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改善,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青海一直在迈步向前。
2024年2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对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出具体要求。
过去一年,青海美丽乡村建设累计覆盖全省80%的行政村;实施1655户农牧区危旧房改造;聚力农村牧区供水安全提质行动,开展水源地“划、立、治”;全省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12.7亿元,增长3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15元,同比增长7.1%……在一项项举措、一个个落实中,青海的乡村振兴之路在不断落地生花。

草莓熟了,农户笑了。记者 杨红霞 摄
乡村变身成“香”村 宜居宜业宜游是标配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直以来都是推进美丽乡村、和美乡村建设的第一步。2024年,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幸福村被确定为全省和美乡村基本整治型村庄,2024年7月项目落地。起初村民对村子里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并未在意,村子里的劳动力更多的是高兴于在家门口挣到了钱。
短短3个月,总投资570余万元的项目让村子大变样。道路拓宽了,路灯也亮了,雨水边沟、人行道、过路涵洞、浆砌石挡墙等这些配套设施全部焕然一新。村民这才后知后觉,深刻感受到了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
“好”“高兴”这些简单却真挚的感叹,成为村民夜晚在路灯下闲聊时最常说的话。幸福村党支部副书记赵顺明告诉记者,村里其实很早就实现了道路硬化,但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道路损坏严重,弯弯曲曲的道路宽度也不统一,还有一些过去留下的残垣断壁,“村里看着不整洁,也不好看”成了大家对幸福村的统一观感。

彩椒喜获丰收。记者 王伟才 摄
如今,弯弯曲曲的村道变成了横平竖直的统一规格,家门口有鹅卵石铺就的人行小道,浅黄色的外墙面,再配以浆砌石挡墙,专门留的花木种植区域就等着天气暖和时撒下花种。“现在我们村干净美丽,自己人夸,外面的人也夸,晚上大家都聚在路灯下不愿回家。”赵顺明说村子的环境变好了,大家的心气儿也高了,都想着让村子变得更好。
贵德县自2014年开始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经过10年的接续努力,美丽乡村建设已实现4镇3乡122个行政村全覆盖。
乡村环境的改变不仅仅是修整一条路、通电通水通网,这些让生活越来越便利的变化,更多的是通过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着眼于人民群众精气神的改变。变好、变更好,这是每个人最朴素的心愿,从一家一户到一村一乡,明亮笔直的道路不仅通往家,也将奔向幸福生活的底气铺就在眼前。
2024年,青海通过实施“321”示范引领工程,建设300个高原和美乡村、200个乡村产业示范村和100个乡村治理示范村,推动乡村整体提档升级。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一个个的提档升级中持续夯实。

互助县南门峡镇峡口村航拍图。记者 王伟才 摄
产业发展出特色 冷凉蔬菜带来热经济
初春的高原,气温依然在零度左右徘徊,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的青海高原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内,当冷凉蔬菜已经开始供港供澳,这里又开始了蓝莓的试种。
“我们的蓝莓已经上市了,去年试种了四棚,本来打算春节前就上市,但今年气温较冷,没做好保温措施,上市的时间推迟了,但口感非常好,今年也算是积累了经验。”互助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朱安香说起填补省内种植空白的蓝莓赞不绝口。
在占地0.1公顷的蓝莓种植棚内,2000多株蓝莓整齐摆放在大棚内。一人高的蓝莓植株上挂满了果子,颜色有青有绿有蓝有紫,刘延安正忙着采摘。
刘延安投资30万元承包了两个棚,去年6月开始试种,今年2月底开始采摘售卖。“虽然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比起种传统农作物收益要好很多。我估算了一下,这一茬的收益能有30万元左右。”刘延安说,蓝莓是一次种植多次采摘,冷凉的气候让果子的质量有保证,目前市场价能达到160元一斤。

现代化的蔬菜大棚。记者 王伟才 摄
能让农户安心地投入空白产业,离不开当地政府对基础农业设施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互助县通过实施现代设施农业生产能力提升项目,改造温棚,建育苗棚、蔬菜保鲜库,采购种收机械,并聘请蔬菜行业专家,从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选聘技术指导员组建蔬菜产业专家团,开展蔬菜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打牢产业基础,让种植户更有信心。
依托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增链补链强链,不断优化完善提升资源链、产品链、销售链、品牌链,持续深化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打造,这是《意见》中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给出的具体指导。互助县通过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完善从育苗、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结构,更是给当地蔬菜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我们现在就要求农户安心种好蔬菜,保证好品质,其他的都有政府来兜底。”朱安香说。
而在以互助种植冷凉精细蔬菜为代表的成百上千亩土地上,需要经济价值更高的品种,需要技术领域的更多指导,更需要把耐心投入到种植上的万千劳动者。
互助县通过冷凉蔬菜种植产业带动全县2万余户农户从事蔬菜生产,务工人员50多万人次,发放务工收入500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
2024年,全省高原冷凉蔬菜输出70多万吨。先后建成互助万亩供港蔬菜基地、贵德菜薹基地、尖扎芦笋基地、湟源荷兰豆基地、格尔木大白笋等露地蔬菜生产基地312个,蔬菜标准园(生产基地)163个,创建省级蔬菜产业园3个。

美丽梯田。记者 王伟才 摄
一个个基地的背后是可预见的成百上千的劳动力,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青海冷凉蔬菜产业不仅丰富了全国各地的菜篮子,也进一步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
培育乡村“新农人”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民素质提升是人才振兴的基础,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根本。
近年来,全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壮大,从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发挥了重要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引领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与此同时,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还有很多跟不上、不适应的地方,“头雁”培育就成为了解题的关键。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哇加滩村位于黄河岸边,水域资源丰富、高原气候独特。向河道望去,河面上大大小小的方形、圆形网箱紧密排列着,网箱里是高原气候孕育下的高原“冷水鱼”——虹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三文鱼。

蓝莓结硕果。记者 杨红霞 摄
这里是马海林经营的海林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12年时间的学习,马海林从零起步,现在也算是个土专家了。“现在看自家的鱼心情好不好、胃口好不好、健不健康,通过游的动作都能看出来。”而这得益于省市县各级专家对产业技术发展提供的帮助。
“每年不下十次的培训,方方面面都会指导。现在我这里也成了青海省鲑鳟鱼网箱养殖实训示范基地,专家们跑得更勤了。”马海林深知自己受益良多。
2024年年底,马海林参加了青海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培训,通过在中山大学近一个月的学习,让马海林受益匪浅,也给自己定下了2025年的小目标:“队伍一定要向正规化培养,要增加养殖的规模,更新产品,利用网络平台发展电商。”

渔业养殖基地。受访者供图
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三农”人才队伍。2024年以来,青海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为引领,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聚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素养,开展“头雁”人才培育、高素质农牧民、农村实用人才、农牧民中等职业教育等四种类型人才的培育,累计培训人员近6000人,有力促进了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随着全省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工作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技能,提高了素质,并把所学化为所用,为全省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用。
高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但乡村振兴的步伐已然加速,青海乡村的发展变化必将在新一年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