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人物故事
【一线故事】斗存子英:打工人到养殖大户转型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罗珺 石延寿
发布时间:2025-02-13 08:07:17
编辑:马燕燕
QQ图片20250213062249斗存子英在猪舍添加饲料。石延寿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立春时节,黄河岸畔的三川大地万物复苏。

  2月8日,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赵木川村后山山洼里的一处养殖场,上百只猪仔在养殖暖棚里悠闲地撒欢哼唧。暖棚的主人斗存子英一边向猪槽添料,一边仔细打量着每头猪仔的健康状况。

  看着栏舍里活蹦乱跳的猪仔,斗存子英对已经精心打理起来的养殖产业既充满信心,更充满期待。

  斗存子英出生在赵木川村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便和母亲、哥哥姐姐相依为命,让原本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父亲去世后,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没有经济收入,连自己交个学费也很吃力。”回想父亲去世后的生活辛酸,斗存子英不禁感慨。

  长大后,斗存子英挖过虫草,打过零工,也去工地上干过活,积累经验后,他带领近20名能吃苦的乡亲组成施工队,开始在各地承揽些民房建筑及小型工程。然而,在一次施工中受伤后,他有了转行的想法。

  斗存子英一边和妻子、姐姐照料卧病在床的母亲,一边琢磨做点啥?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在发展养猪产业上找出路。

  思路既定,说干就干。他瞅准赵木川村后山的一块荒芜山洼,申请相关部门同意后,立即注册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筹资100万元,修建了1600平方米的养殖暖棚,安装了一台动力变压器,购进40头能繁母猪、2头种公猪开始走上养殖产业路。

  发展养殖产业,单凭不怕脏、能吃苦的干劲还不够,更需要懂得得心应手的养殖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

  “我虽然出身农村,对农村养猪、养羊的事也不陌生,但面对规模化养殖,还真是个‘门外汉’。”斗存子英说,因为自己不懂技术,就聘请了一位有20年养猪经验的技术员,还以月工资3000元至4500元雇用了当地3名务工群众,盼着能有个“开门红”。

  据了解,养殖场2020年3月上旬正式投产,当年8月中旬产出猪仔400多头,次年4月育肥成体重120公斤左右的标猪出栏,由于猪价低迷及其他原因,第一年不仅没有迎来“开门红”,反倒亏了本。

  “别人能养成功,我为什么就不能?”不服输的斗存子英开始深刻反思养殖亏损的症结。他说,首次创业失败对他打击很大,那几天夜里没有一丝睡意,满脑子都是养猪的事儿,继续养与不养的两种念头在脑海里反复碰撞。

  经过几天的思索,他决定从哪儿跌倒就要从哪儿重新站起来。

  重新养殖后,鉴于养殖成本的压力,斗存子英不得不解聘了技术员和工人,夫妻俩挽起袖子,既当老板又当工人,他们一边自学养殖、防疫技术,一边摸索实践。经过两年时间的勤学实践,斗存子英硬是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倒逼成了养猪的行家里手。

  斗存子英每天基本都是在猪舍里度过。母猪产仔、猪槽添料、健康检查、猪舍清洁、按期防疫……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他都亲自上手。如果遇上夜里产仔,他基本要折腾到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40头母猪产仔400多头,加之利用养殖暖棚周边的空闲荒坡荒地散养了上百只土鸡,出栏收入有27万元,斗存子英的养猪产业开始由亏损向赢利转变。

  正当斗存子英对养殖之路满怀信心的时候,2023年12月18日的积石山6.2级地震使斗存子英的房屋成为C级危房,养殖暖棚墙体开裂,影响到了正常的养殖。

  斗存子英说,当时养殖场里有300多头猪,地震发生后,虽然没有造成家畜伤亡,但养殖暖棚受损严重,正当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县上为他解决了3万元的棚圈维修加固补助资金,还为养殖场接通了自来水,去年7月养殖场已经恢复了正常生产。

  新年也有新打算。“新的一年,我打算把能繁母猪规模扩大到120头,力争年出栏猪达1200头以上,真正从猪棚里跑出一条致富路。”斗存子英憧憬道。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吴晓军罗东川与浙商代表团一行座谈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关于2024年度青海省优秀专家拟入选人员的公示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青海民和:开启河湟大地春播第一犁
青海大通: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育留用"双向奔赴
24H热点
【新春走基层·致敬奋斗者】客运小哥的“甜蜜”...
【身边的感动】赤诚之心映芳华——记2024年敬业奉...
【新春走基层·温暖进万家】“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祖国好 家乡美】用爱点亮学生心灯
坚守在海拔4000多米的风雪护路人
【新春走基层·致敬奋斗者】楚玛尔河畔的“追风者”
【中国梦 劳动美】三尺讲台献芳华——记2024年青海...
【中国梦 劳动美】仁心仁术,全力守护患者健康——...
【身边的感动】为果洛学子撑起成长蓝天——记2024...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慰问组看望我省全国道德模...
热点图片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春启新程,奋进正当时——节后上班第一周全省各地铆足干劲开新局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中国梦 劳动美】守文化传承之责 展创新发展之姿——记202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青海省博物馆
【中国梦 劳动美】守...
【祖国好 家乡美】用爱点亮学生心灯
【祖国好 家乡美】用...
【新春走基层·山乡新画卷】驼铃声声气象新
【新春走基层·山乡新...
【新春走基层·温暖进万家】“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新春走基层·温暖进...
【新春走基层·致敬奋斗者】客运小哥的“甜蜜”工时
【新春走基层·致敬奋...
【身边的感动】赤诚之心映芳华——记2024年敬业奉献“青海好人”张小静
【身边的感动】赤诚...
【新春走基层】12万名网友围观西宁城中社火展演 小穆桂英、小孙悟空、小猪八戒来了
【新春走基层】12万...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一线故事】斗存子英:打工人到养殖大户转型记

