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生态深一度】候鸟北归 青海“鹏友圈”再扩大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杨红霞
发布时间:2025-04-28 07:49:31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春江水暖鸭先知”,人们常用这句诗形容春的来临。

  每到春季,坐拥712.98万公顷湿地面积的青海,用广阔的土地和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欢迎鸟儿们在此“安家”。

  青海的留鸟种类并不多,以麻雀、喜鹊、雕鸮、红隼等为主,更多为候鸟。截至目前,青海观察记录到鸟类532种,超过全国鸟类种类的三分之一,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89种。当春天来临,候鸟北迁的身影为高原大地增添了灵动鲜活的魅力。

QQ图片20250428060344
 
QQ图片20250428060352

  老友新朋,青海鸟类记录不断刷新

  “你看这是大白鹭,它们飞行有个特点,脖子是缩起来的。鹳、鹤类飞起来就是一个十字,是舒展开的。”常在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观鸟的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在湖边看到一只鸟起飞,通过飞行姿势判断出是什么鸟。

  看飞识鸟、闻声识鸟,对拥有20多年观鸟经验的他来说都不是问题。长久的热爱和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让他成为观鸟圈里的专家。

  王舰艇指着湖面上游来游去的水鸟显得很高兴:“小鸊鷉、绿头鸭、斑嘴鸭都在这里繁殖,西宁东出口的宁湖湿地公园内的繁殖鸟也在不断增加,雁鸭类、鸥鹭类水鸟成群结队,观鸟的人也多了起来。”

  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由海湖湿地公园、北川河湿地公园、宁湖湿地公园组成,作为人工湿地,公园内建设鸟类生境岛100余处,为雁鸭类水鸟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观鸟步道的贴心设置减少了人类的干扰,而鸟儿们也不负众望,常常光顾。

  自2020年以来,北川河湿地公园记录到黑鹳、花脸鸭、中华秋沙鸭等珍贵水鸟的身影;宁湖湿地公园内蓑羽鹤、北极鸥、灰雁也纷纷亮相。截至目前,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记录到野生鸟类150余种。不断增加的新纪录,也激发了人们观鸟爱鸟的热情。

  “近几年,我们观察到在贵德、循化、尖扎等地,苍鹭的繁殖区域和规模在不断扩大,大型涉禽在青海繁殖本就少见,更难得的是随着种群的扩大,它的繁殖区域在不断向外扩散。”王舰艇说这和大家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很大关系。“没有人为破坏,又身处适宜繁殖的环境中,自然选择下种群就不断扩大了。”

  青海湖作为青海鸟类主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鸟类新纪录也在不断更新。

  “近几年,观测到罗纹鸭、灰椋鸟、灰头麦鸡等鸟类新记录种,甚至有罕见鸟种草鹭、东方白鹳,东方白鹳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它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非常好。”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工作人员魏启超长期在一线开展鸟类监测工作,他说通过湿地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封湖育鱼等措施,青海湖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才能吸引更多鸟类前来。目前青海湖保护区观察记录的鸟类增至282种,其中水鸟102种。

  鸟类是湿地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湿地环境好不好,就看鸟类多不多。当我们感叹于湖中的雁鸭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也正在享受环境改善带来的福利。

  鸟类种群增大,种类增多,离不开一朝一夕的保护,在青海广阔的土地上,鸟类保护工作又是如何开展的?

QQ图片20250428060400
 
QQ图片20250428060407

  “智慧”守护,生态监管实现全覆盖

  青海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繁殖地、集群地和停歇地。全球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穿越青海,青海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护的重点区域,也是水鸟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重要节点。

  每年在青海湖繁殖的斑头雁、棕头鸥、普通鸬鹚、渔鸥繁殖种群总量超过全球繁殖种群的30%。斑头雁、棕头鸥、普通鸬鹚、渔鸥、凤头鸊鷉作为青海湖的五大繁殖鸟,每年3月初北归,在这里开始一场生命的延续之旅。

  如此庞大的种群数量,保护从何做起?

