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两会特别报道】青海:数字浪潮下的“融合”之道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芈峤
发布时间:2025-03-10 07:57:16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昆仑山巅的积雪映照着数字青海的璀璨图景。这里没有沿海地区密集的摩天大厦,却用“数字天路”链起了盐湖的智慧、风光的绿意、文旅的灵动和农牧的淳朴。青海产业“四地”在数字空间完成了融合与嬗变。青海在无数次实践中成功证明:这片青藏高原且高且远,但却是以“数字化”为核心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发生之地。

  踏浪数字化,一方面是青海紧跟新一轮产业变革的脚步;另一方面,也是高原在科技人才相对缺乏情况下,实现盘活家底的倒逼。

  “把数字化作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必经之路,深度赋能各行各业发展。”这条攀登之路,既是青海对“国之大者”的坚定回答,更是数字浪潮下青海创造的发展新机遇。

1

茶卡盐湖景区智能化小火车。张鹏 摄

  传统产业“破茧”

  能源革命“筑基”

  在青藏高原的褶皱深处,一场以数字技术为支点的产业革命正悄然改写“资源大省”的故事脚本。

  在柴达木盆地腹地的锡铁山,调度员正在采矿调度指挥中心手握摇杆操控着自动放矿机和无人驾驶电机车,就像是在玩一种机械类的电脑单机游戏。随着操纵杆的推动,自动放矿机精准无误地将原矿倒进无人驾驶电机车,待所有车斗装满后,随着摇杆的前推,无人驾驶电机车载着满满的原矿,经过环形车场,稳稳到达放矿口。

  在中国最大盐湖察尔汗盐湖,一艘艘5G智慧采盐船在碧绿色的湖面上摇曳。远处供给车间主控室内,一名技术人员正坐在电脑前操控红外线远程维护功能对采盐船的核心动力系统、液压系统等关键设备进行热成像监测。目前,青海盐湖股份的“5G+水采船”已经实现无人值守,通过数字控制按规定航线自动采收供矿。而在过去,一艘采盐船的操作需要3个人24小时值守。

  青海正以传统产业及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将数字基因注入传统工业血脉,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了企业、产业高效推进的利器。数字赋能不仅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青海资源观念的颠覆,当数据成为“新矿藏”,青海正从“拼资源储量”转向“比算法精度”。

  当走进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一个巨型大屏实现了全省446座电站集中监控,数字管控。当画面切换到海拔4300多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透过镜头可以看到,狂风凛冽、大雪纷飞,不禁让人感叹,高海拔条件的艰苦。

  青海可再生能源种类全、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利用条件好,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青海,不论是光伏、光热还是风力发电,场站基本都地处高海拔、高寒缺氧、环境恶劣地区。是数字化,为青海能源发展解放人力,更提高效率!

  从“新能源超脑”,到无人机巡检线路,再到区块链赋能的“绿电溯源”平台,是青海的能源优势,吸引比亚迪、宁德时代、天合光能等巨头共建零碳产业链。

  当下,当高原的风光通过数字电网转化为“东数西算”的澎湃动能,青海又实现了“绿色+算力”的新布局,青海正在用清洁能源重描中国算力版图,实践证明生态脆弱地区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化学反应”,解开了高原资源型经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数据要素重构产业逻辑——当传统产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模型驱动”,当风光资源从“自然馈赠”升维为“数字资产”,青海探索的是一条生态脆弱地区“两山转化”的现代化新路。

2

卓乃湖边5G基站。张鹏 摄

  生态文旅“蝶变”

  农牧产业“新生”

  三江源头的碧水蓝天间,数字技术正为这片土地注入全新内涵。在可可西里腹地,5G基站编织的“数字天网”,正在实时监测雪豹的足迹;茶卡盐湖的“智慧大脑”,实现集约规划、集成运行、流程管控,景区管理不用“人力”用“智力”;来青海旅游,一部手机就能畅游,通过“智游青海”平台,游客可享受“游前、游中、游后”全链条智慧化服务……

