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守望苍穹变化 记录气象万千
——记第五届“青海榜样”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洪玉杰
发布时间:2025-01-05 08:36:59
编辑:易 娜

俯瞰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李娜 魏雅琪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600米、2800米、3000米、3500米……车过日月山,沿着龙羊峡的方向,海拔一路攀升。驶入瓦里关山,这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青海南山山系,是一个孤立的纺锤状山体。

  瓦里关山南瞰碧波荡漾的龙羊峡库区,北眺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冬寒夏凉、温差较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风速较大,年平均气温零下1.41℃,处于远离人类活动、大气环境高度清洁的地区。

  冬日的瓦里关,云沙泱漭,丘壑嶙峋,前往瓦里关站崎岖颠簸的山间“搓板路”,即使是我们的越野车,也显得“声嘶力竭”。此行的目的,便是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它是全球34个大气本底站中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大陆型本底站,监测到的二氧化碳本底浓度变化具有全球代表性,堪称监视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佳“前哨”。

  这是2024年12月12日,这里海拔3816米。

  初心——

  “还原”大气本来模样

  30年前,面对雪线下降、落叶推迟、暴雨等极端天气问题,在青藏高原内陆腹地,建设一个监测大气成分变化、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本底站,可谓困难重重,也是高瞻远瞩。

  如今,沉寂了30年的“瓦里关曲线”终于绽放光芒,它带来一个接一个的惊喜,一个又一个的记录,监测数据为许多重要科学研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更是成为衡量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重要风向标。

  时间的指针回拨,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系统刚整合不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次评估报告即将出炉;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的趋势越来越不容忽视,南北两极等地纷纷建起大气本底基准观测站,但欧亚大陆腹地仍是一片空白——这意味着,从已有观测站获取到的数据尚不能代表地球变化的印记。

  随着站址选择、试验论证、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调试、试观测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上,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被定为首选。

  瓦里关山地势孤立、四周开阔,方圆百公里之内人烟稀少、几乎没有工业生产,空间和环境代表性较好。但是在荒僻的山顶和严酷的高原环境中修建房屋,困难可想而知。建筑材料要从140多公里外的西宁运来,大量的用水都得从20多公里外往山上送,当地气候恶劣,无霜期又短,每一种困难都是难以想象的。

  “顶风冒沙,不到3个月就完成了房屋主体及外装修工程。”瓦里关站副站长关晓军感慨,风沙可以蹂躏身躯,却无法击退意志,每一名瓦里关站建设的参与者,在工作之前从未体验过在“第三极”海拔高、空气稀薄、远离人类活动密集区域建设一个气象站意味着什么,但他们都知道在瓦里关建设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对于整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1994年9月15日,中国政府和WM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同时在北京和日内瓦举行新闻发布会,郑重宣布:“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监测臭氧和温室气体的观象台即将在中国开始工作。”

  9月17日,在瓦里关山举行的挂牌仪式上,郑重宣告:“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正式建成并开始业务运行。”

  作为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也是全球大气监测计划中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第一个大陆型的基准观象台,更是目前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大陆型全球基准站和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观象台,其观测数据代表欧亚大陆大气本底值,在大气化学过程的科学研究、气候变化评估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使命——

  测绘“瓦里关曲线”

  一个人,没有精神力量的鼓舞,不可能积极向上;一个集体,没有精神力量的积淀,不可能屹立于行业之巅;一个地区,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跟随关晓军,我们走进瓦里关本底站实验室。实验室不大,摆放着的各种监测仪器正在运行,记录册和报表随处可见。

  自建站以来,瓦里关本底站陆续开展了气象、酸雨、气溶胶、臭氧柱总量、反应性气体、太阳辐射和温室气体等7大类24项200多种关键大气成分要素的观测,每天产生20多万条数据,大部分项目24小时连续观测形成了长期、稳定、准确的温室气体浓度数据序列。

  南腔北调,这是瓦里关本底站人不一样的地方,但一样的是,他们都身肩使命,都是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一份子。迄今为止,瓦里关本底站持续向全球提供了近30年连续、准确、第一手的具有全球代表性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六氟化硫、一氧化碳、稳定同位素等大气成分本底观测数据,这些观测数据正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贡献之一。

