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新时评
更好构建易地搬迁群众“扎根”机制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沈鑫杰
发布时间:2025-04-08 07:14:18
编辑:何继红

  日前,青海省首个易地搬迁安置区青年公社在海东市乐都区成立。共青团乐都区委紧贴搬迁青年需求,创办集就业培训、创业引导等综合就业服务于一体的青年公社及青年夜校,旨在为广大青年提供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服务平台,帮助搬迁群众提升就业技能,引导他们积极融入城市生活。青年公社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山区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生存与发展。

  易地搬迁,绝非简单的地理位移。从世代居住的深山到陌生的城镇,搬迁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往往面临“双重割裂”:一面是传统农耕技能与城市就业需求的错位,另一面是熟人社会的瓦解与新社交网络的空白。同时技能单一、信息闭塞、心理隔阂等问题交织,一度让部分人萌生“回迁”念头。若无法破解这种“悬浮感”,搬迁政策便可能沦为“半截子工程”。如何让搬迁群众真正扎根?

  政策设计必须如毛细血管般深入生活肌理。青海的实践表明,唯有以“细水长流”取代“大水漫灌”,才能培育出可持续的生存土壤。芦花乡的周顺莲从山区搬迁后,通过刺绣培训成为青绣车间绣娘,月收入超800元;马厂乡青年李领兄在“红色劳务”模式下,实现“楼上安居、楼下乐业”。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内生动力才是长久之计。可以说,青年公社的成立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扶智又扶志——让青年看见“我能行”的可能。

  青年公社只是青海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体系的缩影。青年公社的实践探索更加说明了易地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这个道理。青海的探索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逻辑:搬迁群众的“扎根”,本质是一场从空间转移到身份重构、从生存保障到价值实现的系统性工程。当七里店社区的土族绣娘与藏族邻居共绣一幅“民族团结”图样,当瞿昙镇的油菜籽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当青年夜校的灯光照亮更多人的前程——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一幅“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鲜活图景。

  未来,随着更多制度性创新的实施,将推动“扎根”机制走向纵深。唯有让搬迁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易地搬迁才能从“政策答卷”升华为“民心工程”。

推荐阅读
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 吴晓军讲话
全省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会议召开 吴晓军讲话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关于拟选树青海省“最美生态管护员”名单的公示
“大美青海”客户端申请办理记者证人员名单公示
青海黄南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开门红”
海东民和:创新为翼 激活一池春水
24H热点
更好构建易地搬迁群众“扎根”机制
【江源观察】让职业教育成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技...
【思想论坛】要善于刀刃向内破作风积弊
【专家观点】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青海产业“四地”建设
【理论前沿】把握五个“必须统筹” 奋力做好经济工作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体推进“学查...
【西海论坛】缅怀先烈 传承精神
【西海论坛】在慎终追远中传承文明之光
【时评】以高质量备案审查为法制统一“蓄力赋能”
【也说】数据“拉”动拉面产业的智慧转型
热点图片
发展智慧党建 打造幸福社区
发展智慧党建 打造幸...
假期坚守:为市民出行按下“加速键”
假期坚守:为市民出...
海东民和:创新为翼 激活一池春水
海东民和:创新为翼 ...
春日繁花批量“上线” “赏花经济”火爆出圈
春日繁花批量“上线...
鹤影翩跹背后的守护约定
鹤影翩跹背后的守护约定
水井巷里烟火盛
水井巷里烟火盛
让青春绽放在基层一线——记海北州市场监管局2021年选调生王志娟
让青春绽放在基层一...
金银滩草原的红色回响
金银滩草原的红色回响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更好构建易地搬迁群众“扎根”机制

青海日报
2025-04-08 07:1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更好构建易地搬迁群众“扎根”机制

青海日报
2025-04-08 07:1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更好构建易地搬迁群众“扎根”机制

  • 2025-04-08 07:14:18
  • 来源:青海日报

  日前,青海省首个易地搬迁安置区青年公社在海东市乐都区成立。共青团乐都区委紧贴搬迁青年需求,创办集就业培训、创业引导等综合就业服务于一体的青年公社及青年夜校,旨在为广大青年提供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服务平台,帮助搬迁群众提升就业技能,引导他们积极融入城市生活。青年公社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山区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生存与发展。

  易地搬迁,绝非简单的地理位移。从世代居住的深山到陌生的城镇,搬迁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往往面临“双重割裂”:一面是传统农耕技能与城市就业需求的错位,另一面是熟人社会的瓦解与新社交网络的空白。同时技能单一、信息闭塞、心理隔阂等问题交织,一度让部分人萌生“回迁”念头。若无法破解这种“悬浮感”,搬迁政策便可能沦为“半截子工程”。如何让搬迁群众真正扎根?

  政策设计必须如毛细血管般深入生活肌理。青海的实践表明,唯有以“细水长流”取代“大水漫灌”,才能培育出可持续的生存土壤。芦花乡的周顺莲从山区搬迁后,通过刺绣培训成为青绣车间绣娘,月收入超800元;马厂乡青年李领兄在“红色劳务”模式下,实现“楼上安居、楼下乐业”。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内生动力才是长久之计。可以说,青年公社的成立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扶智又扶志——让青年看见“我能行”的可能。

  青年公社只是青海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体系的缩影。青年公社的实践探索更加说明了易地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这个道理。青海的探索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逻辑:搬迁群众的“扎根”,本质是一场从空间转移到身份重构、从生存保障到价值实现的系统性工程。当七里店社区的土族绣娘与藏族邻居共绣一幅“民族团结”图样,当瞿昙镇的油菜籽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当青年夜校的灯光照亮更多人的前程——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一幅“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鲜活图景。

  未来,随着更多制度性创新的实施,将推动“扎根”机制走向纵深。唯有让搬迁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易地搬迁才能从“政策答卷”升华为“民心工程”。

作者 沈鑫杰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