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2月6日,大雪。仲冬已至,大地卧寒。榜样的力量却如同一束烈火,照亮了这个夜晚,温暖着江源儿女的心田。
“初心如磐,砥砺奋进力量;榜样如炬,照亮逐梦征程。”19时许,青海广播电视台演播厅内,第五届“青海榜样”宣传发布活动在主持人简短且铿锵的开场白中,拉开帷幕。
台上,光影交织、炫目闪耀;台下,“青海榜样”个个神采奕奕、容光焕发。
这个夜晚,他们的感人事迹将透过光影,传遍江源大地。
“他和同事们以高山为伴,穿行戈壁荒滩,在茫茫高原上探寻大地宝藏……”随着大屏幕上出现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潘彤,揭开了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奋勇前行,探索地球的奥秘,为祖国地质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也缓缓讲述着潘彤36年来奋战在青藏高原地质勘查事业中的点点滴滴。
看着短片里的一幕幕,潘彤恍如隔世。“干地质勘探工作不容易,在青藏高原做这份工作更不容易,不仅要忍受寂寞和孤独,更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对于自己获得的殊荣,潘彤说,他的个人成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取得的。“尽管这个奖是给我个人的,但这个奖是对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66年来为青海地质勘探工作、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驾护航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我们今后继续做好地质勘探工作、培养新一代地质勘探领军人才的激励。”
与潘彤一样,玉树藏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宋仁德38年来也与高山草甸为伴,几乎跑遍了玉树的山山水水和草原牧场,他用心倾听牧民心声,用脚步为百姓和草原寻找一条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他用坚守获得了当地牧民的赞誉,也书写着属于他自己与玉树高原的动人篇章。
当回忆过往,宋仁德风轻云淡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但当妻女的话语在耳畔响起,他却几度哽咽。
作为跟随父亲脚步,扎根高原畜牧事业团队中的一员,女儿眼里的他是严厉的导师,是严谨的学科带头人;但作为女儿,他是头发已经花白、腿脚也已有些不利索的老父亲。
“我就在您的身后,努力地紧跟着您的脚步,请您放心。”这是宋仁德女儿心底最深切的呼唤,也是榜样力量最真切的体现。
掌声雷动,感人至深。一段《一株紫丁香》,或许是学生们对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教师杨毛吉最好的赞美,却难以诉说他们对这位“杨妈妈”“毛吉额娘”的感激与敬爱。
“您就像我的第二个母亲”“您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困难的生活”“您对我的爱和帮助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当屏幕上闪过学生们对杨毛吉发自肺腑的感恩话语,台上的杨毛吉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泪水里有欣慰,也有感动。28年里,杨毛吉不仅用自己辛勤的付出培育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更用自己的实际言行,践行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她先后让9名不同民族的困难或问题学生住进家中,照顾他们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走进大学校园,更是在多年里,和朋友们一起共同资助334名学生,捐赠资助金额80多万元,用温情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用付出浇灌了民族团结的“红石榴花”。
辛勤耕耘育桃李,赤诚构筑同心圆。杨毛吉于三尺讲台,行立德树人,倾满腔热忱,助学子逐梦;用点滴善举汇聚民族大爱暖流,以无私奉献书写高原教育华章。她,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忠实践行者。
风雪驱不散高原意志,孤独赶不走荒野人心,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矗立在亚欧大陆腹地之上。瓦里关人耐得住寂寞,攀得上高峰,守得住初心,以点点数据,画出了独一无二的“瓦里关曲线”,撑起了中国人在全球生态治理责任中的脊梁。
坚守的精神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代代相传。当瓦里关首批观测员之一的黄建青将自己手中的观测工具交到新一代瓦里关人手中,这既是老一辈对年轻人寄予的期望,更象征着精神的传承。
“我在瓦里关站工作了21年,这期间的每一个瞬间都历历在目。作为团队里的一分子,能够获此殊荣我感到无比的荣幸,未来我们团队将把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支撑能力做大做强,尽我们所能,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瓦里关站副站长王剑琼说。
追寻信仰之光,砥砺初心使命。当聚光灯暗下,榜样的光辉依旧闪耀在现场每个人的心间。他们的事迹有形有感、生动鲜活,如同灯塔,以点滴星火点亮时代的精神坐标,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