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从经济发展之“质”看群众获得之“实”
——走进西宁看发展·蹲点调研之四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贾 泓
发布时间:2024-12-09 07:27:14
编辑:包拓业

“东城·共富工坊”内的绣娘。贾泓 摄

中利光纤生产车间。才贡加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年9月,中共西宁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体会议指出,我们不仅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不仅要看具体工作之“进”,更要看思想作风之“变”、群众获得之“实”。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民生连着民心,增进民生福祉就是增进鱼水情深。尽管面临各种困难,西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力度不减,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务实举措,在全面稳增长的同时持续擦亮民生底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天,我们跳过发展之“量”,将目光将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细看一个个经济“小细胞”,看西宁发展之“质”,透过高质量发展的西宁,赏西宁幸福之貌、看群众获得之“实”,真正读懂西宁如何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稳步前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香格里拉步行街夜市。 城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市民艺术夜校。李延平 摄

  放大一个优势——稳就业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西宁开发区)有一条“光伏街”,主干道上汇集了10多家全国光伏制造龙头企业,形成了光伏产业聚集和完整产业链。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晶硅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下,西宁开发区依然实现光伏制造行业稳中有进、进中提质。而当我们沿着“光伏街”采访,几乎每家企业在向我们介绍自身为了应对行业下行压力做出的节能降耗工作和运行策略调整的同时,都会十分骄傲地对我们说出这样一句话:“即使现在我们面临着巨大压力,但是从未出现大规模裁员的现象,真正做到了保用工、稳就业、惠民生。”

  如果说面对行业波动,西宁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那一定是产业集聚。这种优势不仅表现在产业发展中,同样表现在稳岗就业惠民生上。

  西宁开发区首先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以此不断拓展就业空间上作为显著。结合当地特色发展绿色算力、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梳理产业链招商图谱。截至11月,已成功引入32个项目,新增1558户市场主体。这些新兴力量为开发区催生大量优质岗位,成为就业增长的有力支撑。

  而且针对光伏制造、锂电储能等产业的持续下行压力,西宁开发区更是积极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品实现园区“内循环”,由此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抱团取暖”共克难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举措,保证了光伏行业的开工率,让停工企业有信心复产,实现多晶硅、单晶硅产量的逆势增长,也保证了相关企业的稳岗就业。

  温情,不仅是对企业,更是对就业群体。西宁开发区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企业予以补贴,依企业与职工需求开展大规模在岗、岗前培训,提供224余套人才公寓,并协调子女跨区入学、就近入学。同时,积极构建产教联合体,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设立9个实训基地,为园区企业输送人才并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产教良性循环。

  西宁,在工业发展中不断持续夯实“稳”的基础,强化“进”的动能,巩固“好”的态势,系统推进产业能级实现“质”的提升,更是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推民生的高质量保障,在稳岗就业惠民生中贡献工业力量。

豹街等特色街区展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城北区委宣传部 供图

城东区城市书房里安静的读书氛围。贾泓 摄

以“音乐+”构建城市文旅消费新模式。西宁文化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供图

  回答一个命题——求共富

  中共西宁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奋力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更大进展,在探索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实践路径中更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而在西宁市城东区以“共富”为名的工坊内,我们找到了西宁在这一命题中书写的答案。

  11月29日,城东区林家崖街道“东城·共富工坊”村级产销社揭牌,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以制作销售非遗面点产品“福禄寿桃、月饼”等为主,辐射带动村内“粽子、酿皮、甜醅、酸奶”等传统美食协同发展。

  这不是城东区唯一的一个共富工坊。在东关大街有一个名为“花儿卷卷”店面,店里散发着青海传统馍馍特有的麦香,店内几位面点师傅各司其职地忙活着,还根据西式面点的制作思路对青海馍馍作出了创新,让传统美食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更加迎合市场需求。

  如果你觉得这些忙碌的面点师傅是高薪聘请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都是东关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低收入、困难家庭居民。“花儿卷卷”也是城东区第一个“东城·共富工坊”。