青海日报
2025-02-13 08:0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一线故事】斗存子英:打工人到养殖大户转型记

青海日报
2025-02-13 08:0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一线故事】斗存子英:打工人到养殖大户转型记

  • 2025-02-13 08:07:17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50213062249斗存子英在猪舍添加饲料。石延寿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立春时节,黄河岸畔的三川大地万物复苏。

  2月8日,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赵木川村后山山洼里的一处养殖场,上百只猪仔在养殖暖棚里悠闲地撒欢哼唧。暖棚的主人斗存子英一边向猪槽添料,一边仔细打量着每头猪仔的健康状况。

  看着栏舍里活蹦乱跳的猪仔,斗存子英对已经精心打理起来的养殖产业既充满信心,更充满期待。

  斗存子英出生在赵木川村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便和母亲、哥哥姐姐相依为命,让原本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父亲去世后,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没有经济收入,连自己交个学费也很吃力。”回想父亲去世后的生活辛酸,斗存子英不禁感慨。

  长大后,斗存子英挖过虫草,打过零工,也去工地上干过活,积累经验后,他带领近20名能吃苦的乡亲组成施工队,开始在各地承揽些民房建筑及小型工程。然而,在一次施工中受伤后,他有了转行的想法。

  斗存子英一边和妻子、姐姐照料卧病在床的母亲,一边琢磨做点啥?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在发展养猪产业上找出路。

  思路既定,说干就干。他瞅准赵木川村后山的一块荒芜山洼,申请相关部门同意后,立即注册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筹资100万元,修建了1600平方米的养殖暖棚,安装了一台动力变压器,购进40头能繁母猪、2头种公猪开始走上养殖产业路。

  发展养殖产业,单凭不怕脏、能吃苦的干劲还不够,更需要懂得得心应手的养殖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

  “我虽然出身农村,对农村养猪、养羊的事也不陌生,但面对规模化养殖,还真是个‘门外汉’。”斗存子英说,因为自己不懂技术,就聘请了一位有20年养猪经验的技术员,还以月工资3000元至4500元雇用了当地3名务工群众,盼着能有个“开门红”。

  据了解,养殖场2020年3月上旬正式投产,当年8月中旬产出猪仔400多头,次年4月育肥成体重120公斤左右的标猪出栏,由于猪价低迷及其他原因,第一年不仅没有迎来“开门红”,反倒亏了本。

  “别人能养成功,我为什么就不能?”不服输的斗存子英开始深刻反思养殖亏损的症结。他说,首次创业失败对他打击很大,那几天夜里没有一丝睡意,满脑子都是养猪的事儿,继续养与不养的两种念头在脑海里反复碰撞。

  经过几天的思索,他决定从哪儿跌倒就要从哪儿重新站起来。

  重新养殖后,鉴于养殖成本的压力,斗存子英不得不解聘了技术员和工人,夫妻俩挽起袖子,既当老板又当工人,他们一边自学养殖、防疫技术,一边摸索实践。经过两年时间的勤学实践,斗存子英硬是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倒逼成了养猪的行家里手。

  斗存子英每天基本都是在猪舍里度过。母猪产仔、猪槽添料、健康检查、猪舍清洁、按期防疫……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他都亲自上手。如果遇上夜里产仔,他基本要折腾到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40头母猪产仔400多头,加之利用养殖暖棚周边的空闲荒坡荒地散养了上百只土鸡,出栏收入有27万元,斗存子英的养猪产业开始由亏损向赢利转变。

  正当斗存子英对养殖之路满怀信心的时候,2023年12月18日的积石山6.2级地震使斗存子英的房屋成为C级危房,养殖暖棚墙体开裂,影响到了正常的养殖。

  斗存子英说,当时养殖场里有300多头猪,地震发生后,虽然没有造成家畜伤亡,但养殖暖棚受损严重,正当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县上为他解决了3万元的棚圈维修加固补助资金,还为养殖场接通了自来水,去年7月养殖场已经恢复了正常生产。

  新年也有新打算。“新的一年,我打算把能繁母猪规模扩大到120头,力争年出栏猪达1200头以上,真正从猪棚里跑出一条致富路。”斗存子英憧憬道。

作者 罗珺 石延寿
编辑:马燕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