  魏启超感叹:“以前都是人工巡查,一部望远镜加一双眼睛,能看到就记录下来,记录不到的也没办法,连家底都摸不清,更别提科学的保护措施。”从“人巡走百路”到“机巡越万岭”,魏启超从2016年进入青海湖国家级保护区工作,9年时间里见证了青海湖生态环境巡护监管能力的不断突破。结合多年一线监测工作经验,魏启超坦言:“保护鸟类,首先要做好监测工作。”

  为摸清家底,也为科学有效地制定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撑,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以基层保护和巡护监测能力建设为基础,对24个水鸟栖息地、13个普氏原羚活动区、29个植被重点区域和重点保护对象开展常态化巡护监测。

  “以前靠人,现在有了科技的助力,摸清了家底,保护工作更有条理了。”通过青海湖智慧巡护系统,魏启超可实时看到被监测区域的情况。保护区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上持续发力,不断推动资源监测信息化建设步入“快车道”,已经建成视频监控节点116个,监测范围覆盖野生动物、水生态环境等重点区。

  魏启超说:“结合无人机、红外相机等设备,青海湖初步构建起天上看、空中巡、地上查、网上管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为野生动物监测架上了无数双智慧的眼睛。”

  有了科技的支撑,加上有力的保护措施,青海湖形成了“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让鸟的栖息地更安全,补给更充足,累计监测到超过60万只水鸟在这里停歇、中转、繁殖,青海湖正在为鸟类的栖息和繁殖创造更加适宜的生存条件。

QQ图片20250428060415
 
QQ图片20250428060422

  生态如何,鸟来了就是最好的证明

  “想知道青海的水鸟分布在哪里,就看湖泊在哪里。”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指着青海地图上大大小小的湖泊说,青海的迁徙水鸟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等湖泊沼泽湿地,湖泊多的地方鸟就多。

  掌握了鸟类的分布区域鸟类,保护工作就有了方向。

  野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鸟类更重要的是保护鸟类栖息地。“之所以说水鸟是湿地的指示物种,因为鸟类是很聪明的,它们会自己选择更适宜的栖息地。”

  他以大天鹅的分布举例:“青海的大天鹅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1300只到1400只左右,以前主要集中在青海湖,可鲁克湖-托素湖有少量,但近几年可鲁克湖-托素湖的大天鹅数量增长了一倍;黄河流域的尖扎、贵德、化隆等县、都兰县田格里湿地内以前很少见,但现在每年大天鹅的数量稳定在200只左右,这种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有着密切的关系。”

  保护河湖湿地、守护黄河流域,成效几何?鸟来了,就是最好的证明。

  春日,海西州格尔木市的鱼水河畔赤嘴潜鸭成群,灰雁翱翔,天鹅则舒展洁白羽翼,从容划过如镜天际。格尔木市位于东亚至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和中亚迁徙路线的交汇区域,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和越冬地,周边的柴达木盆地南部沼泽湿地、格尔木河等区域被列为青海省22条重要候鸟迁徙通道之一。

  格尔木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格尔木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加快修复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湿地资源、类型逐年丰富,原始生态系统功能逐渐强大,成为很多鸟类的重要越冬栖息地和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但保护工作不会止步于整体的区域性保护,更科学、更精准的保护策略是保护工作的追求。

  “有了更精准的数据,才能谈更精准的保护。比如黑颈鹤,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很珍贵。我们花了三年时间掌握它的数量、分布区域、迁徙时间和路线,这些数据能让我们在主要时间节点和重要区域提前做好引导和保护,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野保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青海掌握了包括黑颈鹤、大天鹅、红喉歌鸲等6种鸟类在内的迁徙路线,迁徙路线的掌握将为更科学地制定保护策略提供数据保障。

  黑颈鹤是全球唯一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鹤类,作为青海省的省鸟,它的繁殖地遍布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0年间,青海的黑颈鹤数量从1200余只增加到2616只,离不开对它开展的针对性保护。作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它用不断增长的数据向我们说明青海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让保护工作看到成效。

