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青海省连续22年开展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在这场跨越城乡的“迁徙”中,党员干部扮演起政策解读者、资源整合者、风险缓冲者等多重角色,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智慧浇灌沃土,为农牧区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沉寂的高原产业焕发勃勃生机。
每年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开展时,干部们深入田间地头、牧场帐篷,与农牧民促膝交谈,进行细致入微的政策宣讲和调研。他们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特色,帮助村“两委”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比如在一些水草丰美的地区,干部们引导发展生态畜牧业,摒弃传统粗放的养殖模式,走上绿色高效的现代牧业之路;在自然风光秀丽的乡村,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将当地的美景、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八方游客,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这种因地制宜的规划,让产业发展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跟风,为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干部们不仅是资源“摆渡人”,更是技术的“播火者”。在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干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邀请农业、畜牧业等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下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和指导。从农作物的科学种植方法到牲畜的疫病防治,从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到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这些技术培训就像及时雨,解决了农牧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农牧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推动产业与市场对接过程中,干部们又利用自身的信息和资源优势,积极为农牧民牵线搭桥。不仅组织农牧民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电商直播等活动,让青海的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而且帮助农牧民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订单式生产,降低市场风险。同时,干部们还积极推动“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农牧民坐在家中就能将产品卖向全国各地。如今,青海的青稞、牦牛肉、奶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培养“领头雁”也是干部下乡重要的任务之一。干部们积极培育和扶持当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这些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又发挥自身优势,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并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周边农牧民共同发展,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让更多的农牧民在产业发展中受益。
祁连山下,牦牛惬意踱步;黄河岸边,光伏板上蓝光流动、板下羊群悠闲吃草;茶卡盐湖旁,星空民宿点亮牧民新生活……这场没有终点的振兴接力赛还在继续,正书写着青海高原产业蝶变的新传奇。正如传唱的新花儿:“干部们的汗水浇开幸福花,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