  坚守,是这里最可贵的精神;而数据,则是他们的使命。30年来,一批批瓦里关本底站气象工作者前赴后继,以做好基础观测为己任。

  用瓦里关本底站观测资料绘制的二氧化碳变化曲线,被称为“瓦里关曲线”。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支撑数据,其结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指示作用,观测数据不仅服务于中国温室气体公报,也作为我国宝贵的温室气体资料多次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大会。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瓦里关,就如同选择了耐得住寂寞、攀得上高峰、守得住初心,气象工作者们以点点数据,画出独一无二的“瓦里关曲线”,挺起了中国人在全球生态治理责任中的脊梁。

  坚守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流逝代代相传,当瓦里关首批观测员之一的黄建青将手中的观测工具交到新一代瓦里关人手中,这既是老一辈对年轻人寄予的期望,更象征着这个集体,这种精神的传承。

  已经在瓦里关站工作21年的副站长王剑琼说,“‘瓦里关曲线’是大自然的晴雨表,时刻提醒着我们地球生态系统的微妙变化;瓦里关气象站这个集体,久久为功,代代相传的记录全球气候变化‘脉搏’,两者就如同璀璨的明星,散发着独特而重要的光芒。”

  传承——

  测温地球,服务“双碳”

  无边的荒野、绵延的雪山,孤独的气象站,目光所及,大自然在这里所呈现出来的壮阔景象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到访者的心灵。

  绘制“瓦里关曲线”仿佛每一个数据都带着雪山的白、大地的黄,凝实而厚重;但它也是壮阔的,如同它所在的莽阔高原,磅礴而激昂。

  高海拔地区气象条件复杂多变,云雾、降水、雷电等天气现象对观测设备产生干扰,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绘制“瓦里关曲线”除了高精度、高灵敏度的观测设备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计量溯源保障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可靠性。

  为此,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内配备了先进的监测仪器,如温室气体在线监测分析仪、气相色谱温室气体监测系统等,观测员们一年365天值守,24小时不间断监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密观测数据。

  2018年,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的任磊来到瓦里关成为一名监测员,跟随有近30年工作经验的季军学习。

  “季师傅是一个‘应教尽教’的人,跟着他学到了很多。”闲暇之余,任磊喜欢静静地跟在季军身后。在他心中,瓦里关气象站这个集体是一个可以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地方。任磊希望有一天也能成为季军这样的人,能够独当一面、能够满身经验、能够如此平凡却又伟岸、能够成为别人眼中那放大的身影。

  王宁章是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工程师,妻子李菊香是青海省中医院的检验师,虽然两人聚少离多,但感情甚好,他们相互调侃一个为地球“测体温”,记录大气变化的点点滴滴,一个为群众做检验,关爱生命安全。

  监测员罗文昭也是2018年从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瓦里关的。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的他,眉宇间透着憨厚与坚毅,和他的年龄有些格格不入。经过6年的磨砺,罗文昭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见到他时,正带着刚在这里工作一年时间的贾莹珠记录数据。两个人一丝不苟,生怕有一丁点的差池。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站上的人总说,老一辈瓦里关人扛的是设备、是仪器、是初心;新一代瓦里关人扛的是压力、是责任、是使命。

  头枕着边关明月,身披着雨雪风霜,前赴后继的“瓦里关人”在“云端”用实际行动为地球测温,聚焦青藏高原“双碳”路径、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等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围绕瓦里关温室气体监测数据、数值同化和再分析等科技创新优势,充分发挥“瓦里关曲线”对实施国家“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已经成为这个集体对初心的最好诠释。

  30年风雨历程,“瓦里关人”步履坚定;30年波澜壮阔,“瓦里关人”初心不改。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下,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从襁褓婴儿到蹒跚学步,再到茁壮成长,为了地球更好的明天,始终如一地静静守望着苍穹,记录着每一份地球温度的数据。