  今年1月,青海对26个水鸟分布区域开展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工作,监测到越冬水鸟共6目10科42种57298只,较2024年同期监测的越冬水鸟数量增长164.4%。通过调查,从直观的数据变化,我们能知道越来越多的越冬水鸟在青海有了适宜的栖息地。

  后记

  从春天开始,一群人追随着鸟类的踪迹,通过手中的相机抑或是监测屏幕,记录、观察并留下影像资料。从春到冬,青海丰富的鸟类资源一点点被整理成文字、相册,来年继续重复同样的工作,这就是一线鸟类保护工作者的日常,平凡中显热爱。

  也是从春天开始,人们走进湿地公园,走到湖边,看成群的水鸟或在水中游,或在天上飞,感叹着这只好看、那只游得快,疑惑着它们的名字。

  从开展鸟类监测、鸟类调查到保护鸟类栖息地的大保护,到日常观鸟护鸟的小行动,都是保护鸟类的组成部分。雁鸭游湖、飞鸟冲天、万鸟翔集,鸟类的灵动总能带给人们惊喜,而这份惊喜需要每一个人的助力。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
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召开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青海海南:以旧换新撬动消费1496.3万元
青海西宁多条公交线路恢复通行
24H热点
【生态深一度】候鸟北归 青海“鹏友圈”再扩大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青鲁共...
【乡村振兴在青海】村企携手,共筑乡村振兴新路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从拒绝“内卷”到“创造价值...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东西部...
【文化中国行】马柯河畔,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增长4.6%!从“开门稳”看青...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学细查实改 推...
从香江到京华:一碗面的双向奔赴——青海拉面串联...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向绿要...
热点图片
高原古城 春色满园
高原古城 春色满园
青海互助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首次发现蓑羽鹤
青海互助南门峡国家...
军民同心护健康 联勤保障暖高原
军民同心护健康 联勤...
青海西宁:网红街市加紧改造吸引游客打卡
青海西宁:网红街市...
【为建设美丽青海增绿添彩】青海大通:“三北”添新绿 不负好春光
【为建设美丽青海增...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春为农忙,不误农时不负春——二〇二五青海经济首季观察之十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解码“园中园” “链”出新动能——西宁开发区何以实现“开门红”②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乡村振兴在青海】羊玛日村“金菇”破土出
【乡村振兴在青海】...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生态深一度】候鸟北归 青海“鹏友圈”再扩大

青海日报
2025-04-28 07:4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生态深一度】候鸟北归 青海“鹏友圈”再扩大

青海日报
2025-04-28 07:4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生态深一度】候鸟北归 青海“鹏友圈”再扩大

  • 2025-04-28 07:49:31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春江水暖鸭先知”,人们常用这句诗形容春的来临。

  每到春季,坐拥712.98万公顷湿地面积的青海,用广阔的土地和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欢迎鸟儿们在此“安家”。

  青海的留鸟种类并不多,以麻雀、喜鹊、雕鸮、红隼等为主,更多为候鸟。截至目前,青海观察记录到鸟类532种,超过全国鸟类种类的三分之一,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89种。当春天来临,候鸟北迁的身影为高原大地增添了灵动鲜活的魅力。

QQ图片20250428060344
 
QQ图片20250428060352

  老友新朋,青海鸟类记录不断刷新

  “你看这是大白鹭,它们飞行有个特点,脖子是缩起来的。鹳、鹤类飞起来就是一个十字,是舒展开的。”常在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观鸟的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在湖边看到一只鸟起飞,通过飞行姿势判断出是什么鸟。

  看飞识鸟、闻声识鸟,对拥有20多年观鸟经验的他来说都不是问题。长久的热爱和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让他成为观鸟圈里的专家。

