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初冬,漫步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哈门村,大片梯田映入眼帘。
“大通县水保站在我们村东西山实施的860亩坡改梯项目建设,让村民们来年种庄稼的积极性更高了。”景阳镇哈门村党支部书记李延成说。
曾经一片片零散、贫瘠的“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丰收的“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今年,大通县和湟中区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让当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变成了良田。
眼下,正值农闲时节,是坡耕地综合治理的最佳时期,大通县和湟中区的农田区一派忙碌。走进湟中区田家寨镇坪台村坡耕地综合治理现场,挖掘机、推土机配合作业,放眼望去,一片片经过治理的坡耕地变得平整,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村是蔬菜种植大村,村里大概有1200亩地没有田间道路,坡耕地治理后路也开了、地也平整了,种大葱、蒜苗可以达到要求,项目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确实大,是真正的民生工程。”坪台村党支部书记吴延强连连称好。
“湟中区从2013年起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每年实施面积1.2亩左右。坡耕地改为梯田后,项目区年保土3.24万吨,保水54万立方米,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年人均收入也逐年提升。”湟中区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陈全保说。
今年9月24日起,大通县2024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也开工建设,工程共涉及5个乡镇14个行政村,总投资3600万元,项目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亩,其中坡改梯1.63万亩,老旧梯田升级改造116.62公顷,修建田间道路32.7千米,修建排水沟1.38千米,过路涵管5座。
大通县水保站副站长金宇斌介绍,工程计划12月20日完工,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项目区年可保水14.4万立方米,年可保土1464吨,建成的梯田不仅可以拦泥蓄水、保水保肥、增产增收,而且为机械耕种、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