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田野三问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咸文静 殷之皓
发布时间:2025-03-28 08:52:57
编辑:张小千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万物生,忙春耕。位于河湟谷地的海东市,是青海省最主要的农业区。放眼望去,广袤田野上,纵横阡陌间,随处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不同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场景被更智能的机械、更精准的管理、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智慧农业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慧”的同时,也让农民省心又增收。

  从跟着“北斗”种土豆到樱桃成为“致富果”;从“土里刨食”到“科技种田”;从带动周边发展到期待配套设施……春分时节,我们来到海东市乐都区,在田间地头,听听那一亩三分地背后的故事。

农民正在种植大蒜。

  问:农民在想什么?

  答:科技种田增产增收

  3月19日,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新农人”李善俊站在田埂上,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干部下来组织培训。几十米开外,马铃薯种植机“挂”在拖拉机上,“突突突”地往前拱。跟在一旁的几个妇女熟练地将种薯倒进设备,播种、覆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拖拉机手李善福斜靠在坐骑上,扭头看着忙碌的几个人,时不时搭把手。

  奇怪!

  开拖拉机,咋不往前瞅?

  看出我们的疑惑,李善福把身体往旁边一闪,只见右手旁支着一块手掌大小的屏幕。仔细一看,是导航。

  “自从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再也不用我去掌握方向、行距,拖拉机按照设置好的路线往前走,我只需在拐弯时辅助一下,比以前省事多了!”顺着李善福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大片平整的土地上,一排排地膜排列得整整齐齐。按照他的说法,跟着北斗种土豆,靠谱!

  这并不是这块地里唯一的“秘密武器”。仔细观察,我们发现,铺好的地膜里有一根黑色水管,上面每隔20厘米左右就有一颗油菜籽大小的孔眼。

  其背后的奥秘,还得从李善俊的“兴农梦”说起。

  2009年大学毕业后,李善俊找到了一份设计院的工作。虽然专业对口、收入稳定,但这个农村出身的小伙子心里却始终惦记着家里那一亩三分地,就连跟学农的同学聊天,言语间总是充满兴趣。

  时间到了2020年,选择回乡创业的李善俊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流转土地数百亩,并在同学指导下种起了玉米。两年后,他将“阵地”从民和转移到老家乐都,在洪水镇店子村等地先后流转60多公顷地,种植玉米、土豆。

  都是种地,有啥不一样?

  说起这个话题,李善俊也不卖关子,先指了指旁边的一处房子,随即跺了跺脚。

  “这是泵房,旁边有个蓄水池,这地下埋着主管道,铺在地膜里的那个管道我叫毛管,这就是水肥一体化技术。”

  还是这片地,还是老祖宗种过的玉米、土豆,从“土里刨食”到“数据种田”,在李善俊的描述下,这套系统仿佛“动了起来”——泵房是“大脑”,根据地里的需求发号施令;地下的主管道就像是大动脉,用来供水、供肥;细细的毛管则是毛细血管,水肥相融后,通过它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系周围。

  “简单来说,这项技术能根据不同的土壤环境和作物需求,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跟随李善俊的脚步,我们再次回到地里。“拖拉机配置的这套智能挂载设备,是在播种的同时把毛管精准铺设在播种沟侧。这种作业模式,将整地、覆膜、播种、铺管4道工序压缩为一次完成。打个比方,每亩地原本需要6个工,现在只需要0.4个,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掰着手指,李善俊算了笔账:通过铺设水肥一体化管网,农业用水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在节水、节肥、节省人工的前提下,亩产提高20%左右,真正实现了节水、降本、增效。

  可以说,李善俊是全省千千万万个“新农人”之一。但他的“新”有两重含义,不仅是有新技术,还代表他入行晚,算是种地新手。

  望着地边写有“海东市乐都区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的牌子,李善俊说,他现在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通过科技种田,实现增产增收。

  据海东市乐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唐小兰介绍,今年,乐都区计划打造3个累计146.67公顷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基地,将为全省大面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跟着“北斗”种土豆。
“新农人”李善俊。

  问:农民在干什么?

