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文化旅游
新流皮影让非遗“活”起来
——“非遗·匠心”觅冬之韵系列报道之三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张国静
发布时间:2025-01-10 07:34:00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灯光一亮,幕布一拉,皮影戏开场了……随着幕布后的一声吆喝,台下观众围拢过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幕布。值得一观的是,这幕布后,竟是一群孩子在表演,他们个个精神饱满,演唱节奏轻重缓急,声调抑扬顿挫,演唱出了皮影戏的韵味,演绎出了新式河湟皮影的魅力。经过300多年的发展传承,河湟皮影戏已经逐步形成了浑厚、强烈、质朴、粗犷的艺术风格。如今,在孩子们的手里,它被挥舞得活灵活现。

  台上曲调悠长,台下观众聚精会神,一出出新形式、新唱词演绎的河湟皮影戏,深深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他们不约而同、若有所思地观看这一古老而神奇的表演。

  传统的河湟皮影戏该如何传承?这条传承之路又将开出怎样的灿烂之花?如今,在西宁市大通县5所学校里,皮影戏以社团的形式走进校园、连接学生,成为传承非遗的重要一环。近日,记者走进校园皮影社团,看孩子们在演绎不一样的传统皮影中,探索非遗传统的新“传说”。

  带着皮影走进校园的第一人

  李彩亭,是西宁市大通县东峡镇克麻村人。他既是一名乡村教师,也是河湟皮影戏演唱者。从15岁起,李彩亭就跟随父亲学习皮影戏,在家中长辈的耳濡目染下,李彩亭对皮影戏有着独特的情怀。“1986年我在大通县向化中学任职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将自己收藏的皮影带到了课堂。当时孩子们对它很好奇、很喜欢,抢着想亲自体验一下。也就在那一年我萌生了倡导非遗皮影进校园的想法。”李彩亭回忆道,从第一次带着皮影和学生们见面,到后来借助皮影戏的唱词温故古诗、学习写作,皮影戏成为了李彩亭任职教师时的一个创新授课方式。

  也是从那时起,李彩亭将皮影戏正式带入学校,成为青海省“非遗进校园”的最早践行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皮影戏阳腔唱段的部分内容,唱词里既有古诗,也有用讲述的方式再现孩子们读书写字的画面。记者现场感受到,在锣、鼓、棒子、镲等乐器的配合下,这段唱词高低有致、长短不一、韵味十足。李彩亭告诉记者:“你听,这段唱词是学生熟悉的古诗《绝句》,因为对唱词熟悉,孩子们练习了三四次就十分流畅了。”李彩亭还介绍说,在编辑这些唱词时,他会十分注意唱词的韵脚和长短,不仅要唱出皮影戏的韵味,而且让学生对词熟能生巧,让一出出皮影戏唱出新味道。

  英语、双声、百人合唱,皮影戏在创新

  “Thank you”

  “That’s all right!”

  “Let’s work hard and improve ourselves!”

  这段对话是来自大通县宝库乡中心学校皮影戏社团的唱词,也是皮影戏进校园中创新表演方式的又一次突破。李彩亭告诉记者,目前皮影戏在校园里备受师生们的喜爱,大家会在表演方式、唱词内容等方面作出创新。除了唱词增加英语、藏语等多种语言外,表演者也创新出更多新方式。

  过去一台皮影戏中,表演者或根据故事演变唱词,或即兴演唱,精彩的唱词总能赢得台下观众的掌声。如今,为让多元化的观众群体喜爱,皮影戏的故事情节和唱词不断创新。“增加英语唱词,改变单声、双声的表演形式,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寓教于乐,通过观看皮影戏表演,加深学生对文化课的兴趣;另一方面为传统皮影戏增加乐趣性和互动性,也让这门传统艺术以更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李彩亭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了解到,李彩亭正在创作和尝试百人同台演绎一出皮影戏,根据不同演绎者的工作职责,分声部、分角色、分职责为观众呈现不一样的皮影戏。

