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洪玉杰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初冬,银装素裹。华青终于等来了青海湖畔的“维C之王”——沙棘。
原本在戈壁荒滩河滩边才看得到的野生小果,经过采摘、冷冻、清洗,再压榨成沙棘原浆,及时抿上一小口,酸爽的感觉顿时上头。
11月4日,记者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内的“莫热仓”,只见负责人华青和工人们忙碌着,随着全自动智能生产线上的机器操作,采自青海湖畔的红果沙棘,经过一道道严密的工艺流程,制作成营养丰富的沙棘原浆,然后发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沙棘是高原特有的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碱、抗风沙的特质,在土壤侵蚀严重、肥力低下的荒山陡坡,甚至水土流失的半荒漠化土地,都可以见到沙棘顽强生长的身影。
华青的家乡共和县,农牧用地类型丰富,有耕地、林地、牧场,而高寒地带的林地以耐旱耐寒的云杉、沙棘、柠条为主。以“莫热”命名的共和县江西沟镇莫热村,随处可以看到成片的沙棘,每到深秋,颗粒饱满的沙棘果挂满枝头,给高原大地增添一抹火红的美。
“小时候,在沙棘果丰收的季节,长辈们会将采摘的沙棘果装在玻璃瓶里,并用蜂蜜腌制起来。秋冬时节,嗓子不舒服的时候,拿出来喝一小杯就能缓解。沙棘果不仅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青海莫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支耕福一边带领我们参观生产流水线,一边介绍“莫热仓”的沙棘果。
2023年6月25日,共和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开业投产。旨在解决农牧业生产发展中结构单一、经营方式滞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入驻园区的4家企业中,“莫热仓”就在其中之一。
“我们之前接触过沙棘原浆的制作销售,听闻共和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第一时间申请办理入驻手续,不仅做一个沙棘的牌子,还要把管护沙棘、采收沙棘、加工沙棘、销售沙棘等全产业链建起来,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和谐发展的道路。”华青信心满满地说。
华青全力投入到产业发展中,一方面通过“生态+经济”的模式,承包青海湖畔1067公顷沙棘林地作为原料基地和沙棘生态体验基地,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对每一批出库的原浆都严格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好山好水出好果,好果成就好产业。为满足市场需求,华青带领团队研发出多种瓶装和袋装沙棘产品,着实让火红的沙棘成为农牧民群众生活美好的“幸福果”。
如今,长期在公司上班的员工有26人,人均工资4000元,临时工达到了100人。在青海湖沙棘采摘基地里,2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采访中得知,秋冬季节后,“莫热仓”的沙棘原浆一“浆”难求,正在生产的1万单沙棘原浆已经被预订。
华青告诉记者,“莫热仓”不仅仅生产沙棘原浆,还延伸到红枸杞原浆、黑枸杞原浆产品,牦牛筋冻、沙棘籽油、牦牛肉丸子也有生产订单。在共和县农畜产品和文旅推介的“共舞和美”礼盒装中,6样产品中3样就出自“莫热仓”。
不仅如此,“莫热仓”拥有48家分销商及21家实体店,并且已进入京津冀地区,通过东北地区隆玛特选品与东方甄选、青藏优品等成功合作。现已申请到多项专利,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