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新风劲吹泛共和盆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洪玉杰
发布时间:2025-04-13 07:34:57
编辑:孔令磊
微信图片_20250413061312
村规民约修订征求群众意见。记者 洪玉杰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春风至,满目新。青海湖的浪花拍打岸线,高原上春的气息逐渐浓烈起来。

  海南藏族自治州将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一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新风在泛共和盆地的田野间劲吹。

  记者在乡间、在牧野、在村舍,记录到3个百姓故事,见证春风化雨中独属于高原儿女推进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故事一:

  好生活,要奋斗出来!

  今年73岁的张兴德老人,又要开始忙活了。

  作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里的“元老”,张兴德靠着开农机的手艺,在家门口的农田里展示着“才艺”,今年村里600亩(1亩≈0.0667公顷)的昆仑14号良种繁育青稞地就是“舞台”。

  张兴德生活在海南州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今年是他在合作社务工的第4个年头,一年下来能有20000元的收入,补贴家用足够了。

  “在王屯村,不管男女老少,就没有闲着的人。”这是熟悉王屯村的人的评价。作为贵德县“三屯文化”之一,有着600年历史的王屯村,秉承着勤劳、互助、友爱的优良传统。“你家有事我便来、我家有事大伙来!”成为王屯村人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凡有劳动能力,个个都闲不住。据不完全统计,王屯村是贵德县域劳务输出最多的村之一,572户2236人,大多有“一技之长”,在建筑公司做瓦工、木工、钢筋工等,很多村民还成为了“小老板”。

  说起王屯村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毕生龙用三个字概括:“没法比!”据介绍,村里很多从事瓦工、木工、钢筋工的手艺人,每日工资300至400元。按照一年中的半年工期计算,青壮年手艺人每年能挣5万元,加上合作社里的分红,收入7万元左右。

  勤劳是一种美德,无论是在艰难的时候,还是生活富裕的时候,这种品德都可以在王屯人的身上看得见、品得到。

  2024年7月,村民宋梅有了盖新房的计划。将情况报给村委会后,一通广播,左邻右舍不请自来,会瓦工的砌墙,会粉刷的刷墙、会木工的装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宋敏的五间大瓦房就完工了,除了买材料的钱,宋梅没有掏一分钱。

  既要坚决对不良风气说“不”,又要坚定推行好风尚,绵绵用力,德润人心、化风成俗。2022年,王屯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要求大家要爱护环境、尊敬长者、学法守法、邻里和睦、勤劳致富,一股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逐渐形成,焕发出春天新气象。

微信图片_20250413061317
将村规民约编排节目。记者 洪玉杰 摄

  故事二:

  婚俗“减负”,幸福“加码”

  金银首饰不戴了,衣服数量减少了,就连婚嫁彩礼都是象征性的5000块钱。

  今年3月10日,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塔秀乡贡哇村的才项拉旦喜结连理,得益于“村规民约”,“一切从简”让才项拉旦“轻装上阵”,给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结婚对于不少家庭来说是个大负担,我们这里先前甚至还有贷款结婚的现象,现在可好了,婚嫁开销减少了,群众身上的负担也轻了。”塔秀乡党委书记项秀说。

  塔秀乡塔秀村是一个传统藏族村落,全村287户1395人分散居住在三个社。

  项秀介绍,以前的塔秀,比阔气、讲排场、慕虚荣,高价彩礼挥霍浪费的攀比之风,让当地群众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为此,塔秀村制定出台破除陈规陋习、净化当地风气的村规民约。

  从“不能喝酒、赌博、偷窃、打架”的村规民约雏形,到遵纪守法、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婚丧嫁娶等4个方面的32条;从“五严禁一承诺”的制定,到“7531”工作法的实施,塔秀的村规民约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内涵,也汇聚起越来越强的内生动力。

  以才项拉旦结婚为例,根据村规民约,彩礼一律不许超过5500元,送亲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桌上摆放的东西,也要一律从简。

  “换作以前,结婚的压力可不小呢,现在得益于村规民约,喜事办得毫无压力。我们一家人和睦共处,生活幸福。”才项拉旦说。就在年初,才项拉旦获得了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工作,成为子哈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员。

  婚俗“减负”,幸福“加码”,为了让村规民约落地生根、见实见效,塔秀乡各村让群众成为村规民约的制定者、践行者,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乡风文明建设、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修订规则、细化约定,让每一名群众清楚知道什么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成,不断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貌。

  故事三:

  过去比财富,现在比教育

  今年,家住共和县江西沟镇莫热村5社的多杰仁青又分到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奖励的100元钱。

