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月13日,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曲麻莱县境内,发生了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生态管护员仁增在日常巡护工作中,偶然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胡兀鹫的巢穴,其中还有一枚正在孵化的蛋。这一发现实属罕见,为研究胡兀鹫的生态习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当天,仁增在巡护至一处高山快到山顶的时候,一只成年胡兀鹫突然从他的身边起飞。他转头望去,发现了一处小洞穴,里面正是胡兀鹫的窝。仁增用手机摄像头拉近后,清晰地看到窝里有一枚蛋。“很少看到胡兀鹫的窝,孵蛋的画面就更不用说了。”仁增说道。
胡兀鹫是一种大型猛禽,体重3.5千克—5.6千克、体长1米—1.4米,全身羽色大致为黑褐色,头黄白色,因嘴下吊着一撮乌黑的胡须而得名。它们一般栖息于海拔500米—6000米的森林、山地裸岩、高寒草甸、干草原、荒漠等地区,在非洲与亚洲的部分山地分布较广,但数量稀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据我省野生动物专家介绍,胡兀鹫的繁殖习性较为特殊。它们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偶尔也会出现3枚或1枚的情况。卵呈钝卵圆形,颜色为暗灰色或赭土色,上面布满红褐色或褐色斑点。其繁殖期为每年12月至次年5月,孵化期持续约55天至60天,一般由雌鸟承担孵化任务。通常情况下,雌性胡兀鹫会产下两枚卵,第二只雏鸟会在第一只破壳一周后出壳,体型也比第一只小很多。在食物匮乏时,小雏鸟有时会成为大雏鸟的食物,这也是它们在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策略。
胡兀鹫通常会将鸟巢筑在高山悬崖岩壁的大缝隙和岩洞中,而此次仁增发现的巢穴位于山顶,并非常见的悬崖位置,这一情况罕见。仁增深知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为了不打扰胡兀鹫的孵化过程,他立即悄然离开胡兀鹫巢穴,充分展现了生态管护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强烈的保护意识。
胡兀鹫在非繁殖季节,大多与兀鹫结群活动,但要比兀鹫机警得多。它们发现尸体后,并不立即上前,而是翱翔观察,然后落在50米以外的地方进行窥测,确认没有危险后,才一齐拥上聚餐,在几十分钟内将一具庞大的动物尸体吃得只剩下头、胯骨和几根大腿骨仍在草地上。有时它们发现地面上有病残体弱的旱獭、牛、羊等动物,也会一改常态,颈羽耸起,从高空夹带着呼啸的风声直接扑向目标,就像一枚“空对地”导弹。对于鼠、鼠兔和小鸟等小型动物,它们往往直接吞食。
在现实世界中,胡兀鹫孵蛋不可能孵出藏獒,因为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然而,在蒙古族的传说中,有一个和獒犬来历相关的故事,与胡兀鹫有些关联。管护员成林多杰介绍,传说中有一种叫狗鹫的鸟,也被称为狗头雕,每年产三枚蛋,但幼鸟无法自行孵出,需要在阴历10月25日天寒地冻时,借助蛋壳冻裂的口子才能孵化。传说中,这三枚蛋,一枚会变成狗鹫,一枚会变成拴犬的铁链,一枚会变成獒犬。人们为了得到一只獒犬,会在阴历10月25日清晨,冒险攀到狗鹫栖息的高山险峰,用绳索将全身裹着毡子、双手外露的人吊进狗鹫洞穴掏蛋。一部分人在山崖下等待蛋掉落,另一部分人在山上放哨以防狗鹫袭击。人们认为从蛋中孵出的獒犬异常凶猛,能拥有这样一只獒犬是无比荣耀的事。不过,这个传说中的狗鹫是否就是胡兀鹫,目前尚无定论,且该传说并无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此次胡兀鹫的繁殖发现,不仅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画面,更是对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的有力见证。生态管护员们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付出,以及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重视,都为这些珍稀动物创造了更好的生存条件。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野生动物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安居乐业,与人类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