  记者手记:以爱之名 坚守山巅

  解读瓦里关,从“爱”说起。

  不管是老一辈的关晓军、季军,李富刚,还是年轻的罗文昭、贾莹珠,一代代“瓦里关人”致力于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以及青藏高原的“双碳”目标,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一个人的“爱”。李富刚是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台长、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青海基准分中心负责人。因为“爱”,他致力于推动大气本底观测领域科技自立自强,建成温室气体等大气成分国产化监测设备高原适应性测试平台,积极打造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监测标准气配制中心。如今,他的“爱”已经延伸,获得“李富刚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首届“中国力量年度人物”等荣誉。

  一对人的“爱”。王宁章是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工程师,妻子李菊香是青海省中医院的检验师,夫妻二人,一个为地球“测体温”,记录着大气变化的点点滴滴,一个为群众身体做检验,关爱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安全。

  一群人的“爱”。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到访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时说:“瓦里关气象工作者终年坚守在这山巅,耐得住艰辛和孤寂,进行各种观测,一丝不苟,使中国对大气研究的贡献享誉全球。在这里,我们见证了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本色,找到了科学精神的当代基准,再次感悟了中华民族脊梁的价值观。”

  以爱为名,站在瓦里关山仰望苍穹,那条画给世界的曲线会跟随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不断发展,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精彩篇章,为全国乃至全球碳监测作出更大贡献。

推荐阅读
吴晓军罗东川在西宁、海东调研
省政府党组会议召开 罗东川讲话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命名单
关于大美青海客户端新LOGO征集评选结果的公示
西宁市2025年首场招聘会 52家企业招聘807人
互助率先在海东实施超低排放行动为蓝天"减负"
24H热点
青海小伙李延红上榜见义勇为勇士榜
【身边的感动】点滴小善汇聚人间大爱——记2024年...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青海实践 青海在全国率...
【乡村振兴在青海】冬日黄南草莓甜
【中国梦·劳动美——模范风采】凝心聚力绘就和美乡...
西宁警备区掀起2025年度训练热潮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全民共建自然保护地典范...
【2024,我们这样走过】冷凉蔬菜铺就农民致富路
青海省图书馆第三届“美好时光”——亲子阅读大赛举办
【中国梦 劳动美】金融“活水”润草原——记2024年...
热点图片
青海小伙李延红上榜见义勇为勇士榜
青海小伙李延红上榜...
【身边的感动】点滴小善汇聚人间大爱——记2024年助人为乐“青海好人”李有福
【身边的感动】点滴...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青海实践 青海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
【乡村振兴在青海】冬日黄南草莓甜
【乡村振兴在青海】...
【中国梦·劳动美——模范风采】凝心聚力绘就和美乡村“幸福画卷”
【中国梦·劳动美——...
西宁警备区掀起2025年度训练热潮
西宁警备区掀起2025...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全民共建自然保护地典范——青海改革样本观察·三江源国家公园(四)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
【2024,我们这样走过】冷凉蔬菜铺就农民致富路
【2024,我们这样走...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守望苍穹变化 记录气象万千
——记第五届“青海榜样”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

青海日报
2025-01-05 08:3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守望苍穹变化 记录气象万千
——记第五届“青海榜样”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

青海日报
2025-01-05 08:3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守望苍穹变化 记录气象万千
——记第五届“青海榜样”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

  • 2025-01-05 08:36:59
  • 来源:青海日报

俯瞰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李娜 魏雅琪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600米、2800米、3000米、3500米……车过日月山,沿着龙羊峡的方向,海拔一路攀升。驶入瓦里关山,这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青海南山山系,是一个孤立的纺锤状山体。

  瓦里关山南瞰碧波荡漾的龙羊峡库区,北眺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冬寒夏凉、温差较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风速较大,年平均气温零下1.41℃,处于远离人类活动、大气环境高度清洁的地区。

  冬日的瓦里关,云沙泱漭,丘壑嶙峋,前往瓦里关站崎岖颠簸的山间“搓板路”,即使是我们的越野车,也显得“声嘶力竭”。此行的目的,便是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它是全球34个大气本底站中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大陆型本底站,监测到的二氧化碳本底浓度变化具有全球代表性,堪称监视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佳“前哨”。

  这是2024年12月12日,这里海拔3816米。

  初心——

  “还原”大气本来模样

  30年前,面对雪线下降、落叶推迟、暴雨等极端天气问题,在青藏高原内陆腹地,建设一个监测大气成分变化、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本底站,可谓困难重重,也是高瞻远瞩。

