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中国梦 劳动美】守文化传承之责 展创新发展之姿
——记202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青海省博物馆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倪晓颖
发布时间:2025-02-12 07:49:44
编辑:马燕燕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推出“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青海考古成果展”等展览,举办“多元华彩 融荣共生——走进青海世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等社教活动,开展流动展览进校园和馆校共建“大思政课”……青海省博物馆以高质量的文化输出内容和高标准的人性化服务,吸引广大游客慕名而来。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多年来,省博物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强化对文物价值的挖掘和阐释,全方位展现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研究、展示、教育、交流等诸多功能,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党的二十大以来,省博物馆已接待省内外各界观众近130万人次,开展各类主题社教活动121场,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彰显新作为,为文化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省博物馆开展社教活动。省博物馆供图

  迎难而上“破”题

  青海省博物馆筹建于1979年,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2021年,为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省博物馆对原有展陈进行提升,打破陈规,选定了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主,辅助展示青海非遗、考古成果及革命文物等内容的“1+3”展览体系。

  “短短8个月时间,博物馆展陈提升改造团队加班加点,跑遍全省8个市州20余家文博单位、古遗址、古建筑、考古现场以及周边甘肃、宁夏、西藏、陕西等省(区),行程近万公里,调研了解展览相关信息,协调借调相关文物展品。”青海省博物馆文物研究中心主任象多杰本回忆,在布展的近三个月时间里,大家没有休息一天,每晚加班至深夜甚至凌晨,展览最终于当年11月30日对外开放。

  此次展览中呈现多个“首次”,如首个考古成果专题展,首次出现都兰热水大墓部分出土文物,全省首家文创生活体验馆等。展览一经展出,引发热烈关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曾进行宣传报道,称其“华丽转身,精彩归来”,省博物馆也由此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精品展览承载着荣誉与使命。《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荣获全国博物馆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和“首届青海省科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也是近年来我省展览展示首次取得的最高奖项。《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等4个展览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

  一“展”成名的青海省博物馆并未在纷至沓来的荣誉中迷失方向,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我国中东部大型博物馆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

  于是,省博物馆锚定“提升话语权”这一目标,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自身影响力。先后担任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第二届轮值主席单位,并精心组织策划联盟各类活动20余场次。同时,积极组织全馆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各种学术论坛,进行主旨演讲,实现了从过去的“不敢发声”到如今的“积极发言”的转变,活跃度的提升逐渐转化为知晓率和影响力的提高,其在全国博物馆热搜榜的排名曾一度跃升至第三。

  至此,省博物馆成功实现华丽蜕变,成为展现“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魅力、彰显青海担当的重要平台。

省博物馆掠影。省博物馆供图

  用心用情“答”题

  冬日踏入博物馆,一股源自文化自信的暖流便会涌上心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游客服务中心,这里不仅提供详尽细致的讲解服务,还有一群热情友善的志愿者随时准备为游客答疑解惑,并且配备了母婴室、医疗箱等功能齐全的服务区,充分考虑到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来到二楼,充满创意与文化韵味的文创区令人眼前一亮,这里陈列并售卖着各式各样与博物馆主题紧密相关的文创产品,诸如彩陶系列冰箱贴、文创雪糕、毛绒挂件等,涵盖生活、文具、饮食等多个品类的精品文创,巧妙地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具象化,让游客能够把文化“带回家”。

  博物馆,犹如一部跨越时空的历史长卷,一座沟通文明交融的文化桥梁,一本蕴含无尽知识的未来之书。

  省博物馆始终将“群众的需求与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转变思路、勇于创新,在确保承载量合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

  2024年6月1日至8月31日,省博物馆克服人员少、运营成本高等诸多困难,推出延时开放、夜间开放等暖心举措,将闭馆时间从原来的17:00推迟至21:00,力度之大,在全国尚属前列。

  为给游客提供更优质的参观服务,省博物馆积极转换思路,对全馆青年干部职工开展培训与考核,除周一闭馆外,在旅游旺季坚持每天为游客提供免费志愿讲解服务,确保游客能够更好地领略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不断优化服务手段,增添了AR眼镜、智慧手持导览器、语音导览仪等设备,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讲解服务。得益于这些努力,2024年接待人数较2023年的48.7万增长至81.4万,增长率达67%。

  值得一提的是,省博物馆推选的“共建黄河文化共同体”案例荣获国家文物局推介的全国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馆藏条纹彩陶靴成功入选“《国家宝藏》中华文明标识”;博物馆官方微博账号被国家文物局信息中心评选为2020年度文博十大影响力官微;2022年9月,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博物馆头条和文博头条统计发布的“中博热搜榜”对外公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省博物馆位列第59名,而这已是该馆连续6个季度登上全国博物馆热搜榜单。

  融合创新“解题”

