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科教
支教接力在高原种下希望的种子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陈晨
发布时间:2025-05-07 07:19:18
编辑:李娜
QQ图片20250507061756
河北大学支教团支教日常。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张楚荣报名学校支教团,来青海支教以来,最坚定的感受。

  2024年8月,作为河北大学19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张楚荣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镇民族小学。“这里天高地阔,雪山绵延,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就被深深打动了,不仅因为辽阔的美景,更是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张楚荣说,从到达江西沟镇的第一天起,她就下定决心要用知识点亮高原孩子的星空。

  “听懂了吗?”下课前,张楚荣试着用刚学会的藏语向学生问道。

  “老师,你好厉害,真的会藏语。”在听清张楚荣的问题后,原来班上的调皮学生都端正了学习态度。

  张楚荣负责教五年级学生英语,但授课之初并不顺利。“学生英语语法基础普遍薄弱,他们说话时有着浓浓的藏语口音,每次上课提问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哪里不懂,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们提高。”为此,张楚荣向当地教师学习藏语,下定决心要让学生听明白,把自己的知识都教给他们。

  张楚荣用一句藏语“听懂了吗?”打开了学生的心,也开启了一场爱的双向奔赴。对张楚荣而言,支教不仅是奉献,更是一场生命的重塑。“我们教给学生们知识,他们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张楚荣说。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是支教团扎根的起点。在坚守教育教学主阵地的基础上,张楚荣和研支团成员努力为高原上的孩子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通过云课堂,让河北大学各学院的老师在线上平台为孩子带来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两地师生跨越千里,同上一节课。

QQ图片20250507061803
河北大学支教团支教日常。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共鸣。

  在心理健康辅导室,支教团成员高江杉守着心灵信箱,在给孩子的回信上画上一颗太阳,和孩子把心事叠成翱翔的纸飞机,让烦恼飞向远方。

  在国旗班训练的日子里,支教团成员杨景程与孩子们共同挥洒汗水。当五星红旗在操场上冉冉升起,庄严宣誓,用青春与热血守护这片深爱的土地。

  在“红领巾广播站”里,支教团成员葛智靓和红领巾小小讲解员一起传播党的声音、讲述党团队的故事、感受青海的发展变化。

  在操场上、在教室里,支教团的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下藏棋、学藏语、跳锅庄,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种子埋到小朋友的心里。并发起“童梦童行·千人助学”项目,将爱心传递给更多孩子。

  创新开展“高原雏鹰”云课堂、“格桑花开”夏令营等项目,将先进教育理念融入牧区课堂,用智慧化解“马背小学”的教育困境。三尺讲台外,支教团的志愿者还深入村寨推广普通话,组织生态保护志愿队,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别样芳华。

  支教团的一言一行为“支教”“老师”“志愿者”赋予了丰富内涵,对江西沟镇民族小学和倒淌河镇民族小学的孩子们而言,这短短几字却重千金。

  “去年有一次我临时出差,要去共和县城,一年级的小朋友看到我在等班车,还以为我要走,都急得哭出来了。现在真正离别的时刻就快到了,我舍不得他们。”张楚荣说,一年的支教经历教会了她很多,希望毕业以后还能回到基层,能够走近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将爱与温暖融入社会实践。

  河北大学于2005年实施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来,在20年时间里向青海高原输送了数百名青年志愿者他们用知识播撒希望,用青春浇灌出一朵朵坚韧的“格桑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赤诚、勇气和奉献,传递着梦想和希望。

  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自1999年以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20所高校的1200余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曲麻莱县、达日县等19个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一代代青年学子跨越山海,将青春热血倾注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大地。目前,95名来自17所高校的在岗志愿者正续写着新时代的青春故事。

  二十二载春华秋实,近2万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义无反顾地来到青海,走向基层一线服务岗位,勤奋工作、真诚奉献;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奉献定义青春,在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书写动人篇章。当稚嫩脸庞绽放求知笑容,当荒漠戈壁萌发科技新芽,便是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誓言的最好诠释。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罗东川会见我省全国劳动模范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一老一小“接力”共绘乡村新景
推动家庭医生服务从“治病”向“健康”转变
24H热点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这个青年集体,以“中国...
扮靓城市的主力为何是丁香
青海油田格尔木30万千瓦燃机电站成功并网发电
青海三峡能源青豫直流二期100兆瓦光热工程投运发电
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大柴旦100万千瓦风光储项目全...
可可西里库塞湖5G通信基站建成投运
“巾帼护航”青海省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宣讲进高校活...
走近科学 从校园开始——青海改革样本观察·教育提...
【对话】构建科学实验教学的青海新范式
2025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报名工作即将...
热点图片
青年之力在汇聚 青年作为正当时 ——青海青年突击队以青春之名书写新时代答卷
青年之力在汇聚 青年...
以青春之名,汇聚奋进力量 ——我省各地开展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
以青春之名,汇聚奋...
古韵今辉交响 业态创新驱动 ——“五一”假期青海旅游市场焕发新活力
古韵今辉交响 业态创...
【文化中国行】省城“爆款夜市” 点燃文旅消费新引擎
【文化中国行】省城...
【文化中国行】贵德:清清黄河水 风景美如画
【文化中国行】贵德...
青春力量:以行动回应时代召唤
青春力量:以行动回...
青海互助:“五一”民俗特色体验受热捧
青海互助:“五一”...
【探寻雪豹之都】灵动十足!“豹”元素点亮西宁街头
【探寻雪豹之都】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支教接力在高原种下希望的种子