  如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带着这样的思索,西宁市城东区将目光聚焦到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如何增收的问题,充分挖掘推广城东区老传统、老技艺,撬动多类型、各层级主体资源,打响了“东城·共富工坊”新品牌。

  “我们在走访、摸底街道一些低收入家庭过程中,发现辖区很多妇女做的家常面点食品很有特色,有好手艺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城东区东关大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宏颖说,“我们成立‘东城·共富工坊’党建联盟,有效整合资源,共同协商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成功拓宽了‘花儿卷卷’系列产品‘线上+线下’展销路径,截至11月,已征集劳务工匠517人,务工期间人均日增收百元以上。”

  从搭建“东城·共富工坊”平台,到运行“东城·共富工坊”增收项目,随着相关动作在全区范围内全面铺开,城东区形成了“同心共富”的行动自觉,低收入群体“扩围增效”工作渐行渐稳,真正“兜住、兜准、兜好”了民生底线。

  要回答好共富这个命题并不简单,但是探索这个命题的答案却是势在必行。城东区的“东城·共富工坊”就像西宁市的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了在这座城市,以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成功实践,也看到了点亮群众幸福梦的火光早已点燃。

  享受一种生活——在西宁

  如果说,近两年西宁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很多市民会回答:“越来越热闹了!”这样的热闹,不仅是指越来越有烟火气的城市,更是指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尤为突出。

  从年初的社火展演,到后来下南关街、豹街的爆火,再到最近的拉脊山日出再度出圈,这一年西宁给予我们的惊喜一波接着一波,而西宁的夜更是让人更加读懂这座高原古城的魅力。

  在青海大剧院的市民艺术院校,市民杨女士坐在钢琴前,手指轻轻拂过黑白键,眼睛时不时看一下乐谱,《萱草花》的旋律此起彼伏。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青海大剧院主动延长运营时间,采用公益收费模式,推出“市民艺术夜校”,开设合唱、书法、钢琴等18门课程,点亮了市民8小时之外的文化生活。

  与青海大剧院相同,各县区团委同样将目光落在“夜生活”上,纷纷开设青年夜校;西宁还打造了全省首个由公共图书馆开办的夜校——西图夜“识”堂,推出书法、国学、手作、手语、手机摄影等课程。夜校这个原本具有年代感的词汇在西宁再度“热起来”,上夜校,成为市民下班后“不误正‘夜’”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为青年人自我疗愈、自我和解、自我突破、自我成长带来新的可能。

  与夜校异曲同工的还有夜读。

  今年火爆全城的大新街夜市有一家莫家书店,一踏入书店,便能感受到一股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外界的喧嚣都被隔绝在了门外。柔和的灯光洒在每一个角落,偶尔传来细微翻动书页的声音,或是顾客轻声细语的讨论……安静的读书氛围与夜市的繁华喧闹截然不同,却又完美融合。饱食之后的游客可以在这里放慢脚步,欣赏文创产品。

  特别是,今夏以来,为满足市民群众夜间阅读及学习需求,西宁市图书馆、部分区图书馆及16家城市书房、民营书店实行延时开放,开放区域包括“河湟典韵”专题阅览区、期报刊阅览区、老年人阅读专区、数字体验区、馆藏荐读区、休闲沙龙区,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夜读”空间和服务。书香夏都,正在实现从“阅读”到“悦读”再到“乐读”的转变,不断涵养出西宁的城市文化气息。

  特色街区的打造与演出相结合,以“文旅+演艺”的创新模式助力市民品质生活,以“音乐+”构建的城市文旅消费新模式让市民与游客“主客尽欢”……西宁的民生之“质”,不仅盯紧群众的物质生活,更关注如何让群众精神更加富足,让人们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许,让“在西宁”的生活更有品质。

  【手记】数字以外看发展……

  提起经济发展,我们总会习惯性列举很多数字,比如产量、增加值、同比增长、环比增长等等,还会把更多目光投向表现优异的数字上。毋庸置疑,这些数字能够很大程度展现出经济发展的成效。但我们也应看到,高质量发展也不能仅盯着这些数字,很多探索也许还没有带来数字上的明显变化,却在高质量发展中不可获取,在惠及民生中发挥出重大作用。