  大通县第四完全小学皮影戏社团负责老师毛芝红向记者介绍到,自去年起,学校新增了皮影戏社团,分别从三、四、五年级各选出几名皮影戏爱好者参加,组建了35人的皮影戏表演队。“我们采取多年级不同年龄的孩子参加,目的在于让不同年龄的孩子认识皮影、传承皮影,也为老带新做好铺垫。”社团老师苏贤芳告诉记者。

  今年8岁的苏琪是皮影戏表演队的乐器组成员,她负责敲打小锣。采访中,苏琪告诉记者,她的爷爷奶奶特别喜欢看皮影戏,父母也十分鼓励她学习皮影戏表演,从刚开始通过视频、图片了解皮影,到现在参加社团实操皮影,她对皮影戏的喜爱不断增加。虽然苏琪是表演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但是她学得很快,敲锣、合唱一点不输其他高年级的表演者。

  “如今,我们皮影戏社团每周排练都如期进行着,孩子们也按时按点积极参与,这一点令我们十分欣慰。在孩子们努力背词、互学唱词中看到了他们对皮影戏的热爱,我相信这门传统艺术一定能传承得更远更久。”社团指导老师毛芝红说。

  老戏新唱让非遗“活”起来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两句话,道出了皮影戏的生动画面和精髓。青海皮影戏是青海本民族文化的土壤所孕育出的一朵艺术奇葩。与其他地方皮影戏不同的是,河湟皮影戏的表现形式以说唱为主,从当地民间音乐和姊妹戏曲中吸收了大量营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唱腔和唢呐曲牌。它的唱腔高昂激越,急促奔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乡土色彩,因而为青海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过去的一场皮影戏,在农村露天的场地里搭台,一张白布为幕、一盏白灯照影,随着一段阳腔调“哎!好气啊……”起势,锣镲鼓乐随之响起,一张牛皮人儿皮影,在表演者的操作下翻身抖腿,一场大家都熟悉的角色、一段经久传唱的故事在正式开演。

  随着时间流逝,流传千年的皮影戏悄悄发生了变化。寻着韵味十足的唱词,记者来到大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间古色古香的河湟皮影厅里,李彩亭和他的皮影戏团队正在排练最新剧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永向前》,这是李彩亭创作的一出新戏,唱词里传唱着党的政策精神,传递着改革开放后的美好生活,唱词押韵、朗朗上口。与李彩亭细聊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时代的进步,皮影戏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推进。从过去的白纸糊的影幕,到现在的白布为幕,从煤油灯照影,到白灯、彩灯照影,连戏台也增加了雕刻、美术等新装饰,让新式的皮影戏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

  此外,在剧目上,早期的河湟皮影戏乡土气息较为浓郁,剧目多以历史人物、传说故事为主,有《杨家将》《岳飞传》《西游记》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皮影戏成为讲述和传递新思想的途径,唱词中增加了现代化元素,让一个个美好生活故事深入人心。

  拉开白布幕、打开灯光,参演人员分声部站好,一声吆喝下,鼓声起、锣声落,在大通县向化乡中学的皮影戏教室里,一台新式皮影戏又开唱了……

推荐阅读
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体会议举行
全省春节前后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会议召开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命名单
关于大美青海客户端新LOGO征集评选结果的公示
青海化隆5万株蝴蝶兰将惊艳上市
格尔木特产年货大集将亮相西宁
24H热点
新流皮影让非遗“活”起来——“非遗·匠心”觅...
青海:大型自然类纪录片《秘境祁连山》1月8日晚央...
【文化中国行】“非遗+”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青海两地“旅游厕所”入选全国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
青海乐都:冰雪运动走热 点燃冬日经济
青海师大原创话剧《永怀之歌》入选“共和国的脊梁...
青海:冰雪季到来 冬日旅游热力十足
魅力十足,冬游西宁持续“上分”——西宁市“沐暖...
这个腊八节,够“热”!——青海西宁各地共度腊八...
第二届青海丹噶尔双宁双灯展点亮
热点图片
【图说农牧】青海乌兰:铜普镇“驼”起致富梦
【图说农牧】青海乌...
青海海西公安开展警营开放日活动
青海海西公安开展警...
传承中医文化 创新智慧服务
传承中医文化 创新智...
【迎接全省两会特稿】守护“中华水塔” 铺展活力“绿脉”
【迎接全省两会特稿...
【中国梦 劳动美】让“两弹一星”精神代代相传——记202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青海省原子城纪念馆
【中国梦 劳动美】让...
这个腊八节,够“热”!——青海西宁各地共度腊八节见闻
这个腊八节,够“热...
【经济聚焦】鱼跃高原 游向世界
【经济聚焦】鱼跃高...
青海西宁:腊八到 烟火气里年味足
青海西宁:腊八到 烟...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新流皮影让非遗“活”起来
——“非遗·匠心”觅冬之韵系列报道之三

