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共居青海 共建和谐 共享美好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晓英
发布时间:2025-01-23 09:30:10
编辑:李家奕
石榴花开共成长,童心逐梦向未来。李娜 魏雅琪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位于祖国西部,这里生活着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众多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这里,各民族和谐共生,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丽篇章。迈进新时代,青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目标,积极构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着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政策引领,强化共同体意识

  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树牢‘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擦亮民族团结品牌底色”。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继续走在前列的新的更高目标。

  作为民族工作大省,青海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通过出台政策、健全机制,推动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深度交流交融,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深入人心。

  2024年新年伊始,青海召开的第一个全省性会议聚焦的主题就是民族工作,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工作推进会提出“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高标准高水准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我省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机制、率先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首创奖励机制,探索建立经费和队伍保障机制、示范动态管理机制、第三方评估机制、模范典型定期表彰机制;印发《“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等文件,出台的平安青海建设、美丽青海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和政策性文件都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部署推动;在全国率先修订印发民委委员制度,受到国家民委充分肯定,向全国推广。创新性的制度举措,保障了示范省创建工作常做常新,符合实际的政策规划则为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保驾护航。

  2024年9月12日,果洛藏族自治州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引领果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万人签名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签名墙前,参加活动的各族各界人士、学生代表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承诺高举民族团结旗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宣传、践行民族团结,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争做民族团结模范。果洛在全省率先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此举被国家民委作为经典案例推广。

  在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工作中,全省各地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方法路径,如西宁市、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性立法工作,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修订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条例。同时,省委统战部指导各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寺规僧约,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宣教并重,传承民族团结精神

  2024年12月13日,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小学的师生们聆听了一堂由青海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建廷讲授的“两路”精神宣讲会。宣讲中,刘建廷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青藏公路的故事、青藏公路第一校的故事以及民族团结的故事,激发孩子们努力学习、立志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和情怀。

  “在学校开设‘寻美·青海公益讲堂’,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通过邀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的社会各界人士分享传播‘青海故事’,让广大小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特色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发扬青海的优秀文化瑰宝。”省委统战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青海十分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坚持把思想教育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党的民族政策理论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所有班次和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打造精品课程。加强国民教育,在小学初中开设民族团结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政课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高校、高职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推动《概论》学习进学校、进课堂、进阵地、进寺院、进教育基地。积极发挥“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石榴籽”宣讲队、马背宣讲团等基层宣传队伍作用,用各族群众喜欢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把党的惠民政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到千家万户。

  “石榴花开在青海”主题采访创作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笔会、青海省少数民族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电视演讲大赛、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轮展……2024年,我省通过举办一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共享文化活动中增进了解,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展为钥,共享繁荣成果

  2024年12月11日,省公路局收到了一面写有“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的锦旗,送锦旗的是果洛州交通局主要负责同志和达日县查朗寺寺管会代表。

  达日县查朗寺所在的地区混凝土路面因板块断裂等,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省公路局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联系协调,进行实地调研、精心设计,最终铺设完成长6.2公里、宽5.5米的沥青路面,“感谢省公路局的帮助,以前道路路况差,沥青路面铺筑完成极大地改善了沿线群众和僧侣的出行条件,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对改善老百姓交通条件出行的重视和关爱,这条路的修建不仅改善了交通条件,还对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查朗寺寺管会代表表示。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青海持续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书写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我们注重发展对民族团结的推动作用,坚持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产业“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切实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基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民族特色产业、农牧业等稳步发展。民族地区民生保障事业再上新台阶,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条件日趋成熟,各族群众更加公平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共居青海,共建和谐,共享美好。面向未来,青海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个一”抓手体系,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儿女继续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推荐阅读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四次会议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三次会议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2024年度省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公告
【我从基层来】改革新潮涌 奋楫新征程
西宁:联合检查保障节前农贸市场安全有序
24H热点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共居青海 共建和谐 共享美好
【两会特刊·会内会外·两会热议】石榴花开别样红 民...
【两会特刊·会内会外·一线见闻】邻里和谐“百家宴...
【两会特刊·美丽图景·两会新声】绘就民族团结进步...
【两会特刊·美丽图景·实干笃行】让孩子们羽翼更丰...
【新春走基层·山乡新画卷】重建新村办“村晚” 感...
打造投资兴业“沃土” 绽放经济发展“繁花”
张灯结彩夜西宁
【新春走基层·文化中国年】春节将至 绣娘赶制新衣忙
热点图片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
共居青海 共建和谐 共享美好
共居青海 共建和谐 ...
【两会特刊·会内会外·两会热议】石榴花开别样红 民族团结情意浓
【两会特刊·会内会外...
【两会特刊·会内会外·一线见闻】邻里和谐“百家宴” 绽放团结幸福花
【两会特刊·会内会外...
【两会特刊·美丽图景·两会新声】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绚丽蓝图
【两会特刊·美丽图景...
【两会特刊·美丽图景·实干笃行】让孩子们羽翼更丰眼界更广
【两会特刊·美丽图景...
【新春走基层·山乡新画卷】重建新村办“村晚” 感恩奋进过“小年”
【新春走基层·山乡新...
打造投资兴业“沃土” 绽放经济发展“繁花”
打造投资兴业“沃土...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共居青海 共建和谐 共享美好

