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同心协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庆玲
发布时间:2025-03-11 08:01:45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大地,雄浑壮美、地广物丰。600万各族儿女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和衷共济、休戚与共,不断密切交流交往交融,在三江源头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和谐奋进乐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从广大的农牧区到人民大会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成为青海干部群众和当前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最关注的重点之一。

QQ图片20250311062248民族特色非遗工坊内非遗传承人为大家现场指导。李娜 魏雅琪 摄
QQ图片20250311062255浙江援青专家刘艳丽为蒙古族患者讲解住院须知。海西州人民医院供图

  从“一针一线”中织出幸福和谐

  室外春寒料峭,但在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却是暖意融融,绣娘们被一堆堆花团锦簇包围。她们神情专注地坐在工作台前,手中的绣针不停上下飞舞,一朵朵栩栩如生的太阳花便在指尖慢慢“绽放”。

  近几年,随着订单的不断增多,金盘绣公司陆续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东沟乡等多个乡镇共设立青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34家,绣娘团队也从最初的117人壮大到5380人。在2024年,该公司年产量3.7万余件,总收入393.8万元,带动绣娘年人均增收3800余元。

  谈及不断发展壮大的密码,公司总经理哈承清表示,公司以青绣为媒,凝聚更多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产业发展中越开越艳,也让青绣产业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固桥梁,实现了民族团结与经济效益双赢。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这里居住着汉、土、藏、回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携手共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对互助来说,青绣不仅是致富产业,也是民族团结的生动缩影。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委书记王国栋介绍:“土族妇女们凭借精湛的刺绣技艺,将民族文化的瑰宝青绣,发展成了一项蓬勃的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青绣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妇女增收致富,更成为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王国栋表示,互助县将以此为指引,通过打造“太阳花开”民族团结名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将民族团结融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工作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互助县将持续利用青绣等特色产业,搭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互助大地常开长盛,为新时代的互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土乡互助,这里正以民族团结为笔,以特色产业为墨,绘就一幅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

QQ图片20250311062301在课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门源县第二寄宿制初级中学供图
QQ图片20250311062308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坚持重在基层、重在平时,构建了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李娜 魏雅琪 摄

  从“千里奔赴”中援出团结友谊

  “我们有一个公益项目是做人工关节置换,其中至少有80%的患者是少数民族同胞,每一次在做完手术他们对医护人员说‘谢谢’的时候,我们都会很认真地告诉他们,救死扶伤是医疗工作者的责任,浙青一家亲,我们是一家人。”援青医疗专家、海西州人民医院院长单国栋说。

  自2022年7月以来,包括单国栋在内的共20名浙江医疗援青专家来到海西州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援青帮扶工作。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医疗救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受到了各族患者的高度赞誉和认可。随着“海西州脑卒中高危人群早筛早治”“浙青一家亲,助残献爱心”等公益项目相继启动,医疗援青结下累累硕果,而援青专家也用医者仁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班果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干部人才作为援受双方开展好支援帮扶工作的纽带和促进彼此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援受双方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的“排头兵”“桥头堡”,能让更多的受援地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对青海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重要积极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浙江医疗援青人才机制及专业优势,不断推动医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医院办公室主任孔庆虎介绍,医院将以健康帮扶为抓手,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接好援青接力棒,传承民族团结“情”。不断完善“组团式”帮扶机制,精准选派心脑血管等领域援青专家驻点支援;援青医疗团队通过“师带徒”模式积极培养本土医疗骨干人才、建立5G+AR远程急诊急救体系、远程会诊等长效协作平台。

  ——实施援青公益项目,传递民族团结“心”。依托援青专家技术优势,引入援青资金支持,持续开展医疗援青公益项目。

  ——走基层送健康开义诊,携手民族团结“行”。通过组织援青医疗专家赴全州各地开展医疗公益项目患者筛查、专科联盟下乡义诊巡诊等,把健康送到群众身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QQ图片20250311062315奏响民族团结华美乐章。李庆玲 摄
QQ图片2025031106232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李娜 魏雅琪 摄

  从“一堂课”中厚植爱国情怀

  走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二寄宿制初级中学的校园里,可以真切感受到这里处处涌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潮。随处可见的文化墙上,一幅幅风雨同舟的画面、一句句饱含真情的民族团结标语生动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同学们驻足欣赏时,那悠久的历史故事、绚丽的民族服饰、独特的民俗风情,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门源县第二寄宿制初级中学坐落在民族地区,有学生1979名,涵盖汉、回、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学校各族教师团结协作,共同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从这所学校中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郭金萍,作为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她也在美术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郭金萍介绍,在课堂上通过开展以“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学生们欣赏和了解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创作出了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不仅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白光东介绍,近年来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活动深化、校园文化浸润等方式,不断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构建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园大家庭。

  聆听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郭金萍在学校如何积极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方面也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开发特色校本教材;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建设中华民族文化长廊、民族团结林等实体景观,在校园建筑命名、景观设计中体现多元一体元素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回到学校,将自己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所感所想付诸实践。”郭金萍说。

