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羊玛日村“金菇”破土出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栾雨嘉
发布时间:2025-04-25 08:59:32
编辑:曹茂山
QQ图片20250425063413更换菌包。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4月19日,记者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泽曲镇羊玛日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推开榆黄菇种植方舱的保温门,瞬间被一片金黄的“海洋”所吸引。一排排菌棒有序排列,鲜嫩肥美的榆黄菇如金色的花朵,从菌棒中肆意绽放,清新菌香扑鼻,蓬勃生机驱散了高原的冷意。

  种植方舱内,采收的工人站在菌包架前,用指尖轻触菇柄底部,随着手腕微旋,“咔嗒”一声,菇簇便顺利脱离菌棒,稳稳落入掌心。与此同时,菌包更换工作也在紧张进行。随着传送带不停运转,新菌包缓缓抵达舱内。工人从菌包架上拆卸下旧菌包,将新菌包排列安置在菌包架上。

  “这些榆黄菇正铆足了劲儿生长,菌盖饱满厚实得像小伞,菌柄壮实挺拔,密密麻麻挤满菌包!”羊玛日村第一书记兰山松拨开簇拥的菇群,“菌包是从甘肃购入的,一个方舱大概装有3000至4000个菌包,一个菌包能收割三四茬。但连续采收后,菌包内的营养基本消耗完,无法再供应新菇生长。所以每次采收一结束,必须及时换上新菌包,为下一茬生长做好准备。”

  兰山松介绍,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羊玛日村“两委”与村民经反复商议,决定发展榆黄菇产业。

  泽库县地处高原,常年气候寒冷,本地蔬菜种植受限,日常所需蔬菜大多依赖周边地区供应。由于运输距离远,不仅新鲜度难以保证,物流成本也居高不下。

QQ图片20250425063420采摘榆黄菇。栾雨嘉 摄

  “发展榆黄菇产业,既能填补本地菌类市场的空白,又能蹚出一条特色产业路,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兰山松语气坚定。去年,依托500万元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加上35万元县级配套资金,村里购置了14个智慧种植方舱、两台烘干机,并同步建成室外监控设备、仓库、供水池等配套设施,为榆黄菇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羊玛日村将方舱委托给青海黄南优农智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运营,并签订为期6年的承包协议。根据协议,公司每年向村集体支付不低于40万元的分红。去年,公司向村集体支付35万元分红,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迈出坚实一步。

  在羊玛日村,榆黄菇实现高产稳产的秘诀在于“智慧种植”模式。种植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调控14个蘑菇种植方舱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实时掌握菌菇生长状态。方舱内的智能喷淋系统精准控制水分供给,光照系统则根据榆黄菇不同生长阶段,科学设置光照时长与强度。

  凭借这套智能化种植体系,榆黄菇突破高原自然环境的限制,不仅生长周期大幅缩短,还实现了全年不间断生产。“新投放的菌包在方舱内5至7天即可首次收割,后续每两天便能循环采收一次。”兰山松不禁感叹,如此高频次的采收节奏,正将科技赋能的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助力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

  “榆黄菇质地脆嫩,鲜香浓郁,市场竞争力十足。目前,新鲜榆黄菇每公斤售价14至18元,干菇更是达到每公斤80元。”兰山松介绍,凭借高附加值的特性,村里创新构建起差异化销售模式:鲜菇立足本地市场,以“产地直供”的方式,精准对接学校食堂、农贸市场、餐饮门店等;干菇则着力拓展外部销售网络,一方面向外地销售干品,另一方面通过深加工将其制成风味独特的调味料、鲜香可口的蘑菇酱等产品,进一步挖掘并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

  如今,榆黄菇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为羊玛日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在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李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守着家里的牛羊,总觉得日子没盼头。现在在基地干活,不仅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跟着技术员学会了菌包放置、科学采摘、晾晒烘干等专业技能。手头有了技术,心里踏实多了!”

  从破土而出的金色菌菇,到村民手中的技术与收入,再到日益壮大的村集体经济,羊玛日村的榆黄菇产业,是科技赋能高原农业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在泽库,智慧方舱孕育的不仅是金黄的榆黄菇,更是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以产业为根基、科技为羽翼,高原之上的金色希望,正照亮乡村振兴的奋进之路。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吴晓军: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青海省西宁市召开庆"五一"劳模工匠代表座谈会
青海乐都区递交今年首季招商引资“成绩单”
24H热点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高冷’青海何以‘高...
青海西宁:爱心摊位免费摆 惠民举措暖人心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省交出首季经济“成绩单...
【乡村振兴在青海】蕨麻点心:手工藏温度 致富添热度
青海平安:富硒牦牛养殖助农增收
羚羊330千伏开关站升压扩建工程稳步推进
49天,雪豹凌小蛰“重生”
全民阅读书香浓 文化惠民入人心
青海省全民阅读活动暨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
【为建设美丽青海增绿添彩】为柴达木盆地增添新绿
热点图片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高冷’青海何以‘高光’”系列融媒报道之一 青海从高原点亮中国绿电版图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青海西宁:爱心摊位免费摆 惠民举措暖人心
青海西宁:爱心摊位...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省交出首季经济“成绩单”:透过数据看青海经济 拔节向上韧性足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乡村振兴在青海】蕨麻点心:手工藏温度 致富添热度
【乡村振兴在青海】...
青海平安:富硒牦牛养殖助农增收
青海平安:富硒牦牛...
羚羊330千伏开关站升压扩建工程稳步推进
羚羊330千伏开关站升...
49天,雪豹凌小蛰“重生”
49天,雪豹凌小蛰“...
全民阅读书香浓 文化惠民入人心
全民阅读书香浓 文化...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羊玛日村“金菇”破土出