  “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这是西宁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发展的速度,更要注重发展的品质,要走适合自身禀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增长的“量”固然重要,但是跳出那些代表量的数字,我们同样看到了西宁正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更宽视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样的“效”与“质”的背后,是西宁不断摸索出的经验,展现出的是西宁智慧。

  “不仅要看具体工作之‘进’,更要看思想作风之‘变’、群众获得之‘实’。”去年以来,西宁市委市政府立足根本长远、坚持系统统筹,推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着力破思想之冰、理念之冰、作风之冰,解发展之难、民生之难、治理之难。“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中,一个个具体案例比数字更具说服力地讲述着西宁的作风之“变”,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生活比数字更能展现群众获得之“实”。

  也许很多探索还在起步阶段,但却正在以涓滴之力汇成磅礴之势,激发无比的信心勇气,凝聚无穷的发展合力。这些可能还无法用数字言说,却可以用落地的点滴实效讲述,用群众的幸福生活展现。

推荐阅读
全省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视频调度会召开
省政府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吴晓军监誓并讲话
青海已发放以旧换新补贴6亿多元 超过18万群众受益
【高原蓝焰心向党】系列报道1 2 3 4 5 6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青海学者"拟推荐初选人选名单
关于征集大美青海客户端新LOGO的公告
青海海东:“青海省电商总部”试运营成绩喜人
青海西宁:13个共享平台“智”撑“青海造”
24H热点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经济...
【文化中国行】一支画笔绘初心 一段传承铸匠心
晶硅光伏组件回收高效综合法成套工艺技术及国产化...
青海海南州首个“生态修复公益诉讼示范基地”揭牌
青海首家民间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挂牌成立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生态保护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海东临夏两地生态环境联席会商推动跨省共建共治
青海多举措推动汽车客运站创新转型发展
青海进一步加强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监督管理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黄河之...
热点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企业办到家门口 幸福生活有奔头
【乡村振兴在青海】...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46载光影筑梦 ——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系列报道之二十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
高原“冬肉”再掀购销“热”——第三届“江源玉树·天上曲麻莱”冬肉采购节见闻
高原“冬肉”再掀购...
【祖国好 家乡美】草原孩子在上海开启“逐梦之旅”
【祖国好 家乡美】草...
【文化中国行】舞剧《昆仑问道》亮相青海大剧院
【文化中国行】舞剧...
青海大通冰雪欢乐季开始啦
青海大通冰雪欢乐季...
常态化全方位助企纾困解难、牵线搭桥、清障增利 青海全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常态化全方位助企纾...
【文化中国行】刀耕墨染 匠心传承
【文化中国行】刀耕...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从经济发展之“质”看群众获得之“实”
——走进西宁看发展·蹲点调研之四

青海日报
2024-12-09 07:2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从经济发展之“质”看群众获得之“实”
——走进西宁看发展·蹲点调研之四

青海日报
2024-12-09 07:2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从经济发展之“质”看群众获得之“实”
——走进西宁看发展·蹲点调研之四

  • 2024-12-09 07:27:14
  • 来源:青海日报

“东城·共富工坊”内的绣娘。贾泓 摄

中利光纤生产车间。才贡加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年9月,中共西宁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体会议指出,我们不仅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不仅要看具体工作之“进”,更要看思想作风之“变”、群众获得之“实”。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民生连着民心,增进民生福祉就是增进鱼水情深。尽管面临各种困难,西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力度不减,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务实举措,在全面稳增长的同时持续擦亮民生底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天,我们跳过发展之“量”,将目光将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细看一个个经济“小细胞”,看西宁发展之“质”,透过高质量发展的西宁,赏西宁幸福之貌、看群众获得之“实”,真正读懂西宁如何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稳步前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香格里拉步行街夜市。 城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市民艺术夜校。李延平 摄

