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人物故事
【中国梦 劳动美】青海大地上的匠心坚守
——记202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柳记套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谢梦茹
发布时间:2025-01-06 07:54:11
编辑:易 娜

观察窑炉控制系统运行情况。记者 谢梦茹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青海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一位用智慧与汗水默默耕耘的劳动者——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工程师柳记套。自2021年11月踏上这片高原热土,他便深深扎根,开启了一段书写奋斗篇章的逐梦之旅。

  无畏艰难,勇毅踏上奋进征程

  新年前夕,记者走进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雨润镇汉庄村的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蓝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各类设备有序运转。柳记套如往常一样,起床后服下降压药,便匆匆走向车间。

  在预炭化车间,他紧盯着窑炉控制系统面板,仔细询问着设备运行状况:“现在温度正常吗?昨天异常的数据恢复了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才稍稍松了口气,继续认真检查着每一台设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为确保生产万无一失。

  今年42岁的柳记套,自毕业后便一直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系统内工作。2019年,公司迎来转型,新建年产3万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制与生产建设项目。2021年,在项目投产前期,为了工作需要,他毅然决然地告别家乡河南奔赴青海,进入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投身技术支持保障工作。

  “刚来的时候,高原气候着实让人吃不消,风一吹就头疼。现在一到冬天,得赶紧戴上厚帽子。”柳记套笑着说,从河南老家来到青海乐都的这三年,海拔和气候始终是对他身体的严峻考验。“因为高血压,我起初很难适应,但总想着坚持一下就能熬过去,虽然现在每天必须吃降压药,但也总算是慢慢适应了这里。”

  高原的严寒并没有冷却他对工作的热情,尽管公司规定3个月可回家探亲一次,但作为技术骨干,他却很少回家。离家千里,提及家人时,柳记套眼中满是思念,但更多的是坚定:“想家是肯定的,但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既然来到了青海,就一定要把它干好、干成。”

  怀着这份热忱,柳记套一步一个脚印,在公司投产的三年间,助力项目从一期炉型投产运营,到二期大型坩埚石墨化炉建成并投产。在柳记套与技术团队的突破下,石墨化炉生产效率提升了30%,吨电耗降低了22%,尽管市场屡次出现大波动,但柳记套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推动项目持续满负荷生产。

  坚守初心,奋力铸就卓越之路

  2001年入行的柳记套,在新材料制造领域已坚守二十余年,是技术团队当之无愧的“领头雁”。

  “和他共事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大家都看得出来,为了这个项目,柳工可以说是连家都顾不上了。”天蓝公司安环部部长韦强龙说,作为核心技术人员,他要不间断地跟进设备数据,确保运行稳定、安全生产。

  柳记套听后却笑着说:“负极材料生产这一行,没有什么标准化可言,更多时候需要的是一个人长时间的积累和对数据变化的准确把握。”

  作为技术核心,柳记套始终在开拓创新、改进工艺的路上前行。项目建设期间,他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关,并紧跟行业标准,对原有设计提出多项优化方案,在一期石墨化炉投产时,他精心制定详细的技术工艺规程,统筹安排生产要素,确保试生产顺利完成并实现批量满负荷生产。

  三年间制定29项安全作业指导书、36项安全管理制度、32项物料采购管理工作程序……面对行业缺乏“生产标准化”的现状,柳记套将自己多年来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技术总结制定为生产的准绳。依据公司生产特点,带领技术团队编制了硫分、振实密度、真密度、灰分、挥发分等关键指标的测定作业指导书,推动生产走向标准化、制度化。

  为提升生产效率,柳记套每天都会深入一线车间,优化作业流程和模式。“生产运行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突发状况,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就必须立即处理。”柳记套说:“哪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什么时候需要我,我就得在现场及时处理解决问题。”

  面对锂离子负极市场的严峻形势和“老旧小”石墨化炉的困境,天蓝公司用高品质的产品挺立在市场之中,2023年初,柳记套制定改造方案和新产品生产技术方案,改造后的炉型安全生产共131炉,为贝特瑞、紫宸科技等世界一流负极材料企业供应产量8975.475吨高品质产品。

  传承匠心,倾情照亮前行之路

  “来到新项目,可以说除了柳工,没有其他人清楚工艺技术。”质量技术部负责人王海宾满怀感激地说:“那时候我也是个门外汉,对负极材料生产技术一窍不通,是师傅手把手教我,我才得以成长。”

  王海宾回忆道:“建炉那两个月,他每天带我到车间,从炉腔、炉体等设备构造的小细节,到工作原理等技术层面的大方向,都毫无保留地教给我,还教我如何应对突发状况调整温度曲线。”