  2025年1月1日,省博物馆推出“古韵新技·文物探索3D打印之旅”活动,孩子在展厅寻找文物上的华丽纹饰后,来到社教活动室,用3D打印笔精心绘制彩陶纹饰图案并制作模型。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热情高涨,每一笔纹饰的绘制都饱含着专注与创意,仿佛正在与千年前的工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社教活动是博物馆连接公众与历史文化的重要桥梁。省博物馆始终以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通过举办各类主题社教活动,如青博讲座、互动体验、亲子社教活动等,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踊跃参与。

  2024年,通过开展流动展览进校园以及馆校共建“大思政课”活动,省博物馆为20余所学校的近5万名学生提供了观展服务,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同时,积极开展文创运营管理及IP授权合作,增加文创雪糕、咖啡、青稞奶茶等特色产品的供应,进一步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具象化,丰富了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满足了不同游客的多元需求。

  近年来,省博物馆在社教方面捷报频传。“多元华彩 融荣共生——走进青海世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社教活动,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中的“优秀案例”;“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教育课堂入选100项“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非遗系列社教课程入围“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彩陶艺术走进校园和社区”项目获得2022年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殊荣;“文物上的神奇动物——青海省博物馆奇妙研学营”系列课程入选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主办的“2024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项创新案例”。

  精美的文物、恢宏的展馆,展示着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文明的博大精深。多元的展览、丰富的活动,彰显着青海省博物馆锐意进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未来,省博物馆将高效推进展览策划、馆际交流、教育资源开发等工作,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以及数字化利用,打造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可视化呈现、互动式传播、沉浸式体验,努力实现博物馆‘出圈’‘出青’‘出海’,为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速提效贡献青博力量。”王进先对未来满怀憧憬,话语中满是对博物馆发展的坚定决心与美好期许。

推荐阅读
中国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吴晓军罗东川与浙商代表团一行座谈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关于2024年度青海省优秀专家拟入选人员的公示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西宁:“房博会优惠多,是个不错的购房时机”
民和:总投资3.77亿元的4个招商项目成功签约
24H热点
【中国梦 劳动美】守文化传承之责 展创新发展...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春启新程,奋进正当时——节...
【新春走基层·山乡新画卷】驼铃声声气象新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条鱼一只羊和一个盆地——...
【新春走基层·巡礼新工程】青海尖扎黄河特大桥建设...
【新春走基层·见证新动能】玛尔挡水电站,奏响能源...
【新春走基层·致敬奋斗者】望昆仑,守昆仑
【人勤春早 实干争先】返程高峰,他们守护旅客一路...
【生态观察】以轻承重,看一座城的“无废”之变
以招商引资工作助推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热点图片
【新春走基层】塔尔寺酥油花“惊艳”绽放
【新春走基层】塔尔...
酥油花:绽放在指尖的艺术
酥油花:绽放在指尖...
青海互助:威远镇首届农民冰雪运动会乐趣无穷
青海互助:威远镇首...
【新春走基层】塔尔寺酥油花即将惊艳“绽放”——“河湟文化”看西宁系列报道之七
【新春走基层】塔尔...
【新春走基层】高、悬、奇、妙!这场高台,应者云集
【新春走基层】高、...
坚守在海拔4000多米的风雪护路人
坚守在海拔4000多米...
柴达木天然气“温暖”哈萨克群众
柴达木天然气“温暖...
【文化中国行】社火——西宁人自己的春节大舞台——正月十二西宁各县区社火巡演(调演)活动速写
【文化中国行】社火...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中国梦 劳动美】守文化传承之责 展创新发展之姿
——记202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日报
2025-02-12 07:4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中国梦 劳动美】守文化传承之责 展创新发展之姿
——记202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日报
2025-02-12 07:4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中国梦 劳动美】守文化传承之责 展创新发展之姿
——记202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青海省博物馆

  • 2025-02-12 07:49:44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推出“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青海考古成果展”等展览,举办“多元华彩 融荣共生——走进青海世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等社教活动,开展流动展览进校园和馆校共建“大思政课”……青海省博物馆以高质量的文化输出内容和高标准的人性化服务,吸引广大游客慕名而来。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多年来,省博物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强化对文物价值的挖掘和阐释,全方位展现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研究、展示、教育、交流等诸多功能,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党的二十大以来,省博物馆已接待省内外各界观众近130万人次,开展各类主题社教活动121场,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彰显新作为,为文化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省博物馆开展社教活动。省博物馆供图

  迎难而上“破”题

  青海省博物馆筹建于1979年,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2021年,为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省博物馆对原有展陈进行提升,打破陈规,选定了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主,辅助展示青海非遗、考古成果及革命文物等内容的“1+3”展览体系。

  “短短8个月时间,博物馆展陈提升改造团队加班加点,跑遍全省8个市州20余家文博单位、古遗址、古建筑、考古现场以及周边甘肃、宁夏、西藏、陕西等省(区),行程近万公里,调研了解展览相关信息,协调借调相关文物展品。”青海省博物馆文物研究中心主任象多杰本回忆,在布展的近三个月时间里,大家没有休息一天,每晚加班至深夜甚至凌晨,展览最终于当年11月30日对外开放。