  放大一个优势——稳就业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西宁开发区)有一条“光伏街”,主干道上汇集了10多家全国光伏制造龙头企业,形成了光伏产业聚集和完整产业链。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晶硅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下,西宁开发区依然实现光伏制造行业稳中有进、进中提质。而当我们沿着“光伏街”采访,几乎每家企业在向我们介绍自身为了应对行业下行压力做出的节能降耗工作和运行策略调整的同时,都会十分骄傲地对我们说出这样一句话:“即使现在我们面临着巨大压力,但是从未出现大规模裁员的现象,真正做到了保用工、稳就业、惠民生。”

  如果说面对行业波动,西宁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那一定是产业集聚。这种优势不仅表现在产业发展中,同样表现在稳岗就业惠民生上。

  西宁开发区首先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以此不断拓展就业空间上作为显著。结合当地特色发展绿色算力、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梳理产业链招商图谱。截至11月,已成功引入32个项目,新增1558户市场主体。这些新兴力量为开发区催生大量优质岗位,成为就业增长的有力支撑。

  而且针对光伏制造、锂电储能等产业的持续下行压力,西宁开发区更是积极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品实现园区“内循环”,由此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抱团取暖”共克难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举措,保证了光伏行业的开工率,让停工企业有信心复产,实现多晶硅、单晶硅产量的逆势增长,也保证了相关企业的稳岗就业。

  温情,不仅是对企业,更是对就业群体。西宁开发区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企业予以补贴,依企业与职工需求开展大规模在岗、岗前培训,提供224余套人才公寓,并协调子女跨区入学、就近入学。同时,积极构建产教联合体,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设立9个实训基地,为园区企业输送人才并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产教良性循环。

  西宁,在工业发展中不断持续夯实“稳”的基础,强化“进”的动能,巩固“好”的态势,系统推进产业能级实现“质”的提升,更是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推民生的高质量保障,在稳岗就业惠民生中贡献工业力量。

豹街等特色街区展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城北区委宣传部 供图

城东区城市书房里安静的读书氛围。贾泓 摄

以“音乐+”构建城市文旅消费新模式。西宁文化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供图

  回答一个命题——求共富

  中共西宁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奋力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更大进展,在探索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实践路径中更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而在西宁市城东区以“共富”为名的工坊内,我们找到了西宁在这一命题中书写的答案。

  11月29日,城东区林家崖街道“东城·共富工坊”村级产销社揭牌,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以制作销售非遗面点产品“福禄寿桃、月饼”等为主,辐射带动村内“粽子、酿皮、甜醅、酸奶”等传统美食协同发展。

  这不是城东区唯一的一个共富工坊。在东关大街有一个名为“花儿卷卷”店面,店里散发着青海传统馍馍特有的麦香,店内几位面点师傅各司其职地忙活着,还根据西式面点的制作思路对青海馍馍作出了创新,让传统美食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更加迎合市场需求。

  如果你觉得这些忙碌的面点师傅是高薪聘请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都是东关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低收入、困难家庭居民。“花儿卷卷”也是城东区第一个“东城·共富工坊”。

  如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带着这样的思索,西宁市城东区将目光聚焦到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如何增收的问题,充分挖掘推广城东区老传统、老技艺,撬动多类型、各层级主体资源,打响了“东城·共富工坊”新品牌。

  “我们在走访、摸底街道一些低收入家庭过程中,发现辖区很多妇女做的家常面点食品很有特色,有好手艺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城东区东关大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宏颖说,“我们成立‘东城·共富工坊’党建联盟,有效整合资源,共同协商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成功拓宽了‘花儿卷卷’系列产品‘线上+线下’展销路径,截至11月,已征集劳务工匠517人,务工期间人均日增收百元以上。”

  从搭建“东城·共富工坊”平台,到运行“东城·共富工坊”增收项目,随着相关动作在全区范围内全面铺开,城东区形成了“同心共富”的行动自觉,低收入群体“扩围增效”工作渐行渐稳,真正“兜住、兜准、兜好”了民生底线。

  要回答好共富这个命题并不简单,但是探索这个命题的答案却是势在必行。城东区的“东城·共富工坊”就像西宁市的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了在这座城市,以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成功实践,也看到了点亮群众幸福梦的火光早已点燃。