  “我们的工艺决策和改进,都是在柳工的带领下完成的。他不仅是工作上的好老师,更是生活里的好大哥,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太多。”王海宾边说边翻着手机聊天记录向记者介绍:“你看,昨天我值班盯炉,他晚上九点多还在问我车间情况,今天一大早又叮嘱我功率可以升了。”

  柳记套亲自指导一线技术人员,悉心传授如何精准把握质量技术管控点,如何熟练操作生产设备和工艺,以及如何准确下达技术指令。在他的耐心教导下,让初次接触新工作领域的王海宾逐渐熟悉并掌握材料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方法。

  “柳工对我来说亦师亦友,和他共事三年,真的受益匪浅。”王海宾感慨地说,在柳记套严谨工作作风的影响下,他和团队其他成员也树立起严肃严谨的工作态度。

  如今,在柳记套的悉心传授下,一批又一批技术人员成长起来。2024年第三季度,新能源负极材料市场形势严峻,全国负极石墨化企业开工率不足30%,许多企业因订单量少而被迫停产,而天蓝公司却始终坚守,满负荷生产,其中柳记套的技术支撑功不可没。

  每天不辞辛劳地奔波在车间一线,柳记套却从不喊累,他用坚持与坚守谱写着动人心弦的劳动赞歌。又到了车间巡查的时间,他熟练地戴好口罩和安全帽,马不停蹄地继续着每日的工作日常……

推荐阅读
吴晓军罗东川在西宁、海东调研
省政府党组会议召开 罗东川讲话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命名单
关于大美青海客户端新LOGO征集评选结果的公示
西宁市2025年首场招聘会 52家企业招聘807人
互助率先在海东实施超低排放行动为蓝天"减负"
24H热点
【身边的感动】点滴小善汇聚人间大爱——记2024...
【中国梦 劳动美】金融“活水”润草原——记2024年...
【中国梦·劳动美——模范风采】凝心聚力绘就和美乡...
大爱育桃李 丹心绽芬芳——记第五届“青海榜样”杨...
转换赛道,让农产品销得出去卖得好——走近“新农...
【身边的感动】寒冬腊月,英勇一跃诠释责任担当—...
【致敬闪闪发光的我们】杨如意:将健康的种子播撒...
【身边的感动】带电作业的“光明使者”——记2024...
【祖国好 家乡美】诺尔章的“电影+”创业路
秦文花:将群众的麻烦事变成暖心事
热点图片
老厂房变身文创园
老厂房变身文创园
西宁交警雪天执勤保畅通
西宁交警雪天执勤保畅通
太逼真!青海美食挂上墙
太逼真!青海美食挂上墙
湟源排灯:历史光影照亮文化传承路
湟源排灯:历史光影...
江源之诺——青藏高原山村生态移民搬迁20年纪事
江源之诺——青藏高...
绷紧安全质量弦 “抓紧”见证奋斗路
绷紧安全质量弦 “抓...
守望苍穹变化 记录气象万千——记第五届“青海榜样”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
守望苍穹变化 记录气...
青海小伙李延红上榜见义勇为勇士榜
青海小伙李延红上榜...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中国梦 劳动美】青海大地上的匠心坚守
——记202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柳记套

青海日报
2025-01-06 07:5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中国梦 劳动美】青海大地上的匠心坚守
——记202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柳记套

青海日报
2025-01-06 07:5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中国梦 劳动美】青海大地上的匠心坚守
——记202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柳记套

  • 2025-01-06 07:54:11
  • 来源:青海日报

观察窑炉控制系统运行情况。记者 谢梦茹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青海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一位用智慧与汗水默默耕耘的劳动者——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工程师柳记套。自2021年11月踏上这片高原热土,他便深深扎根,开启了一段书写奋斗篇章的逐梦之旅。

  无畏艰难,勇毅踏上奋进征程

  新年前夕,记者走进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雨润镇汉庄村的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蓝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各类设备有序运转。柳记套如往常一样,起床后服下降压药,便匆匆走向车间。

  在预炭化车间,他紧盯着窑炉控制系统面板,仔细询问着设备运行状况:“现在温度正常吗?昨天异常的数据恢复了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才稍稍松了口气,继续认真检查着每一台设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为确保生产万无一失。

  今年42岁的柳记套,自毕业后便一直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系统内工作。2019年,公司迎来转型,新建年产3万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制与生产建设项目。2021年,在项目投产前期,为了工作需要,他毅然决然地告别家乡河南奔赴青海,进入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投身技术支持保障工作。

  “刚来的时候,高原气候着实让人吃不消,风一吹就头疼。现在一到冬天,得赶紧戴上厚帽子。”柳记套笑着说,从河南老家来到青海乐都的这三年,海拔和气候始终是对他身体的严峻考验。“因为高血压,我起初很难适应,但总想着坚持一下就能熬过去,虽然现在每天必须吃降压药,但也总算是慢慢适应了这里。”