西宁晚报
2025-01-10 07:3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新流皮影让非遗“活”起来
——“非遗·匠心”觅冬之韵系列报道之三

西宁晚报
2025-01-10 07:3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新流皮影让非遗“活”起来
——“非遗·匠心”觅冬之韵系列报道之三

  • 2025-01-10 07:34:00
  • 来源:西宁晚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灯光一亮,幕布一拉,皮影戏开场了……随着幕布后的一声吆喝,台下观众围拢过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幕布。值得一观的是,这幕布后,竟是一群孩子在表演,他们个个精神饱满,演唱节奏轻重缓急,声调抑扬顿挫,演唱出了皮影戏的韵味,演绎出了新式河湟皮影的魅力。经过300多年的发展传承,河湟皮影戏已经逐步形成了浑厚、强烈、质朴、粗犷的艺术风格。如今,在孩子们的手里,它被挥舞得活灵活现。

  台上曲调悠长,台下观众聚精会神,一出出新形式、新唱词演绎的河湟皮影戏,深深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他们不约而同、若有所思地观看这一古老而神奇的表演。

  传统的河湟皮影戏该如何传承?这条传承之路又将开出怎样的灿烂之花?如今,在西宁市大通县5所学校里,皮影戏以社团的形式走进校园、连接学生,成为传承非遗的重要一环。近日,记者走进校园皮影社团,看孩子们在演绎不一样的传统皮影中,探索非遗传统的新“传说”。

  带着皮影走进校园的第一人

  李彩亭,是西宁市大通县东峡镇克麻村人。他既是一名乡村教师,也是河湟皮影戏演唱者。从15岁起,李彩亭就跟随父亲学习皮影戏,在家中长辈的耳濡目染下,李彩亭对皮影戏有着独特的情怀。“1986年我在大通县向化中学任职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将自己收藏的皮影带到了课堂。当时孩子们对它很好奇、很喜欢,抢着想亲自体验一下。也就在那一年我萌生了倡导非遗皮影进校园的想法。”李彩亭回忆道,从第一次带着皮影和学生们见面,到后来借助皮影戏的唱词温故古诗、学习写作,皮影戏成为了李彩亭任职教师时的一个创新授课方式。

  也是从那时起,李彩亭将皮影戏正式带入学校,成为青海省“非遗进校园”的最早践行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皮影戏阳腔唱段的部分内容,唱词里既有古诗,也有用讲述的方式再现孩子们读书写字的画面。记者现场感受到,在锣、鼓、棒子、镲等乐器的配合下,这段唱词高低有致、长短不一、韵味十足。李彩亭告诉记者:“你听,这段唱词是学生熟悉的古诗《绝句》,因为对唱词熟悉,孩子们练习了三四次就十分流畅了。”李彩亭还介绍说,在编辑这些唱词时,他会十分注意唱词的韵脚和长短,不仅要唱出皮影戏的韵味,而且让学生对词熟能生巧,让一出出皮影戏唱出新味道。

  英语、双声、百人合唱,皮影戏在创新

  “Thank you”

  “That’s all right!”

  “Let’s work hard and improve ourselves!”