  这些实践昭示:青海的生态价值,正从“门票经济”转向“数字叙事”。

  除了旅游,在青海绿色农畜产业的数字化转场也同样惊艳。

  进入春季,到了抢抓高原本就短暂的播种黄金期,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镇,一辆辆搭载了北斗导航的麦赛福格森MF3404拖拉机在田间自由行走,夜幕降临也未停息。

  “依托自动导航系统,采取白天犁地,夜间播种,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作业,缩短翻、压、播的时间,达到蓄水保墒,提高了作物的出苗率。”青海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南草业公司三分公司经理李宝贵算了一笔账:对比未安装北斗导航的种植模式,同面积能节省青稞种子98.2吨,油菜种子72.2吨;与农业机械相结合,能提高作业效率20%,提高土地利用率3%—5%,减少驾驶员劳动强度,节省机手劳动支出25%。

  此外,在祁连草原的智慧牧场,牦牛佩戴的电子耳标实时上传健康数据,不仅能实现牲畜的健康管理,还能实现肉质溯源;在河湟谷地的智慧化大棚里,湿度、采光、温度等信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农户通过手机了解农作物种植信息。

  当高原农牧业从“看天吃饭”转向“靠数增收”,青海青字号产品完成了从“地理标志”到“数字品牌”的惊险一跃。

  数字化转型在生态与经济的平衡木上“走”出了精妙舞步。青海的实践表明:数字技术既能成为生态保护的“铁栅栏”(如数字围栏控制游客流量),又能化作价值转化的“金钥匙”。这种“数字杠杆”效应,不仅破解了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开发”的二元对立,更为高原高质量发展探寻了新出路。

3

青海盐业公司数字化生产系统。张鹏 摄

  融合创新起势

  发展迎接未来

  今天,在青藏高原的产业版图上,一场跨界融合的数字交响已然奏响。

  从高原牧场的风,到AI算力的光。当全球崛起算力产业,但同时也被算力中心这只“能耗巨兽”所困扰时(一个大型数据中心的年耗电量堪比一座中小城市),青海以高原的冷凉以及高原的风、光和水破解了这道世纪难题。

  联通(青海)绿电智算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晓蔚说:“青海的清洁能源占比达到94.23%,电力价格低,这里的气候条件还能大幅降低数据中心冷却能耗。”

  当全球算力竞赛陷入“能耗焦虑”,青海用清洁能源的跨境融合驯服了这只巨兽,更打开了青海产业发展的新大门!

  然而,这种“跨界融通”在青海产业版图上清晰可见:

  在察尔汗盐湖,提锂关键环节需要温水的注入,而水的循环加热,则在数字控制下通过光伏面板完成,实现了低能耗高效率,也完成了盐湖化工与清洁能源的又一次合作;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的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一排排算力机柜在清洁能源的驱动下为全国智慧城市、数字政府、互联网、教育科研、医药健康、智能终端等通用领域提供着算力服务;在被称为“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以数字发展为线将生态旅游与数字化工厂完美结合,新发展下的工业旅游再次跃然纸上……

  纵观青海在数字浪潮下的“融合”路径,可以发现青海在产业与产业、行业与行业的交织下奏响了融合创新的最美旋律,同时也实现了“非对称竞争”的破局:数清家底,携手发展,打造“人无我有”的差异化优势。

  总结青海的转型发展之路,启示在于:我国各地区高质量发展没有标准答案,欠发达地区更需以“特色突围”代替“跟随战略”,在数字浪潮中雕刻属于自己的时代坐标。

推荐阅读
青海代表团继续审议“两高”工作报告
青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欢庆"三八"节 西宁市开展"夏都宣姐"宣讲大赛
青海大通全力打造“大通护工”劳务品牌
24H热点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实干有“力度” 民生有...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绿色绽沃野 农牧谱新篇
【两会特别报道】乘长风破万里浪 扬劲帆向涛头立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高原大地绘就城乡共美新画卷...
【两会特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
全方位扩大内需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护航”——“牢...
【全国两会特刊】高原大地产业兴带动村民富
打造开放之城,以改革之钥开新局——关注西宁打造...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万卡...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呵护“光明”...
热点图片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实干有“力度” 民生有“温度”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六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绿色绽沃野 农牧谱新篇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合作社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法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
【全国两会特刊】飨在青海 香江共融青海一“面”悦港心 千年技艺的现代表达
【全国两会特刊】飨...
一号文件奏响上鲁尔加乡村振兴乐章
一号文件奏响上鲁尔...
体育课天天见 小身板日日练
体育课天天见 小身板...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半边天集市”激发女性创业热情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两会特别报道】青海:数字浪潮下的“融合”之道

