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初冬的夕阳下,顺着黄河支流的巴曲河水而下,整个同德变得五彩斑斓,雪山的白、山川的黄、河流的清在蓝天白云下交织在一起,显得一派和谐。
在尕巴松多镇欧沟村和巴沟乡曲乃亥村交接的台地上,牛羊惬意低头吃草,一条“吃草线”将其分开,互不打扰,即使靠近划线,也会被放牧的群众迅速赶离。
殊不知,曾因没有划定明确界线、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草场质量下降等原因,欧沟村和曲乃亥村因为争夺草山使用权存在矛盾纠纷。2023年12月23日,欧沟村和曲乃亥村再次因草山界限问题发生争执。
过去势同水火,如今相安无事。通过科学研判、果断处置、法治教育、组织整顿,欧沟村和曲乃亥村这场化解时间跨度大、矛盾积累多的纠纷在事态可控,甚至不为周边人“熟知”中得到平静、平稳的彻底解决。持续近56年的积怨,随着双方协商划下“划线”而化解,党政干部不仅一点一点地拆除群众心中的“怨”墙,更是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放大社会治理的正能量。
尕巴松多镇欧沟村是纯牧业村,巴沟乡曲乃亥村是半农半牧村,交接的三处台地草场面积达134公顷,先前交界牛羊“互串”问题频频,加之两村发展相对滞后,使得草山边界隐患和矛盾突出,加之因双方均不认可裁定的界线,致使后期未能有效执行裁定相关规定。
巴沟乡人大主席周太介绍:“曲乃亥村属于半农半牧的村子,耕地面积较小,随着牛羊市场发展势态好,对于草场的需求相对较大,而现有的草场和草场品质和牛羊的存栏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尕巴松多镇人大主席切杰加说:“欧沟村是纯牧业村,冬季草场与曲乃亥村相邻,1993年秋,因围铁丝围栏,两村持械斗殴,当时有18位村民受伤,其中4位村民因重伤,被认定为残疾人员,并开具相关证明。”
鉴于该纠纷历史成因复杂、年限跨度大、利益关系错综、涉及群众面广等特点,同德县专门成立矛盾纠纷调处小组,推动两村草山界线纠纷从根本上和解。
工作中,及时成立两村草山地界纠纷调处工作专班,县委书记组织召开两村草山地界纠纷调处工作推进会10余次、调解研判会20余次,确定了思想教育为主、群策群力攻坚的主基调,研究制定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调处方案,细化阶段性工作任务,形成县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全链条调解工作机制。
以原有裁定界限为基础、法律为准绳、民俗为借鉴的原则开展调处工作,在全面了解掌握详细情况、解析堵点难点、核对相关印证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倾听+引导、讲法+事例、说理+礼让”等方式方法,用“法”理顺关系,用“理”化解隔阂,用“情”沟通思想,采取行政调解为主、法治教育为辅的灵活有效措施,实现双方群众互献哈达、握手言和。
同德县委书记马晓伟表示,在这起长达56年的草山纠纷中,先前处置多以“暂时平息”为主,以往“以罚代治”“以限代治”等固有方式已经无法根本性解决当前发生的矛盾纠纷,为此,安定民心、持续发展就得持之以恒地做好“多元共治”的文章,借助组织、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卫生健康、乡镇干部等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构建出多元主体资源共享共治共建的格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欧沟村和曲乃亥村草山纠纷,说到底还是“欠发展”引起的,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有水平还是受思想教育程度的高低,致使两村双方将界限的草场看得太重,不惜非法聚集,持械相峙。草山纠纷最现实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资源储量的失衡,落后单一的生产模式更是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因此解决草山纠纷可以另寻出路,比如加大政策扶持、加大科技投入,对粗放型畜牧业进行适当调整,发展规模产业,渐渐地改变对草山资源的严重依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预防、解决草山纠纷。
在欧沟村和曲乃亥村草山纠纷处置过程中,一方面坚持立足案件实际,将“以案释法”作为普法依法治理的常态化工作,在化解纠纷的同时加大对典型案例的解读和宣传力度,通过“精准普法”“清单式普法”等多项举措,真正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了解纠纷根源、群众诉求和矛盾焦点问题,耐心分析利弊,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正人,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等、靠、要”转化为“传、帮、带”,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治理有效”要求,积极探索“五治融合”创新治理模式,注重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作用,科学精准施策,探寻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