  如今,沉寂了30年的“瓦里关曲线”终于绽放光芒,它带来一个接一个的惊喜,一个又一个的记录,监测数据为许多重要科学研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更是成为衡量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重要风向标。

  时间的指针回拨,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系统刚整合不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次评估报告即将出炉;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的趋势越来越不容忽视,南北两极等地纷纷建起大气本底基准观测站,但欧亚大陆腹地仍是一片空白——这意味着,从已有观测站获取到的数据尚不能代表地球变化的印记。

  随着站址选择、试验论证、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调试、试观测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上,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被定为首选。

  瓦里关山地势孤立、四周开阔,方圆百公里之内人烟稀少、几乎没有工业生产,空间和环境代表性较好。但是在荒僻的山顶和严酷的高原环境中修建房屋,困难可想而知。建筑材料要从140多公里外的西宁运来,大量的用水都得从20多公里外往山上送,当地气候恶劣,无霜期又短,每一种困难都是难以想象的。

  “顶风冒沙,不到3个月就完成了房屋主体及外装修工程。”瓦里关站副站长关晓军感慨,风沙可以蹂躏身躯,却无法击退意志,每一名瓦里关站建设的参与者,在工作之前从未体验过在“第三极”海拔高、空气稀薄、远离人类活动密集区域建设一个气象站意味着什么,但他们都知道在瓦里关建设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对于整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1994年9月15日,中国政府和WM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同时在北京和日内瓦举行新闻发布会,郑重宣布:“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监测臭氧和温室气体的观象台即将在中国开始工作。”

  9月17日,在瓦里关山举行的挂牌仪式上,郑重宣告:“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正式建成并开始业务运行。”

  作为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也是全球大气监测计划中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第一个大陆型的基准观象台,更是目前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大陆型全球基准站和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观象台,其观测数据代表欧亚大陆大气本底值,在大气化学过程的科学研究、气候变化评估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使命——

  测绘“瓦里关曲线”

  一个人,没有精神力量的鼓舞,不可能积极向上;一个集体,没有精神力量的积淀,不可能屹立于行业之巅;一个地区,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跟随关晓军,我们走进瓦里关本底站实验室。实验室不大,摆放着的各种监测仪器正在运行,记录册和报表随处可见。

  自建站以来,瓦里关本底站陆续开展了气象、酸雨、气溶胶、臭氧柱总量、反应性气体、太阳辐射和温室气体等7大类24项200多种关键大气成分要素的观测,每天产生20多万条数据,大部分项目24小时连续观测形成了长期、稳定、准确的温室气体浓度数据序列。

  南腔北调,这是瓦里关本底站人不一样的地方,但一样的是,他们都身肩使命,都是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一份子。迄今为止,瓦里关本底站持续向全球提供了近30年连续、准确、第一手的具有全球代表性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六氟化硫、一氧化碳、稳定同位素等大气成分本底观测数据,这些观测数据正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贡献之一。

  坚守,是这里最可贵的精神;而数据,则是他们的使命。30年来,一批批瓦里关本底站气象工作者前赴后继,以做好基础观测为己任。

  用瓦里关本底站观测资料绘制的二氧化碳变化曲线,被称为“瓦里关曲线”。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支撑数据,其结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指示作用,观测数据不仅服务于中国温室气体公报,也作为我国宝贵的温室气体资料多次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大会。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瓦里关,就如同选择了耐得住寂寞、攀得上高峰、守得住初心,气象工作者们以点点数据,画出独一无二的“瓦里关曲线”,挺起了中国人在全球生态治理责任中的脊梁。

  坚守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流逝代代相传,当瓦里关首批观测员之一的黄建青将手中的观测工具交到新一代瓦里关人手中,这既是老一辈对年轻人寄予的期望,更象征着这个集体,这种精神的传承。

  已经在瓦里关站工作21年的副站长王剑琼说,“‘瓦里关曲线’是大自然的晴雨表,时刻提醒着我们地球生态系统的微妙变化;瓦里关气象站这个集体,久久为功,代代相传的记录全球气候变化‘脉搏’,两者就如同璀璨的明星,散发着独特而重要的光芒。”