  答:樱桃成“链”红利共享

  “这个品种叫红灯,口感特别好,过两天就可以采摘了!”俗话说,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在大棚里看到樱桃种植户陈小云时,他正忙着给樱桃树浇水。身旁枝头上,那一颗颗红彤彤的大樱桃在阳光下如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红玛瑙。

  陈小云家住乐都区高庙镇旱地湾村。作为村里小有名气的泥瓦匠,多年来一直在外务工。他和大樱桃的故事,得从2016年说起。村民李延明,在当地的一处樱桃园当了十几年的技术员。2016年回村后,李延明搭了两个棚种上了樱桃树。跟陈小云印象中的樱桃树不同,这些新品种只有两米出头,第二年就能挂果,四年就能进入丰产期。

  “要不我也试试?”第二年,一向敢想敢闯的陈小云从外地买来了樱桃苗,在李延明的指导下悉心照料,2020年成功移栽到大棚。

  “从三月下旬陆续开始采摘,一直到六月底结束,一个棚的产量大概能达到400公斤,收入能有三四万元。”2023年,尝到采摘甜头的陈小云扩大种植规模,大棚数量由原来3座增加到4座,品种以红灯、布鲁克斯、美早、俄8(俄罗斯8号)、萨米脱为主,其中“红灯”作为最早成熟的品种,目前已进入采摘期。靠着快手、微信等平台,陈小云已经把采摘信息发了好几遍。

  “高庙镇种植樱桃历史悠久,过去都是农民在房前屋后种上几株,谁也没想到,它能像今天这样成为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听陈小云介绍,一旁的旱地湾村党支部书记李守奎接话道。同样是樱桃种植大户,在李守奎看来,旱地湾村的樱桃产业完全是靠亲帮亲、邻帮邻发展起来的。

  “你帮我、我带他,靠着互相带动发展,2019年以后逐渐形成规模。现在村里623个大棚,种植樱桃的有200多个。算上露天樱桃,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几百万元。”

  一直以来,乐都区是青海重要的农业大县之一。高庙镇自然条件优越,种植业是村民的主要产业。在旱地湾村,随着樱桃采摘的名气越来越响,大棚里的韭菜、辣椒、西红柿也成为消费者前来采摘的抢手货。很多专程来摘樱桃的消费者看到隔壁大棚里的韭菜、西红柿长得不错,都会顺手买点,还有不少人愿意吃顿农家饭。别的不说,村里附近的卤肉面馆就有八九家。

  “可以说,依托设施农业的发展,村民实现蔬果的错季种植,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也让自己的生活更有盼头。”李守奎说。

  一株樱桃,“多点开花”。当我们问起这两天在忙什么时,陈小云笑呵呵地回答说:“就等顾客上门了!”

樱桃种植户陈小云。
种蒜大户杨元德。图片均为 殷之皓 摄

  问:农民在盼什么?

  答:盼丰收也盼增收

  今年46岁的杨元德是乐都区寿乐镇窑庄村人。早些年,一直在外务工。2017年,老杨回家种起了蒜苗。

  其实,对于窑庄人来说,种蒜苗不算一件新鲜事儿。从老一辈人开始,家家户户都会种上几亩。秋天一丰收,用架子车拉去县城售卖。这件事,杨元德的父亲也干过。

  刚回村那会儿,杨元德种了0.4公顷蒜苗,几年下来,规模扩大到1.3公顷。除了自己村上,还在不远处的上李家村流转了不少地。

  眼下,正是种蒜的好时节。这不,我们赶到上李家村时,老杨正猫着身子在地里忙活着。他身后,六七人一组忙着“点蒜”——一人负责在前面“拉沟沟”,五六人横成一排紧随其后,将蒜种一粒粒种进土里。

  “这几天种完,就开始浇水、施肥、锄草……5月下旬就能上市了。”等收完蒜苗,跟其他人一样,老杨又会在地里种上土豆、娃娃菜等作物。

  仔细想想,这蒜苗在窑庄村少说种了三十年,跟父辈相比,现在有啥不一样?

  “一是机械化程度高,很多工序比过去省力。二是销售方式更为便捷。现在交通方便,都是外地客商把车开到地边上门收购。”就拿杨元德来说,这几年已经找到了固定的合作伙伴,无论产量高低,都不用为销路发愁。

  种植大户不愁销路,散户怎么办?