  高原的严寒并没有冷却他对工作的热情,尽管公司规定3个月可回家探亲一次,但作为技术骨干,他却很少回家。离家千里,提及家人时,柳记套眼中满是思念,但更多的是坚定:“想家是肯定的,但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既然来到了青海,就一定要把它干好、干成。”

  怀着这份热忱,柳记套一步一个脚印,在公司投产的三年间,助力项目从一期炉型投产运营,到二期大型坩埚石墨化炉建成并投产。在柳记套与技术团队的突破下,石墨化炉生产效率提升了30%,吨电耗降低了22%,尽管市场屡次出现大波动,但柳记套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推动项目持续满负荷生产。

  坚守初心,奋力铸就卓越之路

  2001年入行的柳记套,在新材料制造领域已坚守二十余年,是技术团队当之无愧的“领头雁”。

  “和他共事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大家都看得出来,为了这个项目,柳工可以说是连家都顾不上了。”天蓝公司安环部部长韦强龙说,作为核心技术人员,他要不间断地跟进设备数据,确保运行稳定、安全生产。

  柳记套听后却笑着说:“负极材料生产这一行,没有什么标准化可言,更多时候需要的是一个人长时间的积累和对数据变化的准确把握。”

  作为技术核心,柳记套始终在开拓创新、改进工艺的路上前行。项目建设期间,他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关,并紧跟行业标准,对原有设计提出多项优化方案,在一期石墨化炉投产时,他精心制定详细的技术工艺规程,统筹安排生产要素,确保试生产顺利完成并实现批量满负荷生产。

  三年间制定29项安全作业指导书、36项安全管理制度、32项物料采购管理工作程序……面对行业缺乏“生产标准化”的现状,柳记套将自己多年来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技术总结制定为生产的准绳。依据公司生产特点,带领技术团队编制了硫分、振实密度、真密度、灰分、挥发分等关键指标的测定作业指导书,推动生产走向标准化、制度化。

  为提升生产效率,柳记套每天都会深入一线车间,优化作业流程和模式。“生产运行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突发状况,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就必须立即处理。”柳记套说:“哪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什么时候需要我,我就得在现场及时处理解决问题。”

  面对锂离子负极市场的严峻形势和“老旧小”石墨化炉的困境,天蓝公司用高品质的产品挺立在市场之中,2023年初,柳记套制定改造方案和新产品生产技术方案,改造后的炉型安全生产共131炉,为贝特瑞、紫宸科技等世界一流负极材料企业供应产量8975.475吨高品质产品。

  传承匠心,倾情照亮前行之路

  “来到新项目,可以说除了柳工,没有其他人清楚工艺技术。”质量技术部负责人王海宾满怀感激地说:“那时候我也是个门外汉,对负极材料生产技术一窍不通,是师傅手把手教我,我才得以成长。”

  王海宾回忆道:“建炉那两个月,他每天带我到车间,从炉腔、炉体等设备构造的小细节,到工作原理等技术层面的大方向,都毫无保留地教给我,还教我如何应对突发状况调整温度曲线。”

  “我们的工艺决策和改进,都是在柳工的带领下完成的。他不仅是工作上的好老师,更是生活里的好大哥,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太多。”王海宾边说边翻着手机聊天记录向记者介绍:“你看,昨天我值班盯炉,他晚上九点多还在问我车间情况,今天一大早又叮嘱我功率可以升了。”

  柳记套亲自指导一线技术人员,悉心传授如何精准把握质量技术管控点,如何熟练操作生产设备和工艺,以及如何准确下达技术指令。在他的耐心教导下,让初次接触新工作领域的王海宾逐渐熟悉并掌握材料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方法。

  “柳工对我来说亦师亦友,和他共事三年,真的受益匪浅。”王海宾感慨地说,在柳记套严谨工作作风的影响下,他和团队其他成员也树立起严肃严谨的工作态度。

  如今,在柳记套的悉心传授下,一批又一批技术人员成长起来。2024年第三季度,新能源负极材料市场形势严峻,全国负极石墨化企业开工率不足30%,许多企业因订单量少而被迫停产,而天蓝公司却始终坚守,满负荷生产,其中柳记套的技术支撑功不可没。

  每天不辞辛劳地奔波在车间一线,柳记套却从不喊累,他用坚持与坚守谱写着动人心弦的劳动赞歌。又到了车间巡查的时间,他熟练地戴好口罩和安全帽,马不停蹄地继续着每日的工作日常……

作者 谢梦茹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