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民族团结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穿针引线间,民族团结绽芳华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栾雨嘉 公保安加
发布时间:2025-03-11 08:07:14
编辑:孔令磊
QQ图片20250311055722德吉措正教学生刺绣。受访者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彩绘大观》收藏于青海省博物馆,它凝结了不同地区、民族、画派的顶尖工艺美术师的心血,最终绘就这鸿篇巨制。”3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青海冉娜热贡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德吉措正神情专注地为自己的科普小视频配音,她正通过声音为观众推开一扇通往热贡艺术世界的大门。

  录制结束,德吉措长舒一口气,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说:“这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今年,我打算多录制一些传播民族文化的小视频,让各民族的心靠得更近,促进文化的交流交融。”

  “走!带你去看看我们最近完成的唐卡刺绣作品!”德吉措眼中闪烁着兴奋与自豪,步伐轻快地在前带路。

  眼前的《文成公主进藏》这幅作品是通过剁绣工艺制成,剁绣针法复杂,绣出的图案立体感超强,极其考验绣工的耐心与技艺。它长三米,宽一米,为了完成这幅作品,包括德吉措在内,5个人整整耗时8个月。“我们5人中有土族、藏族等不同民族,却因为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信念聚在一起。”

  她指着画面,眼中满是热忱:“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开启了汉藏友好交流的大门,是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我们绣制时,特别注重这些细节,文成公主的端庄、藏族同胞的热情,都力求完美呈现。这一针一线,不仅绣出了历史,更绣出了我们对民族团结的传承与坚守。如今,这幅作品已经完成,希望它能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让更多人感受不同民族携手创造的美好。”

  德吉措,这位充满才情与热忱的姑娘,出生在素有“热贡艺术之乡”的同仁市隆务镇吾屯下庄村,这里是多民族聚居交融之地,不同民族文化在这里共生共荣。

  德吉措的父亲是一名造诣颇深的唐卡画师,母亲则是心灵手巧的刺绣能手。平日里,家中总是宾客盈门,各民族的艺术爱好者汇聚一堂。他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交流着绘画技巧、刺绣针法,分享艺术理念和创作灵感。那时,一颗热爱艺术的种子在她心底悄然种下。而长辈们因艺术相聚、为传承携手的场景,也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艺术理解的加深,德吉措逐渐意识到,绘画与刺绣虽表现形式不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绘画是刺绣的基础。”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她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刺绣唐卡这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于是,她毅然成立文化公司、增设刺绣工坊,踏上了追逐艺术梦想的征程。

  在传承与推广热贡艺术的道路上,德吉措步履不停。她一头扎进艺术创作,精心雕琢每一件作品,还积极亮相“文博会”等各大推介活动。她深知文化的力量能够凝聚人心、改变生活,便通过文化带动的模式,组织刺绣研习班、文化分享会,吸引众多妇女参与,带领她们挖掘自身潜能,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你看这平针,针脚要均匀,不能忽长忽短,这样绣出来的线条才顺滑。还有这配色,咱们可以多参考热贡唐卡的色彩搭配,大胆用些对比色,画面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慢慢来,别着急,你有天赋,肯定能学得又快又好……”德吉措的刺绣工坊里,又响起她谆谆教诲声。

  如今,她的工坊里汇聚了80名脱贫户以及残疾人,他们来自土族、回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在德吉措的引领下,大家因刺绣相聚,在传承民族技艺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多杰卓玛来我这时才19岁,特别腼腆,不爱说话。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她不仅性格开朗了,而且绘底稿、画开脸等愈加游刃有余。”

  “公司里大家亲如一家,谁要是有了什么困难,大家都会帮一把。”有人在生活上遇到难题,大家纷纷慷慨解囊;有人在技艺上遭遇瓶颈,众人便围坐一起,出谋划策;有人因忙碌的工作疲惫不堪,伙伴们则会默契地接过手中的活儿。

  在德吉措的不懈努力下,工坊已成为传承民族技艺与促进民族团结的温暖家园。这里,不仅有精美的刺绣作品,更有深厚的民族情谊。德吉措和她的团队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民族团结的美好篇章。

推荐阅读
青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 吴晓军参加
青海代表团审议各项决议草案 吴晓军罗东川参加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洛哇村,日子越过越“得劲儿”
希望的种子,在“第二个家”盎然生长
24H热点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同心协力让中华民族共同...
【全国两会特刊】石榴花开别样红
【两会时评】手牵手,大步走!
齐心共育“石榴籽” 绽放团结幸福花——聚焦西宁和...
青海大通:抱紧“石榴籽” 共谱团结曲
青海西宁:搭建“多个一”载体平台 打造民族团结进...
【代表委员话发展】同心奔赴美好生活
【两会特刊·美丽图景·实干笃行】让孩子们羽翼更丰...
【两会特刊·美丽图景·两会新声】绘就民族团结进步...
【两会特刊·会内会外·一线见闻】邻里和谐“百家宴...
热点图片
【两会特别报道】两会视界
【两会特别报道】两...
【两会特别报道·京青一家人】希望的种子,在“第二个家”盎然生长
【两会特别报道·京青...
【两会特别报道】青海:数字浪潮下的“融合”之道
【两会特别报道】青...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洛哇村,日子越过越“得劲儿”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扎根“沃土” 开出“繁花”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小村庄的“十有”幸福清单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从“心”出发 为民情怀暖万家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千里青电牵 山河共发展——青海与全国共享清洁能源发展实践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穿针引线间,民族团结绽芳华

