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藏昌都海拔5000米的玉龙铜矿,寒风呼啸、氧气稀薄。极寒气温下,一支由多编组无人驾驶矿车组成的车队,井然有序地穿梭在数千米长、最小宽度为20米、最大坡度为8%的崎岖矿道上。矿区几乎不见人影,只听见矿车的轰鸣声。
车身覆盖冰霜,却无惧风雪,精准完成装运卸全流程作业。矿车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在黑暗中闪烁,传感器实时感知路况,5G信号将数据秒传至云端大脑。采矿、运输、排土各环节无缝衔接,车辆遇障自动停绕,故障模拟响应迅速,并对崎岖不平的路面进行智能碾压平整……
日前,由西部矿业集团、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华为公司共同建设的海拔5000米高原露天矿无人驾驶项目顺利交付,展示了无人驾驶技术在极端环境中的适应性与可行性。“高海拔环境对人力与设备都是极限挑战。”中铁十九局董事长李华伟介绍,项目主要从三方面推进智慧化改造。
智能装备方面,项目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矿车配备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确保在风雪、低光照等极端条件下稳定运行;5G全覆盖方面,项目联合西藏移动架设基站,实现矿区5G信号无缝覆盖,车载数据实时上传,高精地图分钟级更新,保障作业安全与效率;云端智能调度方面,项目以华为云作为算力底座,支撑路径规划、故障预警和算法迭代,系统能实现自动优化编队行驶路线,减少空载率。
“技术攻关的核心是‘云网车’协同。”华为油气矿山军团副总裁陈银绪举例,“为解决高原低温导致的传感器精度下降,我们通过算法补偿和硬件抗寒设计,将故障率降低5%,此外还开发了一键收发车、车铲自动对位等功能,减少人工干预。”
“项目的成功交付,全面提升了高原露天矿山运营效率、作业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西部矿业集团董事长张永利说,效率提升方面,无人驾驶编队效率与有人模式持平,燃料与轮胎消耗降低,年节省成本约600万元;安全性方面,项目实现了“安全员下车”,双编组10辆矿卡全无人化运行,人为事故风险趋零,夜间作业安全性显著提升;可持续性方面,工作环境从高原区调整到低海拔空调房,避免了高原环境对人员健康的损害,支持7×24小时连续作业,为常态化运行奠定基础。
张永利表示,今年,西部矿业将部署更多自动驾驶矿车,实现多编组车队常态化作业,拓展无人驾驶在爆破、巡检等场景的应用。“我们还将联合华为持续优化算法,推动技术向全球高海拔矿区复制,助力矿业绿色、高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