青海日报
2025-05-07 07:1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支教接力在高原种下希望的种子

青海日报
2025-05-07 07:1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支教接力在高原种下希望的种子

  • 2025-05-07 07:19:18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50507061756
河北大学支教团支教日常。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张楚荣报名学校支教团,来青海支教以来,最坚定的感受。

  2024年8月,作为河北大学19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张楚荣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镇民族小学。“这里天高地阔,雪山绵延,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就被深深打动了,不仅因为辽阔的美景,更是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张楚荣说,从到达江西沟镇的第一天起,她就下定决心要用知识点亮高原孩子的星空。

  “听懂了吗?”下课前,张楚荣试着用刚学会的藏语向学生问道。

  “老师,你好厉害,真的会藏语。”在听清张楚荣的问题后,原来班上的调皮学生都端正了学习态度。

  张楚荣负责教五年级学生英语,但授课之初并不顺利。“学生英语语法基础普遍薄弱,他们说话时有着浓浓的藏语口音,每次上课提问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哪里不懂,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们提高。”为此,张楚荣向当地教师学习藏语,下定决心要让学生听明白,把自己的知识都教给他们。

  张楚荣用一句藏语“听懂了吗?”打开了学生的心,也开启了一场爱的双向奔赴。对张楚荣而言,支教不仅是奉献,更是一场生命的重塑。“我们教给学生们知识,他们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张楚荣说。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是支教团扎根的起点。在坚守教育教学主阵地的基础上,张楚荣和研支团成员努力为高原上的孩子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通过云课堂,让河北大学各学院的老师在线上平台为孩子带来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两地师生跨越千里,同上一节课。

QQ图片20250507061803
河北大学支教团支教日常。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共鸣。

  在心理健康辅导室,支教团成员高江杉守着心灵信箱,在给孩子的回信上画上一颗太阳,和孩子把心事叠成翱翔的纸飞机,让烦恼飞向远方。

  在国旗班训练的日子里,支教团成员杨景程与孩子们共同挥洒汗水。当五星红旗在操场上冉冉升起,庄严宣誓,用青春与热血守护这片深爱的土地。

  在“红领巾广播站”里,支教团成员葛智靓和红领巾小小讲解员一起传播党的声音、讲述党团队的故事、感受青海的发展变化。

  在操场上、在教室里,支教团的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下藏棋、学藏语、跳锅庄,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种子埋到小朋友的心里。并发起“童梦童行·千人助学”项目,将爱心传递给更多孩子。

  创新开展“高原雏鹰”云课堂、“格桑花开”夏令营等项目,将先进教育理念融入牧区课堂,用智慧化解“马背小学”的教育困境。三尺讲台外,支教团的志愿者还深入村寨推广普通话,组织生态保护志愿队,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别样芳华。

  支教团的一言一行为“支教”“老师”“志愿者”赋予了丰富内涵,对江西沟镇民族小学和倒淌河镇民族小学的孩子们而言,这短短几字却重千金。

  “去年有一次我临时出差,要去共和县城,一年级的小朋友看到我在等班车,还以为我要走,都急得哭出来了。现在真正离别的时刻就快到了,我舍不得他们。”张楚荣说,一年的支教经历教会了她很多,希望毕业以后还能回到基层,能够走近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将爱与温暖融入社会实践。

  河北大学于2005年实施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来,在20年时间里向青海高原输送了数百名青年志愿者他们用知识播撒希望,用青春浇灌出一朵朵坚韧的“格桑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赤诚、勇气和奉献,传递着梦想和希望。

  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自1999年以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20所高校的1200余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曲麻莱县、达日县等19个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一代代青年学子跨越山海,将青春热血倾注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大地。目前,95名来自17所高校的在岗志愿者正续写着新时代的青春故事。

  二十二载春华秋实,近2万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义无反顾地来到青海,走向基层一线服务岗位,勤奋工作、真诚奉献;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奉献定义青春,在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书写动人篇章。当稚嫩脸庞绽放求知笑容,当荒漠戈壁萌发科技新芽,便是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誓言的最好诠释。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陈晨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