  传承——

  测温地球,服务“双碳”

  无边的荒野、绵延的雪山,孤独的气象站,目光所及,大自然在这里所呈现出来的壮阔景象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到访者的心灵。

  绘制“瓦里关曲线”仿佛每一个数据都带着雪山的白、大地的黄,凝实而厚重;但它也是壮阔的,如同它所在的莽阔高原,磅礴而激昂。

  高海拔地区气象条件复杂多变,云雾、降水、雷电等天气现象对观测设备产生干扰,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绘制“瓦里关曲线”除了高精度、高灵敏度的观测设备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计量溯源保障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可靠性。

  为此,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内配备了先进的监测仪器,如温室气体在线监测分析仪、气相色谱温室气体监测系统等,观测员们一年365天值守,24小时不间断监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密观测数据。

  2018年,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的任磊来到瓦里关成为一名监测员,跟随有近30年工作经验的季军学习。

  “季师傅是一个‘应教尽教’的人,跟着他学到了很多。”闲暇之余,任磊喜欢静静地跟在季军身后。在他心中,瓦里关气象站这个集体是一个可以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地方。任磊希望有一天也能成为季军这样的人,能够独当一面、能够满身经验、能够如此平凡却又伟岸、能够成为别人眼中那放大的身影。

  王宁章是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工程师,妻子李菊香是青海省中医院的检验师,虽然两人聚少离多,但感情甚好,他们相互调侃一个为地球“测体温”,记录大气变化的点点滴滴,一个为群众做检验,关爱生命安全。

  监测员罗文昭也是2018年从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瓦里关的。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的他,眉宇间透着憨厚与坚毅,和他的年龄有些格格不入。经过6年的磨砺,罗文昭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见到他时,正带着刚在这里工作一年时间的贾莹珠记录数据。两个人一丝不苟,生怕有一丁点的差池。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站上的人总说,老一辈瓦里关人扛的是设备、是仪器、是初心;新一代瓦里关人扛的是压力、是责任、是使命。

  头枕着边关明月,身披着雨雪风霜,前赴后继的“瓦里关人”在“云端”用实际行动为地球测温,聚焦青藏高原“双碳”路径、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等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围绕瓦里关温室气体监测数据、数值同化和再分析等科技创新优势,充分发挥“瓦里关曲线”对实施国家“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已经成为这个集体对初心的最好诠释。

  30年风雨历程,“瓦里关人”步履坚定;30年波澜壮阔,“瓦里关人”初心不改。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下,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从襁褓婴儿到蹒跚学步,再到茁壮成长,为了地球更好的明天,始终如一地静静守望着苍穹,记录着每一份地球温度的数据。

  记者手记:以爱之名 坚守山巅

  解读瓦里关,从“爱”说起。

  不管是老一辈的关晓军、季军,李富刚,还是年轻的罗文昭、贾莹珠,一代代“瓦里关人”致力于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以及青藏高原的“双碳”目标,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一个人的“爱”。李富刚是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台长、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青海基准分中心负责人。因为“爱”,他致力于推动大气本底观测领域科技自立自强,建成温室气体等大气成分国产化监测设备高原适应性测试平台,积极打造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监测标准气配制中心。如今,他的“爱”已经延伸,获得“李富刚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首届“中国力量年度人物”等荣誉。

  一对人的“爱”。王宁章是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工程师,妻子李菊香是青海省中医院的检验师,夫妻二人,一个为地球“测体温”,记录着大气变化的点点滴滴,一个为群众身体做检验,关爱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安全。

  一群人的“爱”。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到访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时说:“瓦里关气象工作者终年坚守在这山巅,耐得住艰辛和孤寂,进行各种观测,一丝不苟,使中国对大气研究的贡献享誉全球。在这里,我们见证了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本色,找到了科学精神的当代基准,再次感悟了中华民族脊梁的价值观。”

  以爱为名,站在瓦里关山仰望苍穹,那条画给世界的曲线会跟随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不断发展,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精彩篇章,为全国乃至全球碳监测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 洪玉杰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