  “我家种了0.13公顷蒜苗,也是外地人过来收购。人家在路边设个收购点,我们送过去就行!”听我们问起卖蒜苗的事情,忙着“拉沟沟”的巨兴德挺起腰杆,笑着说。昨天,他家的地刚种完,听说杨元德要招零工,今天一早就和媳妇张金燕过来干活。一天下来,两人收入220元。

  喜悦之余,老杨也有烦心事。

  “蒜苗市场价格波动太大。去年一公斤能卖到三四元,有一年,一公斤只能卖一块钱!”在老杨看来,对蒜苗价格影响最大的除了天气就是云南市场。

  “我们5月下旬开始上市,一直持续到6月底。云南那边6月底开始收获。倘若他们提前上市,那我们这边的价格肯定受影响……”

  老杨的担忧在窑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昌元看来,有着更为具体的考量。

  窑庄村全村124户、459人。50多公顷耕地中,水浇地占一半。在近27公顷水浇地中,有20公顷都在种蒜苗。

  最近几年,随着蒜种的不断调整、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蒜收入成为群众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云南市场的冲击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欠缺加工环节。”杨昌元举例道,同样一捆蒜苗,人家清洗得干净不说,粗细长短都十分一致,甚至还有外包装。相比而言,咱们简单清洗、随便一捆的产品,在卖相上就差了几分。

  “如果有配套的制冰、包装等设备,再有个冷库,每斤蒜苗能多卖几毛钱。”当然,杨书记还在想,如果能推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不仅意味着产业链延长了、蒜苗的价值提升了,还能为群众在家门口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荐阅读
吴晓军罗东川拜会国家有关部委
吴晓军在海南州调研座谈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大美青海”客户端申请办理记者证人员名单公示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青海西宁下南关街开启街区商业化新进程
西宁“三解”工作法为民办实事
24H热点
青海省举办民营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专场...
青海祁连:冰雪经济激活“天境”新活力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江河源涌“数”清流——写在...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田野三问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松多小江南...
【关注】“雪山之王”与“雪豹之都”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第二届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
寒潮沙尘为何组团来袭
人民日报头版聚焦青海 西宁特色现代产业备受关注
青海西宁纳家山林场:党建引领下的生态先锋
热点图片
青海省举办民营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专场招聘会
青海省举办民营企业...
青海祁连:冰雪经济激活“天境”新活力
青海祁连:冰雪经济...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江河源涌“数”清流——写在第二届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举办之际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田野三问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松多小江南”日子安稳又幸福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关注】“雪山之王”与“雪豹之都”
【关注】“雪山之王...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第二届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3月28日开幕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
寒潮沙尘为何组团来袭
寒潮沙尘为何组团来袭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田野三问

青海日报
2025-03-28 08:5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田野三问

青海日报
2025-03-28 08:5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田野三问

  • 2025-03-28 08:52:57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万物生,忙春耕。位于河湟谷地的海东市,是青海省最主要的农业区。放眼望去,广袤田野上,纵横阡陌间,随处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不同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场景被更智能的机械、更精准的管理、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智慧农业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慧”的同时,也让农民省心又增收。

  从跟着“北斗”种土豆到樱桃成为“致富果”;从“土里刨食”到“科技种田”;从带动周边发展到期待配套设施……春分时节,我们来到海东市乐都区,在田间地头,听听那一亩三分地背后的故事。

农民正在种植大蒜。

  问:农民在想什么?

  答:科技种田增产增收

  3月19日,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新农人”李善俊站在田埂上,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干部下来组织培训。几十米开外,马铃薯种植机“挂”在拖拉机上,“突突突”地往前拱。跟在一旁的几个妇女熟练地将种薯倒进设备,播种、覆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拖拉机手李善福斜靠在坐骑上,扭头看着忙碌的几个人,时不时搭把手。

  奇怪!

  开拖拉机,咋不往前瞅?

  看出我们的疑惑,李善福把身体往旁边一闪,只见右手旁支着一块手掌大小的屏幕。仔细一看,是导航。

  “自从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再也不用我去掌握方向、行距,拖拉机按照设置好的路线往前走,我只需在拐弯时辅助一下,比以前省事多了!”顺着李善福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大片平整的土地上,一排排地膜排列得整整齐齐。按照他的说法,跟着北斗种土豆,靠谱!