  这段对话是来自大通县宝库乡中心学校皮影戏社团的唱词,也是皮影戏进校园中创新表演方式的又一次突破。李彩亭告诉记者,目前皮影戏在校园里备受师生们的喜爱,大家会在表演方式、唱词内容等方面作出创新。除了唱词增加英语、藏语等多种语言外,表演者也创新出更多新方式。

  过去一台皮影戏中,表演者或根据故事演变唱词,或即兴演唱,精彩的唱词总能赢得台下观众的掌声。如今,为让多元化的观众群体喜爱,皮影戏的故事情节和唱词不断创新。“增加英语唱词,改变单声、双声的表演形式,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寓教于乐,通过观看皮影戏表演,加深学生对文化课的兴趣;另一方面为传统皮影戏增加乐趣性和互动性,也让这门传统艺术以更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李彩亭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了解到,李彩亭正在创作和尝试百人同台演绎一出皮影戏,根据不同演绎者的工作职责,分声部、分角色、分职责为观众呈现不一样的皮影戏。

  大通县第四完全小学皮影戏社团负责老师毛芝红向记者介绍到,自去年起,学校新增了皮影戏社团,分别从三、四、五年级各选出几名皮影戏爱好者参加,组建了35人的皮影戏表演队。“我们采取多年级不同年龄的孩子参加,目的在于让不同年龄的孩子认识皮影、传承皮影,也为老带新做好铺垫。”社团老师苏贤芳告诉记者。

  今年8岁的苏琪是皮影戏表演队的乐器组成员,她负责敲打小锣。采访中,苏琪告诉记者,她的爷爷奶奶特别喜欢看皮影戏,父母也十分鼓励她学习皮影戏表演,从刚开始通过视频、图片了解皮影,到现在参加社团实操皮影,她对皮影戏的喜爱不断增加。虽然苏琪是表演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但是她学得很快,敲锣、合唱一点不输其他高年级的表演者。

  “如今,我们皮影戏社团每周排练都如期进行着,孩子们也按时按点积极参与,这一点令我们十分欣慰。在孩子们努力背词、互学唱词中看到了他们对皮影戏的热爱,我相信这门传统艺术一定能传承得更远更久。”社团指导老师毛芝红说。

  老戏新唱让非遗“活”起来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两句话,道出了皮影戏的生动画面和精髓。青海皮影戏是青海本民族文化的土壤所孕育出的一朵艺术奇葩。与其他地方皮影戏不同的是,河湟皮影戏的表现形式以说唱为主,从当地民间音乐和姊妹戏曲中吸收了大量营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唱腔和唢呐曲牌。它的唱腔高昂激越,急促奔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乡土色彩,因而为青海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过去的一场皮影戏,在农村露天的场地里搭台,一张白布为幕、一盏白灯照影,随着一段阳腔调“哎!好气啊……”起势,锣镲鼓乐随之响起,一张牛皮人儿皮影,在表演者的操作下翻身抖腿,一场大家都熟悉的角色、一段经久传唱的故事在正式开演。

  随着时间流逝,流传千年的皮影戏悄悄发生了变化。寻着韵味十足的唱词,记者来到大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间古色古香的河湟皮影厅里,李彩亭和他的皮影戏团队正在排练最新剧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永向前》,这是李彩亭创作的一出新戏,唱词里传唱着党的政策精神,传递着改革开放后的美好生活,唱词押韵、朗朗上口。与李彩亭细聊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时代的进步,皮影戏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推进。从过去的白纸糊的影幕,到现在的白布为幕,从煤油灯照影,到白灯、彩灯照影,连戏台也增加了雕刻、美术等新装饰,让新式的皮影戏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

  此外,在剧目上,早期的河湟皮影戏乡土气息较为浓郁,剧目多以历史人物、传说故事为主,有《杨家将》《岳飞传》《西游记》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皮影戏成为讲述和传递新思想的途径,唱词中增加了现代化元素,让一个个美好生活故事深入人心。

  拉开白布幕、打开灯光,参演人员分声部站好,一声吆喝下,鼓声起、锣声落,在大通县向化乡中学的皮影戏教室里,一台新式皮影戏又开唱了……

作者 张国静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