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个月的全省万名干部下乡“一宣三促”活动即将结束,在寒意尚未消退的高原初春时节,万名干部的心是火热的,抽调干部与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一起深入农村牧区的各个角落,将政策送下去、将思路送下去、将技术送下去、将群众声音带上来。我们看到,在这一个月的鲜活实践中,广大干部脚底沾着“泥土气”,心中装着“泥土情”,用各种方法将文件中的“大道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结合村情实际助推村产业发展、村民增收,恰似春耕时节的及时雨。
在这场万名干部下乡活动中,受益的不只有农民,走到基层一线的干部自身也同样受益。基层不仅是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了解民情、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干部施展才华、锻炼成长的大舞台、大熔炉。来到田间地头,进入牧舍农家,与村民坐到一条板凳上,才能听见真声音、发现真问题;近距离感受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疾苦,滚出一身泥巴味,才能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在事业开展中得到信任;在千头万绪的问题和千针万线的工作中经过历练,才能从实践中找到好办法,向群众学习到鲜活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对于干部来说,下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去的是现场,转变的是作风;奔的是问题,增强的是本领。今年尤其强调实干争先,一个“实”字,道出了工作的方法论。如何才能“实”?身到心到,摸清真实情况,解决真实问题,达到真实效果。基层工作有很多不能一蹴而就之事,往往面临着各种复杂状况,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到基层去,尤其是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经风雨见识世间万象,破难题积累工作经验,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越能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
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基层工作中,就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与其“留痕”,不如“沾泥”。进一步做好基层减负工作,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减轻干部繁琐负担和思想包袱,放开手脚闯事业,少一些形式主义和走马观花,多一些轻车简从和脚踏实地,让基层干部能担当、善作为。
春犁耕,新土开。我们发现,虽然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基层治理领域,但是科技再怎么发展,有些工作依然无法替代,“俯下身”“沉下心”就是其中之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春天开始,从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开始,让广大干部成为可堪重任的基层“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