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月5日,大年初八,高原的阳光穿过淡薄的云层,倾洒在西宁这座城市,街边的红灯笼在微风里轻轻晃荡,春节的热闹劲儿还未消散,处处弥漫着喜庆与欢笑。
8时,在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供电段检测车间内,依旧是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天花板上的白色灯光将整个车间照得亮堂堂,靠墙摆放的几台大型服务器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对工作的执着。四周的墙壁上,张贴着各类接触网设备构造图、故障分析流程以及安全警示标语,时刻提醒着工作人员的职责。
42岁的宋笑笑早早来到工位,她的办公桌上,一本写满密密麻麻数据的笔记本被整齐地压在文件下方,旁边静静立着一杯还冒着袅袅热气的浓茶,升腾的水汽带着茶叶的清香,弥漫在她周围,这是她对抗疲惫的“秘密武器”。
宋笑笑来自江苏徐州,自2018年调入供电段检测车间后,已在岗位上默默坚守了七年。最近三年春节,她都因工作需要,放弃与家人团聚,成为天路上的“守望者”。
青藏铁路蜿蜒于平均海拔极高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强紫外线,恶劣的自然环境时刻考验着铁路的供电设备。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线路延长、车次增多,供电设备的稳定运行愈发重要。
为保障铁路安全,宋笑笑和她的10位同事,作为检测车间的数据分析员,肩负起了重大使命,他们被亲切地称为“B超医生”。
宋笑笑主要负责分析4C装置采集的接触网悬挂状态图片。此刻,她坐在电脑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右手稳稳地握着鼠标,手指在滚轮和左右键间灵活切换。一旦屏幕上出现新图片,她的目光便如扫描仪般迅速扫视,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
当看到疑似存在问题的部位,她的操作更加精细,轻轻滚动滚轮,将画面放大数倍,眼睛眯成一条缝,专注地盯着屏幕上那细微的图像,查找背后的设备隐患。
在她的左手边,放着一本厚厚的接触网设备故障图谱,每当遇到难以判断的情况,她便会迅速翻开,对照图谱上的标准故障示例,仔细甄别。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故障特征、分析思路以及处理建议,这些都是她七年职业生涯的宝贵经验积淀。

不远处,同事们也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着。有的正忙着交流图片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声音中透着对工作的严谨;有的在快速敲击键盘,将分析结果录入系统,键盘的敲击声交织成一曲工作的乐章。
“每一个画面都不敢遗漏,有时要一帧帧地看,特别是像支柱上的螺丝等部件,在电脑屏幕上就是个黑点,需要相当高的注意力和责任心。现在正值春运关键时期,我得带头做好。”宋笑笑微微转头,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却又无比坚定。
春运期间,检测车间全员轮班坚守,每人每天浏览超3000张图像,完成一次完整线路检测数据分析需2至3天。这些年来,宋笑笑的累计阅图量已达550万张,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眼睛布满血丝,鼻梁上的眼镜也越发厚重,但她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在科技的助力下,6C系统让检测工作变得高效且精准,以往依靠步行巡视和天窗作业查找隐患,不仅效率低,还受天气和环境制约。如今,坐在电脑前就能全面排查设备缺陷,比传统方式节省了近60%的人力、物力成本。”供电段检测车间代班长马晓玲说。
从春运开始至今,宋笑笑和同事们已查看分析了数万张图片,排查出的设备隐患多为轻微细小问题,这让他们倍感欣慰。
“保住了安全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宋笑笑轻轻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一抹满足的微笑,那笑容里,藏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坚守。
在这个新春佳节,宋笑笑和同事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用坚守诠释责任,用奉献守护平安。他们是天路上的“B超医生”,用专注的目光和专业的判断,为青藏铁路的供电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温暖与安全伴随着一趟趟列车驶向远方,成为这个春节里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