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
“移居”变“宜居” 家园焕新颜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程宦宁
发布时间:2025-02-17 08:32:36
编辑:易 娜

  开栏的话

  青海,这片承载着守护“中华水塔”之重任的高天厚土,正以昂扬姿态谱写新时代和谐篇章。心怀“国之大者”,青海各族儿女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以生态文明润泽发展底色,用民族团结浇灌幸福之花,让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青海日报开设《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循着高原发展的脉动,用笔墨记录青海各族儿女团结奋进的足迹,“打造高地、建设‘四地’”征程中的创新突破,用镜头定格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壮美画卷。敬请关注。

QQ20250217-060018

社区幼儿园。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月15日,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南郊的黄河源昆仑社区,幸福的氛围处处洋溢——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居民楼,广场上,男女老少或在公共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或坐在长凳上有说有笑……

  从2004年5月以来,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共有1318户5376人相继通过生态移民、游牧民定居和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源头易地搬迁等项目,走出了世代游牧的江河源头,移居到格尔木市城南郊区,建立了玉树州唯一的跨地区生态移民社区。

  如今,21个年头过去了,曾经的牧民变成了现在的居民,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63岁的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退休教师尕才仁是最早一批搬迁到格尔木黄河源昆仑社区的居民。走进尕才仁80多平方米的房子,干净整洁,窗明几净,家具家电配套齐全,处处体现着生活的温馨与舒适。

  “搬迁以前我们住的都是土坯房,冬冷夏热,没有网没有电,喝的水都是河水。”尕才仁回忆道,他虽然是一名教师,但是家里还有牛羊,寒暑假的时候,尕才仁也会陪着家里人去山里放牧,放牧的条件就更加艰苦了,住的是帐篷,吃的是方便面或者干肉。

  谈及搬迁后的变化,尕才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搬过来以后,我们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怀,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暖气、天然气、自来水啥都有了,方便又舒服。”

  起初搬迁的时候,尕才仁一家人也有很多顾虑,尕才仁说:“我和老伴在牧区生活了大半辈子,虽然条件艰苦点,但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突然从牧区搬到城市,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有思想观念。”

  虽然有顾虑,但尕才仁一家人还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时间带头从牧区搬进社区。

QQ20250217-060035

社区义诊。记者 程宦宁 摄

  尕才仁说:“我们虽然住进了社区,但是街坊邻居都是藏族同胞,大家还是说藏语,沟通起来非常方便,吃完饭,大家一起在院子里聊天散步,比之前在牧区舒适了不少。马桶不会用、水龙头坏了、电费不会交……这些生活上的困难只要一个电话,社区工作人员就会上门服务。”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尕才仁一家早已适应了新的生活。

  黄河源昆仑社区党支部书记南加多杰说:“社区建立以来,我们不仅配套了道路绿化、农贸市场、购物超市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在就医、就学、就业等民生工程上下功夫,让搬迁群众真正把社区当成自己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家’。”

  近年来,为了让群众有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在曲麻莱和格尔木两地共同努力下,申请到省级资金2040万元,用于社区道路、水厕、垃圾中转站、人行道、室外排水、太阳能路灯以及监控等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社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QQ20250217-060028

家门口就业。

  易地搬迁不仅要宜居更要宜业,让牧民群众的口袋“鼓起来”。

  “以前我们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放牧,父母年龄大了,搬到城市,语言不通,更没什么技能。”22岁的白措和父母搬迁到格尔木后最担心的就是家庭收入问题。

  2024年春季,一直在外打工的白措参加了黄河源昆仑社区组织的技能培训,同年6月白措就来到黄河源昆仑社区生态园当上了一名服务员。

  南加多杰介绍到:“黄河源昆仑社区生态园项目是格尔木和曲麻莱两地政府针对社区居民就业难的问题,共同投资建设的项目。2024年项目由第三方运营,每年可固定收入一百万元租金,并且为社区提供37个就业岗位。”

  白措说:“以前在外面打工,工资不高,还照顾不上家人。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工资4500元,日子过得比以前已经好太多了,特别是看着父母身体健康,我感觉踏实而满足。”

  近年来,格尔木市和曲麻莱县两地就业部门积极搭建劳动转移就业服务平台,举办专场招聘会4次,提供就业岗位204个,组织226名社区群众开展舞蹈、挖掘机、烹饪、保安等技能培训。

  此外,通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争取及招商引资,格尔木和曲麻莱两地政府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实施昆仑民族文化村集贸市场、民族手工艺加工坊、黄河源昆仑社区蔬菜大棚项目,引导移民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移民产业。

  从牧区到城市,从陈旧简陋到温馨舒适,易地搬迁,是向着美好生活的奔赴,是牧民改变生活的转折点。“移居”变“宜居”,让牧民在新的家园里,稳稳扎根,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推荐阅读
吴晓军参加指导民和县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
罗东川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调研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公开考录公务员 人民警察 司法辅助人员公告
关于2024年度青海省优秀专家拟入选人员的公示
青海西宁:新型显示产业园一期项目进展顺利
青海海东: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 稳岗增收
24H热点
【生态观察】大美青海 生灵家园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移居”变“...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春日下乡行,尖巴昂村启...
逐梦冰雪 绽放亚冬
【乡村振兴在青海】禾角日村的金色“堡垒”
【文化中国行】社火“出圈”背后的文化密码
【文化中国行】青海民俗文化活动为何火爆全网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走村入户话家常 惠农政...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新年开工忙 宣讲暖“乡”间
擘画青海服务消费新蓝图——《青海省促进服务消费...
热点图片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春日下乡行,尖巴昂村启新程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
【文化中国行】用岁月酿出青海味道
【文化中国行】用岁...
春运背后的平安“哨兵”
春运背后的平安“哨兵”
守护春运旅途“好声音”
守护春运旅途“好声音”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复工热潮起 麦香满车间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青海祁连:蛇年元宵节专场文艺演出举行
青海祁连:蛇年元宵...
【文化中国行】青海联合多省区举办“蛇年元宵大直播” 呈现民俗风情盛宴
【文化中国行】青海...
逐梦冰雪 绽放亚冬
逐梦冰雪 绽放亚冬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
“移居”变“宜居” 家园焕新颜