  这并不是这块地里唯一的“秘密武器”。仔细观察,我们发现,铺好的地膜里有一根黑色水管,上面每隔20厘米左右就有一颗油菜籽大小的孔眼。

  其背后的奥秘,还得从李善俊的“兴农梦”说起。

  2009年大学毕业后,李善俊找到了一份设计院的工作。虽然专业对口、收入稳定,但这个农村出身的小伙子心里却始终惦记着家里那一亩三分地,就连跟学农的同学聊天,言语间总是充满兴趣。

  时间到了2020年,选择回乡创业的李善俊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流转土地数百亩,并在同学指导下种起了玉米。两年后,他将“阵地”从民和转移到老家乐都,在洪水镇店子村等地先后流转60多公顷地,种植玉米、土豆。

  都是种地,有啥不一样?

  说起这个话题,李善俊也不卖关子,先指了指旁边的一处房子,随即跺了跺脚。

  “这是泵房,旁边有个蓄水池,这地下埋着主管道,铺在地膜里的那个管道我叫毛管,这就是水肥一体化技术。”

  还是这片地,还是老祖宗种过的玉米、土豆,从“土里刨食”到“数据种田”,在李善俊的描述下,这套系统仿佛“动了起来”——泵房是“大脑”,根据地里的需求发号施令;地下的主管道就像是大动脉,用来供水、供肥;细细的毛管则是毛细血管,水肥相融后,通过它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系周围。

  “简单来说,这项技术能根据不同的土壤环境和作物需求,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跟随李善俊的脚步,我们再次回到地里。“拖拉机配置的这套智能挂载设备,是在播种的同时把毛管精准铺设在播种沟侧。这种作业模式,将整地、覆膜、播种、铺管4道工序压缩为一次完成。打个比方,每亩地原本需要6个工,现在只需要0.4个,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掰着手指,李善俊算了笔账:通过铺设水肥一体化管网,农业用水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在节水、节肥、节省人工的前提下,亩产提高20%左右,真正实现了节水、降本、增效。

  可以说,李善俊是全省千千万万个“新农人”之一。但他的“新”有两重含义,不仅是有新技术,还代表他入行晚,算是种地新手。

  望着地边写有“海东市乐都区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的牌子,李善俊说,他现在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通过科技种田,实现增产增收。

  据海东市乐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唐小兰介绍,今年,乐都区计划打造3个累计146.67公顷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基地,将为全省大面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跟着“北斗”种土豆。
“新农人”李善俊。

  问:农民在干什么?

  答:樱桃成“链”红利共享

  “这个品种叫红灯,口感特别好,过两天就可以采摘了!”俗话说,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在大棚里看到樱桃种植户陈小云时,他正忙着给樱桃树浇水。身旁枝头上,那一颗颗红彤彤的大樱桃在阳光下如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红玛瑙。

  陈小云家住乐都区高庙镇旱地湾村。作为村里小有名气的泥瓦匠,多年来一直在外务工。他和大樱桃的故事,得从2016年说起。村民李延明,在当地的一处樱桃园当了十几年的技术员。2016年回村后,李延明搭了两个棚种上了樱桃树。跟陈小云印象中的樱桃树不同,这些新品种只有两米出头,第二年就能挂果,四年就能进入丰产期。

  “要不我也试试?”第二年,一向敢想敢闯的陈小云从外地买来了樱桃苗,在李延明的指导下悉心照料,2020年成功移栽到大棚。

  “从三月下旬陆续开始采摘,一直到六月底结束,一个棚的产量大概能达到400公斤,收入能有三四万元。”2023年,尝到采摘甜头的陈小云扩大种植规模,大棚数量由原来3座增加到4座,品种以红灯、布鲁克斯、美早、俄8(俄罗斯8号)、萨米脱为主,其中“红灯”作为最早成熟的品种,目前已进入采摘期。靠着快手、微信等平台,陈小云已经把采摘信息发了好几遍。

  “高庙镇种植樱桃历史悠久,过去都是农民在房前屋后种上几株,谁也没想到,它能像今天这样成为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听陈小云介绍,一旁的旱地湾村党支部书记李守奎接话道。同样是樱桃种植大户,在李守奎看来,旱地湾村的樱桃产业完全是靠亲帮亲、邻帮邻发展起来的。