青海日报
2025-03-10 07:5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两会特别报道】青海:数字浪潮下的“融合”之道

青海日报
2025-03-10 07:5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两会特别报道】青海:数字浪潮下的“融合”之道

  • 2025-03-10 07:57:16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昆仑山巅的积雪映照着数字青海的璀璨图景。这里没有沿海地区密集的摩天大厦,却用“数字天路”链起了盐湖的智慧、风光的绿意、文旅的灵动和农牧的淳朴。青海产业“四地”在数字空间完成了融合与嬗变。青海在无数次实践中成功证明:这片青藏高原且高且远,但却是以“数字化”为核心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发生之地。

  踏浪数字化,一方面是青海紧跟新一轮产业变革的脚步;另一方面,也是高原在科技人才相对缺乏情况下,实现盘活家底的倒逼。

  “把数字化作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必经之路,深度赋能各行各业发展。”这条攀登之路,既是青海对“国之大者”的坚定回答,更是数字浪潮下青海创造的发展新机遇。

1

茶卡盐湖景区智能化小火车。张鹏 摄

  传统产业“破茧”

  能源革命“筑基”

  在青藏高原的褶皱深处,一场以数字技术为支点的产业革命正悄然改写“资源大省”的故事脚本。

  在柴达木盆地腹地的锡铁山,调度员正在采矿调度指挥中心手握摇杆操控着自动放矿机和无人驾驶电机车,就像是在玩一种机械类的电脑单机游戏。随着操纵杆的推动,自动放矿机精准无误地将原矿倒进无人驾驶电机车,待所有车斗装满后,随着摇杆的前推,无人驾驶电机车载着满满的原矿,经过环形车场,稳稳到达放矿口。

  在中国最大盐湖察尔汗盐湖,一艘艘5G智慧采盐船在碧绿色的湖面上摇曳。远处供给车间主控室内,一名技术人员正坐在电脑前操控红外线远程维护功能对采盐船的核心动力系统、液压系统等关键设备进行热成像监测。目前,青海盐湖股份的“5G+水采船”已经实现无人值守,通过数字控制按规定航线自动采收供矿。而在过去,一艘采盐船的操作需要3个人24小时值守。

  青海正以传统产业及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将数字基因注入传统工业血脉,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了企业、产业高效推进的利器。数字赋能不仅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青海资源观念的颠覆,当数据成为“新矿藏”,青海正从“拼资源储量”转向“比算法精度”。

  当走进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一个巨型大屏实现了全省446座电站集中监控,数字管控。当画面切换到海拔4300多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透过镜头可以看到,狂风凛冽、大雪纷飞,不禁让人感叹,高海拔条件的艰苦。

  青海可再生能源种类全、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利用条件好,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青海,不论是光伏、光热还是风力发电,场站基本都地处高海拔、高寒缺氧、环境恶劣地区。是数字化,为青海能源发展解放人力,更提高效率!

  从“新能源超脑”,到无人机巡检线路,再到区块链赋能的“绿电溯源”平台,是青海的能源优势,吸引比亚迪、宁德时代、天合光能等巨头共建零碳产业链。

  当下,当高原的风光通过数字电网转化为“东数西算”的澎湃动能,青海又实现了“绿色+算力”的新布局,青海正在用清洁能源重描中国算力版图,实践证明生态脆弱地区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化学反应”,解开了高原资源型经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数据要素重构产业逻辑——当传统产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模型驱动”,当风光资源从“自然馈赠”升维为“数字资产”,青海探索的是一条生态脆弱地区“两山转化”的现代化新路。