  享受一种生活——在西宁

  如果说,近两年西宁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很多市民会回答:“越来越热闹了!”这样的热闹,不仅是指越来越有烟火气的城市,更是指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尤为突出。

  从年初的社火展演,到后来下南关街、豹街的爆火,再到最近的拉脊山日出再度出圈,这一年西宁给予我们的惊喜一波接着一波,而西宁的夜更是让人更加读懂这座高原古城的魅力。

  在青海大剧院的市民艺术院校,市民杨女士坐在钢琴前,手指轻轻拂过黑白键,眼睛时不时看一下乐谱,《萱草花》的旋律此起彼伏。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青海大剧院主动延长运营时间,采用公益收费模式,推出“市民艺术夜校”,开设合唱、书法、钢琴等18门课程,点亮了市民8小时之外的文化生活。

  与青海大剧院相同,各县区团委同样将目光落在“夜生活”上,纷纷开设青年夜校;西宁还打造了全省首个由公共图书馆开办的夜校——西图夜“识”堂,推出书法、国学、手作、手语、手机摄影等课程。夜校这个原本具有年代感的词汇在西宁再度“热起来”,上夜校,成为市民下班后“不误正‘夜’”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为青年人自我疗愈、自我和解、自我突破、自我成长带来新的可能。

  与夜校异曲同工的还有夜读。

  今年火爆全城的大新街夜市有一家莫家书店,一踏入书店,便能感受到一股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外界的喧嚣都被隔绝在了门外。柔和的灯光洒在每一个角落,偶尔传来细微翻动书页的声音,或是顾客轻声细语的讨论……安静的读书氛围与夜市的繁华喧闹截然不同,却又完美融合。饱食之后的游客可以在这里放慢脚步,欣赏文创产品。

  特别是,今夏以来,为满足市民群众夜间阅读及学习需求,西宁市图书馆、部分区图书馆及16家城市书房、民营书店实行延时开放,开放区域包括“河湟典韵”专题阅览区、期报刊阅览区、老年人阅读专区、数字体验区、馆藏荐读区、休闲沙龙区,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夜读”空间和服务。书香夏都,正在实现从“阅读”到“悦读”再到“乐读”的转变,不断涵养出西宁的城市文化气息。

  特色街区的打造与演出相结合,以“文旅+演艺”的创新模式助力市民品质生活,以“音乐+”构建的城市文旅消费新模式让市民与游客“主客尽欢”……西宁的民生之“质”,不仅盯紧群众的物质生活,更关注如何让群众精神更加富足,让人们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许,让“在西宁”的生活更有品质。

  【手记】数字以外看发展……

  提起经济发展,我们总会习惯性列举很多数字,比如产量、增加值、同比增长、环比增长等等,还会把更多目光投向表现优异的数字上。毋庸置疑,这些数字能够很大程度展现出经济发展的成效。但我们也应看到,高质量发展也不能仅盯着这些数字,很多探索也许还没有带来数字上的明显变化,却在高质量发展中不可获取,在惠及民生中发挥出重大作用。

  “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这是西宁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发展的速度,更要注重发展的品质,要走适合自身禀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增长的“量”固然重要,但是跳出那些代表量的数字,我们同样看到了西宁正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更宽视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样的“效”与“质”的背后,是西宁不断摸索出的经验,展现出的是西宁智慧。

  “不仅要看具体工作之‘进’,更要看思想作风之‘变’、群众获得之‘实’。”去年以来,西宁市委市政府立足根本长远、坚持系统统筹,推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着力破思想之冰、理念之冰、作风之冰,解发展之难、民生之难、治理之难。“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中,一个个具体案例比数字更具说服力地讲述着西宁的作风之“变”,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生活比数字更能展现群众获得之“实”。

  也许很多探索还在起步阶段,但却正在以涓滴之力汇成磅礴之势,激发无比的信心勇气,凝聚无穷的发展合力。这些可能还无法用数字言说,却可以用落地的点滴实效讲述,用群众的幸福生活展现。

作者 贾 泓
编辑:包拓业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