  虽然金额不多,但“含金量”不一般。原来这是村委会给重视教育、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家庭的“特殊奖励”。当时村里的总结大会现场气氛高涨,作为代表,多杰仁青挺直的腰板将身上的藏服穿出了久违的“帅气”。

  多杰仁青有四个孩子,三儿子周先加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学校颁发的奖状一个又一个,装满了家里的一个装饰柜子。

  2021年,多杰仁青新盖了四间房屋,有80平方米。多杰仁青跟父亲才让东主商量后,在客厅的最中间摆上了孩子的奖状。为了美观,专门花钱购买木框装裱起来,摆了满满一面墙,然后再一面、再一面,直到今天,整整三面墙上,大大小小的奖状、证书加起来有160多个。

  “我只有初中学历,吃了很多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亏,现在看着孩子们你追我赶地比成绩,这今后的日子绝对会越来越好。”多杰仁青说。

  3月29日,趁着放牧归来的时间,跟随江西沟镇党委书记仁青才让,记者走进多杰仁青的家,映入眼帘的那整整三面墙的奖状证书,震撼人心。

  “母亲因为癌症过世,父亲才让东主常年生病,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太好,以前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好在孩子们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家里能够支持的,全部让给孩子。”妻子尤拉吉说,家里经济再拮据,孩子们也有最全的学习文具。

  “就拿过年说,原先家家户户相互攀比,水果、饮料、牛羊肉摆放满满一桌,摞得高的连对面坐的人都看不见。现在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都比教育、比精气神,浪费攀比的陋习得到遏制,镇党委政府还决定出台相关的奖惩制度呢。”仁青才让说。

推荐阅读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召开
2025年义务植树活动举行 吴晓军罗东川参加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青海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拟入选名单的公示
尖扎:全民植树正当时
西宁市启动第37个爱国卫生月活动
24H热点
【经济聚焦】这座青海职校何以成为海尔伙伴
“司法保护+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青海电...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全方位...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戈壁“...
对接“供需端” 毕业即就业——2025年青海省职业院...
慎终追远 踏春寻芳——青海各地清明假期见闻
【关注】加强备案审查 护航良法善治——省人大常委...
四心聚合民族韵 邻里奏响和谐曲——聚焦西宁和合文...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管党治党新成效助...
热点图片
守护生物安全 人人都是主角
守护生物安全 人人都...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川青铁路青海境内首个特大桥高位落梁完成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青海西宁:沈家寨学校科技嘉年华燃起来
青海西宁:沈家寨学...
进北京 近世界——2025“美美与共”拉面访谈暨(美心)青海“家宴”菜品北京首发活动侧记
进北京 近世界——20...
【为建设美丽青海增绿添彩】尖扎:全民植树正当时
【为建设美丽青海增...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寻找水獭的踪迹就是寻找我们的幸福”——“走进新玉树”系列报道①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也是青海第7处拥有“世界级”称号的自然保护地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
他一袭白衣,千里赴青“1+20”次
他一袭白衣,千里赴...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新风劲吹泛共和盆地

青海日报
2025-04-13 07:3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新风劲吹泛共和盆地

青海日报
2025-04-13 07:3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新风劲吹泛共和盆地

  • 2025-04-13 07:34:57
  • 来源:青海日报
微信图片_20250413061312
村规民约修订征求群众意见。记者 洪玉杰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春风至,满目新。青海湖的浪花拍打岸线,高原上春的气息逐渐浓烈起来。

  海南藏族自治州将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一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新风在泛共和盆地的田野间劲吹。

  记者在乡间、在牧野、在村舍,记录到3个百姓故事,见证春风化雨中独属于高原儿女推进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故事一:

  好生活,要奋斗出来!

  今年73岁的张兴德老人,又要开始忙活了。

  作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里的“元老”,张兴德靠着开农机的手艺,在家门口的农田里展示着“才艺”,今年村里600亩(1亩≈0.0667公顷)的昆仑14号良种繁育青稞地就是“舞台”。

  张兴德生活在海南州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今年是他在合作社务工的第4个年头,一年下来能有20000元的收入,补贴家用足够了。

  “在王屯村,不管男女老少,就没有闲着的人。”这是熟悉王屯村的人的评价。作为贵德县“三屯文化”之一,有着600年历史的王屯村,秉承着勤劳、互助、友爱的优良传统。“你家有事我便来、我家有事大伙来!”成为王屯村人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凡有劳动能力,个个都闲不住。据不完全统计,王屯村是贵德县域劳务输出最多的村之一,572户2236人,大多有“一技之长”,在建筑公司做瓦工、木工、钢筋工等,很多村民还成为了“小老板”。