2

卓乃湖边5G基站。张鹏 摄

  生态文旅“蝶变”

  农牧产业“新生”

  三江源头的碧水蓝天间,数字技术正为这片土地注入全新内涵。在可可西里腹地,5G基站编织的“数字天网”,正在实时监测雪豹的足迹;茶卡盐湖的“智慧大脑”,实现集约规划、集成运行、流程管控,景区管理不用“人力”用“智力”;来青海旅游,一部手机就能畅游,通过“智游青海”平台,游客可享受“游前、游中、游后”全链条智慧化服务……

  这些实践昭示:青海的生态价值,正从“门票经济”转向“数字叙事”。

  除了旅游,在青海绿色农畜产业的数字化转场也同样惊艳。

  进入春季,到了抢抓高原本就短暂的播种黄金期,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镇,一辆辆搭载了北斗导航的麦赛福格森MF3404拖拉机在田间自由行走,夜幕降临也未停息。

  “依托自动导航系统,采取白天犁地,夜间播种,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作业,缩短翻、压、播的时间,达到蓄水保墒,提高了作物的出苗率。”青海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南草业公司三分公司经理李宝贵算了一笔账:对比未安装北斗导航的种植模式,同面积能节省青稞种子98.2吨,油菜种子72.2吨;与农业机械相结合,能提高作业效率20%,提高土地利用率3%—5%,减少驾驶员劳动强度,节省机手劳动支出25%。

  此外,在祁连草原的智慧牧场,牦牛佩戴的电子耳标实时上传健康数据,不仅能实现牲畜的健康管理,还能实现肉质溯源;在河湟谷地的智慧化大棚里,湿度、采光、温度等信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农户通过手机了解农作物种植信息。

  当高原农牧业从“看天吃饭”转向“靠数增收”,青海青字号产品完成了从“地理标志”到“数字品牌”的惊险一跃。

  数字化转型在生态与经济的平衡木上“走”出了精妙舞步。青海的实践表明:数字技术既能成为生态保护的“铁栅栏”(如数字围栏控制游客流量),又能化作价值转化的“金钥匙”。这种“数字杠杆”效应,不仅破解了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开发”的二元对立,更为高原高质量发展探寻了新出路。

3

青海盐业公司数字化生产系统。张鹏 摄

  融合创新起势

  发展迎接未来

  今天,在青藏高原的产业版图上,一场跨界融合的数字交响已然奏响。

  从高原牧场的风,到AI算力的光。当全球崛起算力产业,但同时也被算力中心这只“能耗巨兽”所困扰时(一个大型数据中心的年耗电量堪比一座中小城市),青海以高原的冷凉以及高原的风、光和水破解了这道世纪难题。

  联通(青海)绿电智算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晓蔚说:“青海的清洁能源占比达到94.23%,电力价格低,这里的气候条件还能大幅降低数据中心冷却能耗。”

  当全球算力竞赛陷入“能耗焦虑”,青海用清洁能源的跨境融合驯服了这只巨兽,更打开了青海产业发展的新大门!

  然而,这种“跨界融通”在青海产业版图上清晰可见:

  在察尔汗盐湖,提锂关键环节需要温水的注入,而水的循环加热,则在数字控制下通过光伏面板完成,实现了低能耗高效率,也完成了盐湖化工与清洁能源的又一次合作;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的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一排排算力机柜在清洁能源的驱动下为全国智慧城市、数字政府、互联网、教育科研、医药健康、智能终端等通用领域提供着算力服务;在被称为“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以数字发展为线将生态旅游与数字化工厂完美结合,新发展下的工业旅游再次跃然纸上……

  纵观青海在数字浪潮下的“融合”路径,可以发现青海在产业与产业、行业与行业的交织下奏响了融合创新的最美旋律,同时也实现了“非对称竞争”的破局:数清家底,携手发展,打造“人无我有”的差异化优势。

  总结青海的转型发展之路,启示在于:我国各地区高质量发展没有标准答案,欠发达地区更需以“特色突围”代替“跟随战略”,在数字浪潮中雕刻属于自己的时代坐标。

作者 芈峤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