青海日报
2025-04-25 08:5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羊玛日村“金菇”破土出

青海日报
2025-04-25 08:5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羊玛日村“金菇”破土出

  • 2025-04-25 08:59:32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50425063413更换菌包。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4月19日,记者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泽曲镇羊玛日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推开榆黄菇种植方舱的保温门,瞬间被一片金黄的“海洋”所吸引。一排排菌棒有序排列,鲜嫩肥美的榆黄菇如金色的花朵,从菌棒中肆意绽放,清新菌香扑鼻,蓬勃生机驱散了高原的冷意。

  种植方舱内,采收的工人站在菌包架前,用指尖轻触菇柄底部,随着手腕微旋,“咔嗒”一声,菇簇便顺利脱离菌棒,稳稳落入掌心。与此同时,菌包更换工作也在紧张进行。随着传送带不停运转,新菌包缓缓抵达舱内。工人从菌包架上拆卸下旧菌包,将新菌包排列安置在菌包架上。

  “这些榆黄菇正铆足了劲儿生长,菌盖饱满厚实得像小伞,菌柄壮实挺拔,密密麻麻挤满菌包!”羊玛日村第一书记兰山松拨开簇拥的菇群,“菌包是从甘肃购入的,一个方舱大概装有3000至4000个菌包,一个菌包能收割三四茬。但连续采收后,菌包内的营养基本消耗完,无法再供应新菇生长。所以每次采收一结束,必须及时换上新菌包,为下一茬生长做好准备。”

  兰山松介绍,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羊玛日村“两委”与村民经反复商议,决定发展榆黄菇产业。

  泽库县地处高原,常年气候寒冷,本地蔬菜种植受限,日常所需蔬菜大多依赖周边地区供应。由于运输距离远,不仅新鲜度难以保证,物流成本也居高不下。

QQ图片20250425063420采摘榆黄菇。栾雨嘉 摄

  “发展榆黄菇产业,既能填补本地菌类市场的空白,又能蹚出一条特色产业路,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兰山松语气坚定。去年,依托500万元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加上35万元县级配套资金,村里购置了14个智慧种植方舱、两台烘干机,并同步建成室外监控设备、仓库、供水池等配套设施,为榆黄菇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羊玛日村将方舱委托给青海黄南优农智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运营,并签订为期6年的承包协议。根据协议,公司每年向村集体支付不低于40万元的分红。去年,公司向村集体支付35万元分红,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迈出坚实一步。

  在羊玛日村,榆黄菇实现高产稳产的秘诀在于“智慧种植”模式。种植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调控14个蘑菇种植方舱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实时掌握菌菇生长状态。方舱内的智能喷淋系统精准控制水分供给,光照系统则根据榆黄菇不同生长阶段,科学设置光照时长与强度。

  凭借这套智能化种植体系,榆黄菇突破高原自然环境的限制,不仅生长周期大幅缩短,还实现了全年不间断生产。“新投放的菌包在方舱内5至7天即可首次收割,后续每两天便能循环采收一次。”兰山松不禁感叹,如此高频次的采收节奏,正将科技赋能的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助力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

  “榆黄菇质地脆嫩,鲜香浓郁,市场竞争力十足。目前,新鲜榆黄菇每公斤售价14至18元,干菇更是达到每公斤80元。”兰山松介绍,凭借高附加值的特性,村里创新构建起差异化销售模式:鲜菇立足本地市场,以“产地直供”的方式,精准对接学校食堂、农贸市场、餐饮门店等;干菇则着力拓展外部销售网络,一方面向外地销售干品,另一方面通过深加工将其制成风味独特的调味料、鲜香可口的蘑菇酱等产品,进一步挖掘并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

  如今,榆黄菇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为羊玛日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在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李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守着家里的牛羊,总觉得日子没盼头。现在在基地干活,不仅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跟着技术员学会了菌包放置、科学采摘、晾晒烘干等专业技能。手头有了技术,心里踏实多了!”

  从破土而出的金色菌菇,到村民手中的技术与收入,再到日益壮大的村集体经济,羊玛日村的榆黄菇产业,是科技赋能高原农业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在泽库,智慧方舱孕育的不仅是金黄的榆黄菇,更是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以产业为根基、科技为羽翼,高原之上的金色希望,正照亮乡村振兴的奋进之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栾雨嘉
编辑:曹茂山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