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文化中国行】从“非遗小院”走向国际舞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贾泓 李延平
发布时间:2024-12-25 08:54:53
编辑:张小千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年9月,在首个进入巴黎时装周官方日程的中国非遗创新展上,来自青海湟中的堆绣惊艳亮相。设计师用立体的堆绣刺绣技法将面料和图案转化为三维浮雕,创造出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与水母轮廓、手绘深海生物图案在服饰上“建造”起一座迷人的水下王国,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当代时尚,更将奇幻设计带入现实。

绣娘学习堆绣。贾泓 摄

  堆绣最初用于唐卡画,现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汉藏文化交融的历史记忆和凡尔纳大胆浪漫的想象力。而提起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得不说起西宁市湟中区,和那里的一方小院。

  厚重的木门、古色古香的门牌、木质线条装饰的窗棂……湟中区鲁沙尔镇迎宾路的房屋临街一侧都做了仿古装饰,别有一番韵味。“非遗小院”就坐落在这里。推开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优雅的二层小楼。贯穿庭院的两列长桌、整齐摆列的蒲团圆凳、琳琅满目的文创摆设、精心布置的各色装饰……踏进小院,仿佛进入了另一番天地,可以细细品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感受传统与时尚的交汇交融。

  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乔应菊时,她正在工作室里认真创作。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棂洒在工作室里,她戴着眼镜在阳光下比对布料的颜色、尺寸,再根据设计的图案剪裁、堆贴、绣制……1991年正式开始学习堆绣的她,已经这样精益求精地钻研堆绣技艺30余载,创新性地用堆绣来表达中国工笔画中的人物仕女、花鸟,在堆贴、配色、上色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技巧。

  “这里用哪种颜色更合适?”“这里用哪种技巧更好?”“文创产品这样做可以吗?”……在非遗小院内,乔应菊解答着绣娘的疑问,也不断说出自己的理念——产品要创新,技艺要传承。

  朱红秀是跟着乔应菊学习堆绣时间最长的绣娘之一,见证了她是如何从家庭作坊到“非遗小院”的,现在已经可以帮助乔应菊处理回答绣娘的很多问题。“我特别喜欢这项技艺,这是一种工艺也是艺术,希望以后继续跟乔老师学习,继续做下去、传承下去。”朱红秀说。

  这份传承也体现在乔应菊的女儿身上。如果说乔应菊和传统技艺是“非遗小院”的灵魂,那么她的女儿柳晴雯和创新理念则是“非遗小院”的新装。

乔应菊展示堆绣作品。贾泓 摄

  2017年,柳晴雯和母亲创办了湟中锦绣轩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专注于湟中堆绣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2019年,母女俩以“公司+工坊+农户”的运行方式在湟中区成立扶贫工坊;2021年,柳晴雯组建“湟中堆绣创意研发团队”,研发出120件以“堆绣”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同时,也建立了绣娘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培养固定精工绣娘19名。

  “非遗小院”里的文创作品展区静静地叙说着这份努力与执着。各类体裁的堆绣挂画摆件让人目不暇接、啧啧称奇。乔应菊母女在传承与创新中“强强联合”,迸发出创意的火花,也让堆绣有了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可能。

  说起“非遗小院”的定位,柳晴雯告诉我们,“非遗小院”是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背景下设立在西宁市湟中区塔尔寺大景区的非遗研学文旅体验基地,是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堆绣制作间、堆绣展览馆、文创展示馆、非遗体验基地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场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牢牢把握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的文旅产物。

  “我们希望让更多游客了解堆绣、体验堆绣、爱上堆绣,而不是单纯以参观的方式走马观花。”“非遗小院”也因此应运而生让柳晴雯的想法有了施展的平台,她和团队着手开发堆绣研学课程,在“非遗小院”开展非遗研学体验项目。

  湟中堆绣、唐卡绘画、河湟剪纸、掐丝工艺、藏文书法……占地1000平方米的非遗体验区,可同时容纳150人参观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近距离的体验和感受,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柳晴雯说。

  从“非遗小院”走向巴黎时装周是堆绣的一次突破,但绝不是堆绣创新发展的顶点。柳晴雯依然坚持带着堆绣跑遍大江南北,参加各类活动,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得更远……

推荐阅读
陈刚赴果洛藏族自治州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青海: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交通出行急难愁盼问题
青海:交旅融合发展 探索旅游公路高原生态路径
"昆仑英才·高层次文化人才"拟入选人选名单公示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青海学者"拟推荐初选人选名单
西宁5所机构入选2024“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
西宁新春祈福系列民俗活动安排出炉
24H热点
【文化中国行】齐鲁画师的唐卡梦
青海民和:安置点群众住进“幸福里”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绕地球...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积石山地震一年来】搬进新房 ...
浩门马驰上文旅大道
“向日葵亲子小屋”里的幸福
2024海南·贵德“冬日暖阳 追光之旅”冬季旅游活动启动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促经济 稳增长】川青铁路青海...
【嘻雪玩冰 嗨翻冬日】冰雪嘉年华 邀你来挑战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积石山地震一年来·重访金田村...
热点图片
【文化中国行】齐鲁画师的唐卡梦
【文化中国行】齐鲁...
青海民和:安置点群众住进“幸福里”
青海民和:安置点群...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绕地球85圈的供电坚守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积石山地震一年来】搬进新房 暖在“心”房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浩门马驰上文旅大道
浩门马驰上文旅大道
“向日葵亲子小屋”里的幸福
“向日葵亲子小屋”...
2024海南·贵德“冬日暖阳 追光之旅”冬季旅游活动启动
2024海南·贵德“冬日...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促经济 稳增长】川青铁路青海段建设一线“智造”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文化中国行】从“非遗小院”走向国际舞台