推荐阅读
青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 吴晓军参加
青海代表团审议各项决议草案 吴晓军罗东川参加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洛哇村,日子越过越“得劲儿”
希望的种子,在“第二个家”盎然生长
24H热点
打造幸福之城 西宁的温暖承诺——关注西宁打造...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千万工程”绘就乡村振兴新...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千里青电牵 山河共发展——...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从“心”出发 为民情怀暖万家
【两会特别报道】青海:数字浪潮下的“融合”之道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实干有“力度” 民生有“温...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绿色绽沃野 农牧谱新篇
【两会特别报道】乘长风破万里浪 扬劲帆向涛头立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高原大地绘就城乡共美新画卷...
【两会特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
热点图片
【两会特别报道】两会视界
【两会特别报道】两...
【两会特别报道·京青一家人】希望的种子,在“第二个家”盎然生长
【两会特别报道·京青...
【两会特别报道】青海:数字浪潮下的“融合”之道
【两会特别报道】青...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洛哇村,日子越过越“得劲儿”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扎根“沃土” 开出“繁花”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小村庄的“十有”幸福清单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从“心”出发 为民情怀暖万家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千里青电牵 山河共发展——青海与全国共享清洁能源发展实践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同心协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青海日报
2025-03-11 08:0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同心协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青海日报
2025-03-11 08:0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同心协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 2025-03-11 08:01:45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大地,雄浑壮美、地广物丰。600万各族儿女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和衷共济、休戚与共,不断密切交流交往交融,在三江源头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和谐奋进乐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从广大的农牧区到人民大会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成为青海干部群众和当前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最关注的重点之一。

QQ图片20250311062248民族特色非遗工坊内非遗传承人为大家现场指导。李娜 魏雅琪 摄
QQ图片20250311062255浙江援青专家刘艳丽为蒙古族患者讲解住院须知。海西州人民医院供图

  从“一针一线”中织出幸福和谐

  室外春寒料峭,但在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却是暖意融融,绣娘们被一堆堆花团锦簇包围。她们神情专注地坐在工作台前,手中的绣针不停上下飞舞,一朵朵栩栩如生的太阳花便在指尖慢慢“绽放”。

  近几年,随着订单的不断增多,金盘绣公司陆续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东沟乡等多个乡镇共设立青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34家,绣娘团队也从最初的117人壮大到5380人。在2024年,该公司年产量3.7万余件,总收入393.8万元,带动绣娘年人均增收3800余元。

  谈及不断发展壮大的密码,公司总经理哈承清表示,公司以青绣为媒,凝聚更多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产业发展中越开越艳,也让青绣产业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固桥梁,实现了民族团结与经济效益双赢。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这里居住着汉、土、藏、回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携手共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对互助来说,青绣不仅是致富产业,也是民族团结的生动缩影。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委书记王国栋介绍:“土族妇女们凭借精湛的刺绣技艺,将民族文化的瑰宝青绣,发展成了一项蓬勃的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青绣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妇女增收致富,更成为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王国栋表示,互助县将以此为指引,通过打造“太阳花开”民族团结名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将民族团结融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工作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互助县将持续利用青绣等特色产业,搭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互助大地常开长盛,为新时代的互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土乡互助,这里正以民族团结为笔,以特色产业为墨,绘就一幅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

QQ图片20250311062301在课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门源县第二寄宿制初级中学供图
QQ图片20250311062308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坚持重在基层、重在平时,构建了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李娜 魏雅琪 摄

  从“千里奔赴”中援出团结友谊

  “我们有一个公益项目是做人工关节置换,其中至少有80%的患者是少数民族同胞,每一次在做完手术他们对医护人员说‘谢谢’的时候,我们都会很认真地告诉他们,救死扶伤是医疗工作者的责任,浙青一家亲,我们是一家人。”援青医疗专家、海西州人民医院院长单国栋说。

  自2022年7月以来,包括单国栋在内的共20名浙江医疗援青专家来到海西州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援青帮扶工作。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医疗救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受到了各族患者的高度赞誉和认可。随着“海西州脑卒中高危人群早筛早治”“浙青一家亲,助残献爱心”等公益项目相继启动,医疗援青结下累累硕果,而援青专家也用医者仁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班果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干部人才作为援受双方开展好支援帮扶工作的纽带和促进彼此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援受双方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的“排头兵”“桥头堡”,能让更多的受援地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对青海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重要积极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浙江医疗援青人才机制及专业优势,不断推动医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医院办公室主任孔庆虎介绍,医院将以健康帮扶为抓手,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接好援青接力棒,传承民族团结“情”。不断完善“组团式”帮扶机制,精准选派心脑血管等领域援青专家驻点支援;援青医疗团队通过“师带徒”模式积极培养本土医疗骨干人才、建立5G+AR远程急诊急救体系、远程会诊等长效协作平台。

  ——实施援青公益项目,传递民族团结“心”。依托援青专家技术优势,引入援青资金支持,持续开展医疗援青公益项目。

  ——走基层送健康开义诊,携手民族团结“行”。通过组织援青医疗专家赴全州各地开展医疗公益项目患者筛查、专科联盟下乡义诊巡诊等,把健康送到群众身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QQ图片20250311062315奏响民族团结华美乐章。李庆玲 摄
QQ图片2025031106232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李娜 魏雅琪 摄

  从“一堂课”中厚植爱国情怀

  走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二寄宿制初级中学的校园里,可以真切感受到这里处处涌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潮。随处可见的文化墙上,一幅幅风雨同舟的画面、一句句饱含真情的民族团结标语生动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同学们驻足欣赏时,那悠久的历史故事、绚丽的民族服饰、独特的民俗风情,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门源县第二寄宿制初级中学坐落在民族地区,有学生1979名,涵盖汉、回、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学校各族教师团结协作,共同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从这所学校中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郭金萍,作为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她也在美术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郭金萍介绍,在课堂上通过开展以“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学生们欣赏和了解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创作出了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不仅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白光东介绍,近年来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活动深化、校园文化浸润等方式,不断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构建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园大家庭。

  聆听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郭金萍在学校如何积极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方面也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开发特色校本教材;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建设中华民族文化长廊、民族团结林等实体景观,在校园建筑命名、景观设计中体现多元一体元素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回到学校,将自己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所感所想付诸实践。”郭金萍说。

作者 李庆玲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