生院担任临床医师。在这片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上,他顶风冒雪、翻山越岭,足迹深深印在这片土地,化作牧民健康路上的“好曼巴”。这段艰苦时光,见证了他从青涩医者蜕变成为深受信赖的“草原健康卫士”的动人故事。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各民族群众,他从零起步,苦学藏语等民族语言,背起药箱,频繁穿梭于广袤牧区与偏远乡村,送医上门、宣讲知识,把公共医疗服务实实在在地送到群众家门口。“这是一个我在梦中常回去的地方。”董启龙眼睛湿润地告诉记者,在州县的几年,他为草原人民驱散了疾病的阴霾,也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基层医疗工作经验,更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认可和称赞。“这是我的一笔宝贵财富,想他们了!”董启龙说。
福利院坚守:温暖守护特殊群体
“董叔”“董哥”“董大夫”,在记者采访董启龙期间,董启龙的各种称谓不断“袭来”,他一边乐呵呵地答应着,一边对记者说“这些都是福利院的病人”。2019年董启龙考入西宁市社会福利院,先后承担起综合门诊部临床医师与主任。初次接触福利院中“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的特殊群体时,听到他们用不太流利却充满信任与依赖的声音喊“我们院里的董大夫”,这位内心坚强的男人也不禁眼眶湿润。那一刻起,他便在心底立下誓言,要像对待自己亲人般关爱这些特殊的服务对象。怀着对弱势群体无尽的关爱与耐心细致,他以“做有温度的医护者”为信念,坚守“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宗旨,在福利院门诊部默默耕耘了五个春秋。在此期间,他怀着对党的崇敬与向往,庄严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福利院的服务对象都有特殊性,他们在智力、精神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对待他们要有十二分的耐心。”董启龙说。在诊断与检查过程中,董启龙不仅要加倍小心,还要时刻留意他们的情绪波动。在工作中董启龙以耐心、爱心、细心和责任心,完美地诠释了既是医生又是家属的双重角色。五年来,他在工作岗位上始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每日坚持为全院各类服务对象仔细查房,依据病情精准开具医嘱,认真完成各项操作流程,规范书写医疗文书,严格把控诊疗过程,力求做到个性化、科学化、合理用药。对于新入住的服务对象,他会进行严谨的评估观察,并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与康复方案。他的努力收获了广大患者、职工以及服务对象家属的理解、信任与一致好评。凭借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他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在青海省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中荣获优秀档次。
福利事业推动者:创新发展谋福祉
“让服务对象身体健康,能够安享幸福晚年”,这是董启龙心中最大的心愿与不懈追求的目标。他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强化综合门诊部医护团队的团结意识与服务意识,引领医护队伍立足岗位发光发热。持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深入推进医疗人性化服务并优化医疗环境,稳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积极构建“医联体”,与省内多家医疗机构成功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了小病不出院、大病有保障的高效医疗服务模式。门诊部还创新推出中药调理、艾灸理疗、养生茶、心理慰藉等特色医康护理服务,有效缓解特殊群体的慢性病与老年病困扰,大幅提升了广大服务对象的幸福感与归属感,为福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董启龙,正以他的青春与热血,在党旗的引领下,坚定地走在担当奉献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