  说起王屯村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毕生龙用三个字概括:“没法比!”据介绍,村里很多从事瓦工、木工、钢筋工的手艺人,每日工资300至400元。按照一年中的半年工期计算,青壮年手艺人每年能挣5万元,加上合作社里的分红,收入7万元左右。

  勤劳是一种美德,无论是在艰难的时候,还是生活富裕的时候,这种品德都可以在王屯人的身上看得见、品得到。

  2024年7月,村民宋梅有了盖新房的计划。将情况报给村委会后,一通广播,左邻右舍不请自来,会瓦工的砌墙,会粉刷的刷墙、会木工的装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宋敏的五间大瓦房就完工了,除了买材料的钱,宋梅没有掏一分钱。

  既要坚决对不良风气说“不”,又要坚定推行好风尚,绵绵用力,德润人心、化风成俗。2022年,王屯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要求大家要爱护环境、尊敬长者、学法守法、邻里和睦、勤劳致富,一股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逐渐形成,焕发出春天新气象。

微信图片_20250413061317
将村规民约编排节目。记者 洪玉杰 摄

  故事二:

  婚俗“减负”,幸福“加码”

  金银首饰不戴了,衣服数量减少了,就连婚嫁彩礼都是象征性的5000块钱。

  今年3月10日,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塔秀乡贡哇村的才项拉旦喜结连理,得益于“村规民约”,“一切从简”让才项拉旦“轻装上阵”,给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结婚对于不少家庭来说是个大负担,我们这里先前甚至还有贷款结婚的现象,现在可好了,婚嫁开销减少了,群众身上的负担也轻了。”塔秀乡党委书记项秀说。

  塔秀乡塔秀村是一个传统藏族村落,全村287户1395人分散居住在三个社。

  项秀介绍,以前的塔秀,比阔气、讲排场、慕虚荣,高价彩礼挥霍浪费的攀比之风,让当地群众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为此,塔秀村制定出台破除陈规陋习、净化当地风气的村规民约。

  从“不能喝酒、赌博、偷窃、打架”的村规民约雏形,到遵纪守法、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婚丧嫁娶等4个方面的32条;从“五严禁一承诺”的制定,到“7531”工作法的实施,塔秀的村规民约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内涵,也汇聚起越来越强的内生动力。

  以才项拉旦结婚为例,根据村规民约,彩礼一律不许超过5500元,送亲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桌上摆放的东西,也要一律从简。

  “换作以前,结婚的压力可不小呢,现在得益于村规民约,喜事办得毫无压力。我们一家人和睦共处,生活幸福。”才项拉旦说。就在年初,才项拉旦获得了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工作,成为子哈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员。

  婚俗“减负”,幸福“加码”,为了让村规民约落地生根、见实见效,塔秀乡各村让群众成为村规民约的制定者、践行者,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乡风文明建设、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修订规则、细化约定,让每一名群众清楚知道什么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成,不断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貌。

  故事三:

  过去比财富,现在比教育

  今年,家住共和县江西沟镇莫热村5社的多杰仁青又分到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奖励的100元钱。

  虽然金额不多,但“含金量”不一般。原来这是村委会给重视教育、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家庭的“特殊奖励”。当时村里的总结大会现场气氛高涨,作为代表,多杰仁青挺直的腰板将身上的藏服穿出了久违的“帅气”。

  多杰仁青有四个孩子,三儿子周先加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学校颁发的奖状一个又一个,装满了家里的一个装饰柜子。

  2021年,多杰仁青新盖了四间房屋,有80平方米。多杰仁青跟父亲才让东主商量后,在客厅的最中间摆上了孩子的奖状。为了美观,专门花钱购买木框装裱起来,摆了满满一面墙,然后再一面、再一面,直到今天,整整三面墙上,大大小小的奖状、证书加起来有160多个。

  “我只有初中学历,吃了很多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亏,现在看着孩子们你追我赶地比成绩,这今后的日子绝对会越来越好。”多杰仁青说。

  3月29日,趁着放牧归来的时间,跟随江西沟镇党委书记仁青才让,记者走进多杰仁青的家,映入眼帘的那整整三面墙的奖状证书,震撼人心。

  “母亲因为癌症过世,父亲才让东主常年生病,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太好,以前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好在孩子们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家里能够支持的,全部让给孩子。”妻子尤拉吉说,家里经济再拮据,孩子们也有最全的学习文具。

  “就拿过年说,原先家家户户相互攀比,水果、饮料、牛羊肉摆放满满一桌,摞得高的连对面坐的人都看不见。现在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都比教育、比精气神,浪费攀比的陋习得到遏制,镇党委政府还决定出台相关的奖惩制度呢。”仁青才让说。

作者 洪玉杰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