  “你帮我、我带他,靠着互相带动发展,2019年以后逐渐形成规模。现在村里623个大棚,种植樱桃的有200多个。算上露天樱桃,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几百万元。”

  一直以来,乐都区是青海重要的农业大县之一。高庙镇自然条件优越,种植业是村民的主要产业。在旱地湾村,随着樱桃采摘的名气越来越响,大棚里的韭菜、辣椒、西红柿也成为消费者前来采摘的抢手货。很多专程来摘樱桃的消费者看到隔壁大棚里的韭菜、西红柿长得不错,都会顺手买点,还有不少人愿意吃顿农家饭。别的不说,村里附近的卤肉面馆就有八九家。

  “可以说,依托设施农业的发展,村民实现蔬果的错季种植,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也让自己的生活更有盼头。”李守奎说。

  一株樱桃,“多点开花”。当我们问起这两天在忙什么时,陈小云笑呵呵地回答说:“就等顾客上门了!”

樱桃种植户陈小云。
种蒜大户杨元德。图片均为 殷之皓 摄

  问:农民在盼什么?

  答:盼丰收也盼增收

  今年46岁的杨元德是乐都区寿乐镇窑庄村人。早些年,一直在外务工。2017年,老杨回家种起了蒜苗。

  其实,对于窑庄人来说,种蒜苗不算一件新鲜事儿。从老一辈人开始,家家户户都会种上几亩。秋天一丰收,用架子车拉去县城售卖。这件事,杨元德的父亲也干过。

  刚回村那会儿,杨元德种了0.4公顷蒜苗,几年下来,规模扩大到1.3公顷。除了自己村上,还在不远处的上李家村流转了不少地。

  眼下,正是种蒜的好时节。这不,我们赶到上李家村时,老杨正猫着身子在地里忙活着。他身后,六七人一组忙着“点蒜”——一人负责在前面“拉沟沟”,五六人横成一排紧随其后,将蒜种一粒粒种进土里。

  “这几天种完,就开始浇水、施肥、锄草……5月下旬就能上市了。”等收完蒜苗,跟其他人一样,老杨又会在地里种上土豆、娃娃菜等作物。

  仔细想想,这蒜苗在窑庄村少说种了三十年,跟父辈相比,现在有啥不一样?

  “一是机械化程度高,很多工序比过去省力。二是销售方式更为便捷。现在交通方便,都是外地客商把车开到地边上门收购。”就拿杨元德来说,这几年已经找到了固定的合作伙伴,无论产量高低,都不用为销路发愁。

  种植大户不愁销路,散户怎么办?

  “我家种了0.13公顷蒜苗,也是外地人过来收购。人家在路边设个收购点,我们送过去就行!”听我们问起卖蒜苗的事情,忙着“拉沟沟”的巨兴德挺起腰杆,笑着说。昨天,他家的地刚种完,听说杨元德要招零工,今天一早就和媳妇张金燕过来干活。一天下来,两人收入220元。

  喜悦之余,老杨也有烦心事。

  “蒜苗市场价格波动太大。去年一公斤能卖到三四元,有一年,一公斤只能卖一块钱!”在老杨看来,对蒜苗价格影响最大的除了天气就是云南市场。

  “我们5月下旬开始上市,一直持续到6月底。云南那边6月底开始收获。倘若他们提前上市,那我们这边的价格肯定受影响……”

  老杨的担忧在窑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昌元看来,有着更为具体的考量。

  窑庄村全村124户、459人。50多公顷耕地中,水浇地占一半。在近27公顷水浇地中,有20公顷都在种蒜苗。

  最近几年,随着蒜种的不断调整、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蒜收入成为群众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云南市场的冲击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欠缺加工环节。”杨昌元举例道,同样一捆蒜苗,人家清洗得干净不说,粗细长短都十分一致,甚至还有外包装。相比而言,咱们简单清洗、随便一捆的产品,在卖相上就差了几分。

  “如果有配套的制冰、包装等设备,再有个冷库,每斤蒜苗能多卖几毛钱。”当然,杨书记还在想,如果能推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不仅意味着产业链延长了、蒜苗的价值提升了,还能为群众在家门口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者 咸文静 殷之皓
编辑:张小千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