  王舰艇指着湖面上游来游去的水鸟显得很高兴:“小鸊鷉、绿头鸭、斑嘴鸭都在这里繁殖,西宁东出口的宁湖湿地公园内的繁殖鸟也在不断增加,雁鸭类、鸥鹭类水鸟成群结队,观鸟的人也多了起来。”

  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由海湖湿地公园、北川河湿地公园、宁湖湿地公园组成,作为人工湿地,公园内建设鸟类生境岛100余处,为雁鸭类水鸟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观鸟步道的贴心设置减少了人类的干扰,而鸟儿们也不负众望,常常光顾。

  自2020年以来,北川河湿地公园记录到黑鹳、花脸鸭、中华秋沙鸭等珍贵水鸟的身影;宁湖湿地公园内蓑羽鹤、北极鸥、灰雁也纷纷亮相。截至目前,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记录到野生鸟类150余种。不断增加的新纪录,也激发了人们观鸟爱鸟的热情。

  “近几年,我们观察到在贵德、循化、尖扎等地,苍鹭的繁殖区域和规模在不断扩大,大型涉禽在青海繁殖本就少见,更难得的是随着种群的扩大,它的繁殖区域在不断向外扩散。”王舰艇说这和大家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很大关系。“没有人为破坏,又身处适宜繁殖的环境中,自然选择下种群就不断扩大了。”

  青海湖作为青海鸟类主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鸟类新纪录也在不断更新。

  “近几年,观测到罗纹鸭、灰椋鸟、灰头麦鸡等鸟类新记录种,甚至有罕见鸟种草鹭、东方白鹳,东方白鹳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它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非常好。”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工作人员魏启超长期在一线开展鸟类监测工作,他说通过湿地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封湖育鱼等措施,青海湖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才能吸引更多鸟类前来。目前青海湖保护区观察记录的鸟类增至282种,其中水鸟102种。

  鸟类是湿地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湿地环境好不好,就看鸟类多不多。当我们感叹于湖中的雁鸭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也正在享受环境改善带来的福利。

  鸟类种群增大,种类增多,离不开一朝一夕的保护,在青海广阔的土地上,鸟类保护工作又是如何开展的?

QQ图片20250428060400
 
QQ图片20250428060407

  “智慧”守护,生态监管实现全覆盖

  青海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繁殖地、集群地和停歇地。全球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穿越青海,青海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护的重点区域,也是水鸟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重要节点。

  每年在青海湖繁殖的斑头雁、棕头鸥、普通鸬鹚、渔鸥繁殖种群总量超过全球繁殖种群的30%。斑头雁、棕头鸥、普通鸬鹚、渔鸥、凤头鸊鷉作为青海湖的五大繁殖鸟,每年3月初北归,在这里开始一场生命的延续之旅。

  如此庞大的种群数量,保护从何做起?

  魏启超感叹:“以前都是人工巡查,一部望远镜加一双眼睛,能看到就记录下来,记录不到的也没办法,连家底都摸不清,更别提科学的保护措施。”从“人巡走百路”到“机巡越万岭”,魏启超从2016年进入青海湖国家级保护区工作,9年时间里见证了青海湖生态环境巡护监管能力的不断突破。结合多年一线监测工作经验,魏启超坦言:“保护鸟类,首先要做好监测工作。”

  为摸清家底,也为科学有效地制定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撑,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以基层保护和巡护监测能力建设为基础,对24个水鸟栖息地、13个普氏原羚活动区、29个植被重点区域和重点保护对象开展常态化巡护监测。

  “以前靠人,现在有了科技的助力,摸清了家底,保护工作更有条理了。”通过青海湖智慧巡护系统,魏启超可实时看到被监测区域的情况。保护区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上持续发力,不断推动资源监测信息化建设步入“快车道”,已经建成视频监控节点116个,监测范围覆盖野生动物、水生态环境等重点区。

  魏启超说:“结合无人机、红外相机等设备,青海湖初步构建起天上看、空中巡、地上查、网上管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为野生动物监测架上了无数双智慧的眼睛。”

