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新春伊始,走进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以西18公里处的莫河骆驼场,只见三五游客正漫步其中,参观青藏驼队历史博物馆、打卡驼工礼堂、体验驼场民宿,沉浸式了解莫河骆驼场的故事。
翻开青藏公路的修建史,莫河骆驼场功勋卓著。从1951年至1953年,青藏驼队三次进藏,顺利完成运送物资及探路任务,并为青藏公路的修建提供路线指引。在1954年,1200多名老驼工跟随慕生忠将军参与青藏公路修筑,仅用7个月零4天就修通了“天路”。
70多年前,在交通闭塞的年代,青藏驼队驮着物资,踏上前往西藏拉萨的征程,老一辈莫河驼工用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闯出一条进藏之路。站在莫河骆驼场的博物馆里,我们通过一件件文物与历史对话,仿佛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听见了昔日驼队清脆的驼铃声。

青藏驼队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存虎介绍,馆内展出了近200份相关历史文献,包括数十件国家级文物,在诸多陈列文物中,一个周身被岁月的锈迹层层包裹的驼铃,牢牢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是头驼驼铃,当时很多地方都没有路,在这种情况下驼铃便是最好的‘灯塔’,这个驼铃材质特殊,铃声厚重、穿透力强,在山谷间能传3至5公里。”张存虎说。
驼场退休老职工吴生清是头驼驼铃的捐赠者。“驼铃指引着驼队前进的方向,当驼铃声从前方传来,驼工们就知道行进的方向没有错。在驼场首次征集文物时,我从家中将其找了出来,如今看到它被完好地保存展示,非常高兴,希望驼场的明天更美好。”吴生清说。
如果说驼铃带给了驼队希望,那么飘扬的五星红旗,更是驼队坚不可摧的信念支柱,在驼铃身后的墙面上装裱着一面五星红旗。“这面五星红旗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来又被认定为一级革命文物,它是历史上第一面跨过唐古拉山的五星红旗,也是历史上第一面完整走过青藏线的五星红旗。”张存虎骄傲地告诉记者。
在博物馆,每一件物品、每一张照片、每一张图纸,都承载着光辉历史。当时间褪去驼场原有的功能,那些保留在这里的手绘图纸和资料图片等都变成了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乌兰县积极做好莫河驼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推动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

“我们将莫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纳入乌兰县‘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县政府编制了《莫河骆驼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红色旅游建设规划》,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旅游发展、环境保护等规划有效衔接,实现各区域间的协作共建。”乌兰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兼文物局局长喇红玲说。
“莫河骆驼场是‘两路’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西藏和平解放、青藏公路修筑以及柴达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张存虎坚定地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有责任、更有义务弘扬‘两路’精神,讲好‘两路’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两路’建设的艰辛历程与伟大意义,让悠悠驼铃声在岁月长河中永不消逝,成为代代传承的动人旋律。”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走过70年,随着青藏交通运输系统的日益完善,驼铃声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莫河骆驼场已从最初的运输队逐渐发展成为集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经济林开发利用、盐湖露天开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在近日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示认定的140家旅游民宿中,乌兰莫河驼峰驿站入选甲级旅游民宿,为驼场发展红色旅游注入新活力。站在发展红色旅游的新起点,乌兰县将加强莫河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茶卡盐湖景区点之间的衔接及与109、315国道互联互通的道路体系建设,成为海西红色旅游大环线上的经典一环。
已过“古稀之年”的莫河骆驼场焕发新生,而功勋驼的后代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资源。2020年,随着乌兰县驼娃子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柴达木双峰驼开始转型奶驼,合作社不断引导养殖户加入合作社,带动养殖户从分散生产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数字放牧、智能管护、延长产业链……柴达木双峰骆驼正“驼”起绿色新产业。
在发展中不断转型蜕变,如今的莫河骆驼场,正焕发出崭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