青海日报
2025-02-17 08:3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
“移居”变“宜居” 家园焕新颜

青海日报
2025-02-17 08:3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
“移居”变“宜居” 家园焕新颜

  • 2025-02-17 08:32:36
  • 来源:青海日报

  开栏的话

  青海,这片承载着守护“中华水塔”之重任的高天厚土,正以昂扬姿态谱写新时代和谐篇章。心怀“国之大者”,青海各族儿女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以生态文明润泽发展底色,用民族团结浇灌幸福之花,让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青海日报开设《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循着高原发展的脉动,用笔墨记录青海各族儿女团结奋进的足迹,“打造高地、建设‘四地’”征程中的创新突破,用镜头定格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壮美画卷。敬请关注。

QQ20250217-060018

社区幼儿园。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月15日,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南郊的黄河源昆仑社区,幸福的氛围处处洋溢——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居民楼,广场上,男女老少或在公共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或坐在长凳上有说有笑……

  从2004年5月以来,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共有1318户5376人相继通过生态移民、游牧民定居和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源头易地搬迁等项目,走出了世代游牧的江河源头,移居到格尔木市城南郊区,建立了玉树州唯一的跨地区生态移民社区。

  如今,21个年头过去了,曾经的牧民变成了现在的居民,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63岁的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退休教师尕才仁是最早一批搬迁到格尔木黄河源昆仑社区的居民。走进尕才仁80多平方米的房子,干净整洁,窗明几净,家具家电配套齐全,处处体现着生活的温馨与舒适。

  “搬迁以前我们住的都是土坯房,冬冷夏热,没有网没有电,喝的水都是河水。”尕才仁回忆道,他虽然是一名教师,但是家里还有牛羊,寒暑假的时候,尕才仁也会陪着家里人去山里放牧,放牧的条件就更加艰苦了,住的是帐篷,吃的是方便面或者干肉。

  谈及搬迁后的变化,尕才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搬过来以后,我们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怀,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暖气、天然气、自来水啥都有了,方便又舒服。”

  起初搬迁的时候,尕才仁一家人也有很多顾虑,尕才仁说:“我和老伴在牧区生活了大半辈子,虽然条件艰苦点,但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突然从牧区搬到城市,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有思想观念。”

  虽然有顾虑,但尕才仁一家人还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时间带头从牧区搬进社区。

QQ20250217-060035

社区义诊。记者 程宦宁 摄

  尕才仁说:“我们虽然住进了社区,但是街坊邻居都是藏族同胞,大家还是说藏语,沟通起来非常方便,吃完饭,大家一起在院子里聊天散步,比之前在牧区舒适了不少。马桶不会用、水龙头坏了、电费不会交……这些生活上的困难只要一个电话,社区工作人员就会上门服务。”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尕才仁一家早已适应了新的生活。

  黄河源昆仑社区党支部书记南加多杰说:“社区建立以来,我们不仅配套了道路绿化、农贸市场、购物超市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在就医、就学、就业等民生工程上下功夫,让搬迁群众真正把社区当成自己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家’。”

  近年来,为了让群众有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在曲麻莱和格尔木两地共同努力下,申请到省级资金2040万元,用于社区道路、水厕、垃圾中转站、人行道、室外排水、太阳能路灯以及监控等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社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QQ20250217-060028

家门口就业。

  易地搬迁不仅要宜居更要宜业,让牧民群众的口袋“鼓起来”。

  “以前我们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放牧,父母年龄大了,搬到城市,语言不通,更没什么技能。”22岁的白措和父母搬迁到格尔木后最担心的就是家庭收入问题。

  2024年春季,一直在外打工的白措参加了黄河源昆仑社区组织的技能培训,同年6月白措就来到黄河源昆仑社区生态园当上了一名服务员。

  南加多杰介绍到:“黄河源昆仑社区生态园项目是格尔木和曲麻莱两地政府针对社区居民就业难的问题,共同投资建设的项目。2024年项目由第三方运营,每年可固定收入一百万元租金,并且为社区提供37个就业岗位。”

  白措说:“以前在外面打工,工资不高,还照顾不上家人。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工资4500元,日子过得比以前已经好太多了,特别是看着父母身体健康,我感觉踏实而满足。”

  近年来,格尔木市和曲麻莱县两地就业部门积极搭建劳动转移就业服务平台,举办专场招聘会4次,提供就业岗位204个,组织226名社区群众开展舞蹈、挖掘机、烹饪、保安等技能培训。

  此外,通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争取及招商引资,格尔木和曲麻莱两地政府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实施昆仑民族文化村集贸市场、民族手工艺加工坊、黄河源昆仑社区蔬菜大棚项目,引导移民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移民产业。

  从牧区到城市,从陈旧简陋到温馨舒适,易地搬迁,是向着美好生活的奔赴,是牧民改变生活的转折点。“移居”变“宜居”,让牧民在新的家园里,稳稳扎根,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作者 程宦宁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