  此次展览中呈现多个“首次”,如首个考古成果专题展,首次出现都兰热水大墓部分出土文物,全省首家文创生活体验馆等。展览一经展出,引发热烈关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曾进行宣传报道,称其“华丽转身,精彩归来”,省博物馆也由此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精品展览承载着荣誉与使命。《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荣获全国博物馆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和“首届青海省科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也是近年来我省展览展示首次取得的最高奖项。《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等4个展览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

  一“展”成名的青海省博物馆并未在纷至沓来的荣誉中迷失方向,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我国中东部大型博物馆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

  于是,省博物馆锚定“提升话语权”这一目标,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自身影响力。先后担任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第二届轮值主席单位,并精心组织策划联盟各类活动20余场次。同时,积极组织全馆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各种学术论坛,进行主旨演讲,实现了从过去的“不敢发声”到如今的“积极发言”的转变,活跃度的提升逐渐转化为知晓率和影响力的提高,其在全国博物馆热搜榜的排名曾一度跃升至第三。

  至此,省博物馆成功实现华丽蜕变,成为展现“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魅力、彰显青海担当的重要平台。

省博物馆掠影。省博物馆供图

  用心用情“答”题

  冬日踏入博物馆,一股源自文化自信的暖流便会涌上心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游客服务中心,这里不仅提供详尽细致的讲解服务,还有一群热情友善的志愿者随时准备为游客答疑解惑,并且配备了母婴室、医疗箱等功能齐全的服务区,充分考虑到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来到二楼,充满创意与文化韵味的文创区令人眼前一亮,这里陈列并售卖着各式各样与博物馆主题紧密相关的文创产品,诸如彩陶系列冰箱贴、文创雪糕、毛绒挂件等,涵盖生活、文具、饮食等多个品类的精品文创,巧妙地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具象化,让游客能够把文化“带回家”。

  博物馆,犹如一部跨越时空的历史长卷,一座沟通文明交融的文化桥梁,一本蕴含无尽知识的未来之书。

  省博物馆始终将“群众的需求与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转变思路、勇于创新,在确保承载量合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

  2024年6月1日至8月31日,省博物馆克服人员少、运营成本高等诸多困难,推出延时开放、夜间开放等暖心举措,将闭馆时间从原来的17:00推迟至21:00,力度之大,在全国尚属前列。

  为给游客提供更优质的参观服务,省博物馆积极转换思路,对全馆青年干部职工开展培训与考核,除周一闭馆外,在旅游旺季坚持每天为游客提供免费志愿讲解服务,确保游客能够更好地领略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不断优化服务手段,增添了AR眼镜、智慧手持导览器、语音导览仪等设备,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讲解服务。得益于这些努力,2024年接待人数较2023年的48.7万增长至81.4万,增长率达67%。

  值得一提的是,省博物馆推选的“共建黄河文化共同体”案例荣获国家文物局推介的全国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馆藏条纹彩陶靴成功入选“《国家宝藏》中华文明标识”;博物馆官方微博账号被国家文物局信息中心评选为2020年度文博十大影响力官微;2022年9月,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博物馆头条和文博头条统计发布的“中博热搜榜”对外公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省博物馆位列第59名,而这已是该馆连续6个季度登上全国博物馆热搜榜单。

  融合创新“解题”

  2025年1月1日,省博物馆推出“古韵新技·文物探索3D打印之旅”活动,孩子在展厅寻找文物上的华丽纹饰后,来到社教活动室,用3D打印笔精心绘制彩陶纹饰图案并制作模型。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热情高涨,每一笔纹饰的绘制都饱含着专注与创意,仿佛正在与千年前的工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社教活动是博物馆连接公众与历史文化的重要桥梁。省博物馆始终以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通过举办各类主题社教活动,如青博讲座、互动体验、亲子社教活动等,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踊跃参与。

  2024年,通过开展流动展览进校园以及馆校共建“大思政课”活动,省博物馆为20余所学校的近5万名学生提供了观展服务,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同时,积极开展文创运营管理及IP授权合作,增加文创雪糕、咖啡、青稞奶茶等特色产品的供应,进一步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具象化,丰富了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满足了不同游客的多元需求。

  近年来,省博物馆在社教方面捷报频传。“多元华彩 融荣共生——走进青海世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社教活动,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中的“优秀案例”;“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教育课堂入选100项“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非遗系列社教课程入围“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彩陶艺术走进校园和社区”项目获得2022年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殊荣;“文物上的神奇动物——青海省博物馆奇妙研学营”系列课程入选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主办的“2024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项创新案例”。

  精美的文物、恢宏的展馆,展示着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文明的博大精深。多元的展览、丰富的活动,彰显着青海省博物馆锐意进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未来,省博物馆将高效推进展览策划、馆际交流、教育资源开发等工作,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以及数字化利用,打造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可视化呈现、互动式传播、沉浸式体验,努力实现博物馆‘出圈’‘出青’‘出海’,为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速提效贡献青博力量。”王进先对未来满怀憧憬,话语中满是对博物馆发展的坚定决心与美好期许。

作者 倪晓颖
编辑:马燕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