青海日报
2025-03-11 08:0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穿针引线间,民族团结绽芳华

青海日报
2025-03-11 08:0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穿针引线间,民族团结绽芳华

  • 2025-03-11 08:07:14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50311055722德吉措正教学生刺绣。受访者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彩绘大观》收藏于青海省博物馆,它凝结了不同地区、民族、画派的顶尖工艺美术师的心血,最终绘就这鸿篇巨制。”3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青海冉娜热贡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德吉措正神情专注地为自己的科普小视频配音,她正通过声音为观众推开一扇通往热贡艺术世界的大门。

  录制结束,德吉措长舒一口气,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说:“这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今年,我打算多录制一些传播民族文化的小视频,让各民族的心靠得更近,促进文化的交流交融。”

  “走!带你去看看我们最近完成的唐卡刺绣作品!”德吉措眼中闪烁着兴奋与自豪,步伐轻快地在前带路。

  眼前的《文成公主进藏》这幅作品是通过剁绣工艺制成,剁绣针法复杂,绣出的图案立体感超强,极其考验绣工的耐心与技艺。它长三米,宽一米,为了完成这幅作品,包括德吉措在内,5个人整整耗时8个月。“我们5人中有土族、藏族等不同民族,却因为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信念聚在一起。”

  她指着画面,眼中满是热忱:“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开启了汉藏友好交流的大门,是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我们绣制时,特别注重这些细节,文成公主的端庄、藏族同胞的热情,都力求完美呈现。这一针一线,不仅绣出了历史,更绣出了我们对民族团结的传承与坚守。如今,这幅作品已经完成,希望它能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让更多人感受不同民族携手创造的美好。”

  德吉措,这位充满才情与热忱的姑娘,出生在素有“热贡艺术之乡”的同仁市隆务镇吾屯下庄村,这里是多民族聚居交融之地,不同民族文化在这里共生共荣。

  德吉措的父亲是一名造诣颇深的唐卡画师,母亲则是心灵手巧的刺绣能手。平日里,家中总是宾客盈门,各民族的艺术爱好者汇聚一堂。他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交流着绘画技巧、刺绣针法,分享艺术理念和创作灵感。那时,一颗热爱艺术的种子在她心底悄然种下。而长辈们因艺术相聚、为传承携手的场景,也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艺术理解的加深,德吉措逐渐意识到,绘画与刺绣虽表现形式不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绘画是刺绣的基础。”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她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刺绣唐卡这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于是,她毅然成立文化公司、增设刺绣工坊,踏上了追逐艺术梦想的征程。

  在传承与推广热贡艺术的道路上,德吉措步履不停。她一头扎进艺术创作,精心雕琢每一件作品,还积极亮相“文博会”等各大推介活动。她深知文化的力量能够凝聚人心、改变生活,便通过文化带动的模式,组织刺绣研习班、文化分享会,吸引众多妇女参与,带领她们挖掘自身潜能,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你看这平针,针脚要均匀,不能忽长忽短,这样绣出来的线条才顺滑。还有这配色,咱们可以多参考热贡唐卡的色彩搭配,大胆用些对比色,画面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慢慢来,别着急,你有天赋,肯定能学得又快又好……”德吉措的刺绣工坊里,又响起她谆谆教诲声。

  如今,她的工坊里汇聚了80名脱贫户以及残疾人,他们来自土族、回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在德吉措的引领下,大家因刺绣相聚,在传承民族技艺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多杰卓玛来我这时才19岁,特别腼腆,不爱说话。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她不仅性格开朗了,而且绘底稿、画开脸等愈加游刃有余。”

  “公司里大家亲如一家,谁要是有了什么困难,大家都会帮一把。”有人在生活上遇到难题,大家纷纷慷慨解囊;有人在技艺上遭遇瓶颈,众人便围坐一起,出谋划策;有人因忙碌的工作疲惫不堪,伙伴们则会默契地接过手中的活儿。

  在德吉措的不懈努力下,工坊已成为传承民族技艺与促进民族团结的温暖家园。这里,不仅有精美的刺绣作品,更有深厚的民族情谊。德吉措和她的团队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民族团结的美好篇章。

作者 栾雨嘉 公保安加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