青海日报
2024-12-25 08:5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文化中国行】从“非遗小院”走向国际舞台

青海日报
2024-12-25 08:5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文化中国行】从“非遗小院”走向国际舞台

  • 2024-12-25 08:54:53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年9月,在首个进入巴黎时装周官方日程的中国非遗创新展上,来自青海湟中的堆绣惊艳亮相。设计师用立体的堆绣刺绣技法将面料和图案转化为三维浮雕,创造出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与水母轮廓、手绘深海生物图案在服饰上“建造”起一座迷人的水下王国,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当代时尚,更将奇幻设计带入现实。

绣娘学习堆绣。贾泓 摄

  堆绣最初用于唐卡画,现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汉藏文化交融的历史记忆和凡尔纳大胆浪漫的想象力。而提起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得不说起西宁市湟中区,和那里的一方小院。

  厚重的木门、古色古香的门牌、木质线条装饰的窗棂……湟中区鲁沙尔镇迎宾路的房屋临街一侧都做了仿古装饰,别有一番韵味。“非遗小院”就坐落在这里。推开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优雅的二层小楼。贯穿庭院的两列长桌、整齐摆列的蒲团圆凳、琳琅满目的文创摆设、精心布置的各色装饰……踏进小院,仿佛进入了另一番天地,可以细细品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感受传统与时尚的交汇交融。

  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乔应菊时,她正在工作室里认真创作。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棂洒在工作室里,她戴着眼镜在阳光下比对布料的颜色、尺寸,再根据设计的图案剪裁、堆贴、绣制……1991年正式开始学习堆绣的她,已经这样精益求精地钻研堆绣技艺30余载,创新性地用堆绣来表达中国工笔画中的人物仕女、花鸟,在堆贴、配色、上色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技巧。

  “这里用哪种颜色更合适?”“这里用哪种技巧更好?”“文创产品这样做可以吗?”……在非遗小院内,乔应菊解答着绣娘的疑问,也不断说出自己的理念——产品要创新,技艺要传承。

  朱红秀是跟着乔应菊学习堆绣时间最长的绣娘之一,见证了她是如何从家庭作坊到“非遗小院”的,现在已经可以帮助乔应菊处理回答绣娘的很多问题。“我特别喜欢这项技艺,这是一种工艺也是艺术,希望以后继续跟乔老师学习,继续做下去、传承下去。”朱红秀说。

  这份传承也体现在乔应菊的女儿身上。如果说乔应菊和传统技艺是“非遗小院”的灵魂,那么她的女儿柳晴雯和创新理念则是“非遗小院”的新装。

乔应菊展示堆绣作品。贾泓 摄

  2017年,柳晴雯和母亲创办了湟中锦绣轩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专注于湟中堆绣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2019年,母女俩以“公司+工坊+农户”的运行方式在湟中区成立扶贫工坊;2021年,柳晴雯组建“湟中堆绣创意研发团队”,研发出120件以“堆绣”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同时,也建立了绣娘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培养固定精工绣娘19名。

  “非遗小院”里的文创作品展区静静地叙说着这份努力与执着。各类体裁的堆绣挂画摆件让人目不暇接、啧啧称奇。乔应菊母女在传承与创新中“强强联合”,迸发出创意的火花,也让堆绣有了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可能。

  说起“非遗小院”的定位,柳晴雯告诉我们,“非遗小院”是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背景下设立在西宁市湟中区塔尔寺大景区的非遗研学文旅体验基地,是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堆绣制作间、堆绣展览馆、文创展示馆、非遗体验基地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场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牢牢把握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的文旅产物。

  “我们希望让更多游客了解堆绣、体验堆绣、爱上堆绣,而不是单纯以参观的方式走马观花。”“非遗小院”也因此应运而生让柳晴雯的想法有了施展的平台,她和团队着手开发堆绣研学课程,在“非遗小院”开展非遗研学体验项目。

  湟中堆绣、唐卡绘画、河湟剪纸、掐丝工艺、藏文书法……占地1000平方米的非遗体验区,可同时容纳150人参观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近距离的体验和感受,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柳晴雯说。

  从“非遗小院”走向巴黎时装周是堆绣的一次突破,但绝不是堆绣创新发展的顶点。柳晴雯依然坚持带着堆绣跑遍大江南北,参加各类活动,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得更远……

作者 贾泓 李延平
编辑:张小千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