青海日报
2025-01-23 09:3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共居青海 共建和谐 共享美好

青海日报
2025-01-23 09:3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共居青海 共建和谐 共享美好

  • 2025-01-23 09:30:10
  • 来源:青海日报
石榴花开共成长,童心逐梦向未来。李娜 魏雅琪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位于祖国西部,这里生活着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众多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这里,各民族和谐共生,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丽篇章。迈进新时代,青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目标,积极构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着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政策引领,强化共同体意识

  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树牢‘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擦亮民族团结品牌底色”。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继续走在前列的新的更高目标。

  作为民族工作大省,青海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通过出台政策、健全机制,推动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深度交流交融,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深入人心。

  2024年新年伊始,青海召开的第一个全省性会议聚焦的主题就是民族工作,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工作推进会提出“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高标准高水准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我省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机制、率先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首创奖励机制,探索建立经费和队伍保障机制、示范动态管理机制、第三方评估机制、模范典型定期表彰机制;印发《“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等文件,出台的平安青海建设、美丽青海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和政策性文件都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部署推动;在全国率先修订印发民委委员制度,受到国家民委充分肯定,向全国推广。创新性的制度举措,保障了示范省创建工作常做常新,符合实际的政策规划则为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保驾护航。

  2024年9月12日,果洛藏族自治州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引领果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万人签名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签名墙前,参加活动的各族各界人士、学生代表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承诺高举民族团结旗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宣传、践行民族团结,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争做民族团结模范。果洛在全省率先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此举被国家民委作为经典案例推广。

  在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工作中,全省各地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方法路径,如西宁市、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性立法工作,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修订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条例。同时,省委统战部指导各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寺规僧约,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宣教并重,传承民族团结精神

  2024年12月13日,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小学的师生们聆听了一堂由青海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建廷讲授的“两路”精神宣讲会。宣讲中,刘建廷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青藏公路的故事、青藏公路第一校的故事以及民族团结的故事,激发孩子们努力学习、立志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和情怀。

  “在学校开设‘寻美·青海公益讲堂’,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通过邀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的社会各界人士分享传播‘青海故事’,让广大小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特色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发扬青海的优秀文化瑰宝。”省委统战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青海十分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坚持把思想教育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党的民族政策理论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所有班次和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打造精品课程。加强国民教育,在小学初中开设民族团结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政课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高校、高职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推动《概论》学习进学校、进课堂、进阵地、进寺院、进教育基地。积极发挥“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石榴籽”宣讲队、马背宣讲团等基层宣传队伍作用,用各族群众喜欢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把党的惠民政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到千家万户。

  “石榴花开在青海”主题采访创作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笔会、青海省少数民族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电视演讲大赛、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轮展……2024年,我省通过举办一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共享文化活动中增进了解,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展为钥,共享繁荣成果

  2024年12月11日,省公路局收到了一面写有“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的锦旗,送锦旗的是果洛州交通局主要负责同志和达日县查朗寺寺管会代表。

  达日县查朗寺所在的地区混凝土路面因板块断裂等,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省公路局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联系协调,进行实地调研、精心设计,最终铺设完成长6.2公里、宽5.5米的沥青路面,“感谢省公路局的帮助,以前道路路况差,沥青路面铺筑完成极大地改善了沿线群众和僧侣的出行条件,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对改善老百姓交通条件出行的重视和关爱,这条路的修建不仅改善了交通条件,还对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查朗寺寺管会代表表示。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青海持续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书写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我们注重发展对民族团结的推动作用,坚持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产业“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切实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基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民族特色产业、农牧业等稳步发展。民族地区民生保障事业再上新台阶,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条件日趋成熟,各族群众更加公平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共居青海,共建和谐,共享美好。面向未来,青海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个一”抓手体系,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儿女继续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作者 张晓英
编辑:李家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