  有了科技的支撑,加上有力的保护措施,青海湖形成了“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让鸟的栖息地更安全,补给更充足,累计监测到超过60万只水鸟在这里停歇、中转、繁殖,青海湖正在为鸟类的栖息和繁殖创造更加适宜的生存条件。

QQ图片20250428060415
 
QQ图片20250428060422

  生态如何,鸟来了就是最好的证明

  “想知道青海的水鸟分布在哪里,就看湖泊在哪里。”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指着青海地图上大大小小的湖泊说,青海的迁徙水鸟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等湖泊沼泽湿地,湖泊多的地方鸟就多。

  掌握了鸟类的分布区域鸟类,保护工作就有了方向。

  野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鸟类更重要的是保护鸟类栖息地。“之所以说水鸟是湿地的指示物种,因为鸟类是很聪明的,它们会自己选择更适宜的栖息地。”

  他以大天鹅的分布举例:“青海的大天鹅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1300只到1400只左右,以前主要集中在青海湖,可鲁克湖-托素湖有少量,但近几年可鲁克湖-托素湖的大天鹅数量增长了一倍;黄河流域的尖扎、贵德、化隆等县、都兰县田格里湿地内以前很少见,但现在每年大天鹅的数量稳定在200只左右,这种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有着密切的关系。”

  保护河湖湿地、守护黄河流域,成效几何?鸟来了,就是最好的证明。

  春日,海西州格尔木市的鱼水河畔赤嘴潜鸭成群,灰雁翱翔,天鹅则舒展洁白羽翼,从容划过如镜天际。格尔木市位于东亚至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和中亚迁徙路线的交汇区域,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和越冬地,周边的柴达木盆地南部沼泽湿地、格尔木河等区域被列为青海省22条重要候鸟迁徙通道之一。

  格尔木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格尔木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加快修复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湿地资源、类型逐年丰富,原始生态系统功能逐渐强大,成为很多鸟类的重要越冬栖息地和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但保护工作不会止步于整体的区域性保护,更科学、更精准的保护策略是保护工作的追求。

  “有了更精准的数据,才能谈更精准的保护。比如黑颈鹤,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很珍贵。我们花了三年时间掌握它的数量、分布区域、迁徙时间和路线,这些数据能让我们在主要时间节点和重要区域提前做好引导和保护,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野保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青海掌握了包括黑颈鹤、大天鹅、红喉歌鸲等6种鸟类在内的迁徙路线,迁徙路线的掌握将为更科学地制定保护策略提供数据保障。

  黑颈鹤是全球唯一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鹤类,作为青海省的省鸟,它的繁殖地遍布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0年间,青海的黑颈鹤数量从1200余只增加到2616只,离不开对它开展的针对性保护。作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它用不断增长的数据向我们说明青海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让保护工作看到成效。

  今年1月,青海对26个水鸟分布区域开展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工作,监测到越冬水鸟共6目10科42种57298只,较2024年同期监测的越冬水鸟数量增长164.4%。通过调查,从直观的数据变化,我们能知道越来越多的越冬水鸟在青海有了适宜的栖息地。

  后记

  从春天开始,一群人追随着鸟类的踪迹,通过手中的相机抑或是监测屏幕,记录、观察并留下影像资料。从春到冬,青海丰富的鸟类资源一点点被整理成文字、相册,来年继续重复同样的工作,这就是一线鸟类保护工作者的日常,平凡中显热爱。

  也是从春天开始,人们走进湿地公园,走到湖边,看成群的水鸟或在水中游,或在天上飞,感叹着这只好看、那只游得快,疑惑着它们的名字。

  从开展鸟类监测、鸟类调查到保护鸟类栖息地的大保护,到日常观鸟护鸟的小行动,都是保护鸟类的组成部分。雁鸭游湖、飞鸟冲天、万鸟翔集,鸟类的灵动总能带给人们惊喜,而这份惊喜需要每一个人的助力。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杨红霞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