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
砾土上的齿轮与星子
——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技能专家、首席技师吴正银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马振东
发布时间:2025-05-07 10:12:00
编辑:赵生欣
QQ图片20250507060202测量数据。受访者供图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两年前的5月,柴达木盆地的阳光把沙地晒得发烫,记者在花土沟镇油田作业区见到吴正银时,他正蜷着身子蹲在井架旁,护盔边缘漏下的阳光在黝黑的额头上划出几道深痕,扳手在生锈的密封接口处敲出细碎的铁锈,一双沾满油污的手正一寸寸摸索着设备的异常震动。

  当时的吴正银不曾想到,这双布满老茧的手,两年后将在人民大会堂接过“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走进吴正银那间不足30平方米的工作室,三块沉甸甸的牌匾见证着蜕变:青海省劳模创新工作室、油田优秀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展柜里,黄色的自密封套管悬挂装置零件静静躺着,却承载着一段“虎口拔牙”的攻坚史。2013年,油水井取套换套作业仍依赖高危焊接,火星四溅的井口如同“火药桶”。吴正银带着张庆辉等成员泡在井场40多天,用废弃管材做实验,画废的图纸堆了半人高。“试压实验时,密封件突然爆裂,液压油喷了我们满脸。”张庆辉指着展柜里的专利证书,“但当最后实验成功时,我们在戈壁滩上蹦得比抽油机还高。”这个装置让动火作业彻底成为历史,更守住了安全生产的底线。

  顺着回忆的涟漪,吴正银想起了许多往事。

  多年前,当19岁的吴正银背着行囊从青海山沟走进柴达木盆地时,面对的不仅是荒漠戈壁的苍凉,更是知识储备的巨大差距。

  他的床头永远摊开着《机械设计基础》,笔记本上画满齿轮草图和计算公式。“那时候总觉得设备‘不听话’,起下油管效率低、安全隐患多,就想弄明白为啥。”回忆时他挠了挠头,青海方言里带着笑意。从发电工到柴油机司机,从司钻到设备管理,每个岗位他都带着“问题意识”:柴油机漏油怎么办?修井机液压系统能不能优化?2012年,当青海油田决定以他名字成立“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时,这个初中毕业的“土专家”正在宿舍自学AutoCAD。从普通工人到工作室带头人,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他扎根一线、钻研技术的初心。

  这种扎根一线、紧盯问题的钻研精神,在工作室的创新实践中延续为更具体的技术突破。

  角落里的液压动力油管钳安全操作手柄,藏着更细腻的创新智慧。吴正银团队为它熬了五个通宵,最初只是因为听说作业队有工人被手柄夹伤手指。

  “传统手柄的换向阀太灵活,戴厚手套根本使不上劲。”他比划着当时的场景,手掌在空气中划出一道弧线。吴正银团队耗时两年,从增加防滑纹路到设计双重锁定装置,5次推翻方案,最终让这个“小物件”获得国家专利,至今守护着油田工人的安全。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他们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2023年那次初见时,记者注意到工作室墙上挂着“问题就是课题”六个大字。吴正银的创新从不悬浮在图纸上,而是扎根在井口的泥泞里。

  2013年,当他看到大型吊车为几箱配件奔波百公里,立即蹲在沙地上画起小吊车草图:“为啥不能做个‘迷你吊车’?”两个多月后,第一台低压电动小吊车造出来了,模样像只灵活的“戈壁鼠”。十年间,它在英东区块来回奔走,前前后后省下的吊装费算下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更让人惊叹的是油管摆放器的诞生。2016年,得知作业队频繁发生手指砸伤事故,他连续三天趴在油管堆旁观察,发现人工摆放时弯腰角度和发力点是“致命伤”。“能不能做个带缓冲的机械臂?”这个想法催生了集液压升降与柔性夹持于一体的装置,让工人挺直了腰杆,更让“安全创新”的理念深植戈壁。从解决吊装难题到保障工人安全,吴正银始终将目光聚焦在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上,用创新为油田发展注入动力。

  在带出21名优秀徒弟的过程中,吴正银始终记得自己当学徒时的初心,将“蹲下来看设备”的态度融入每一次指导。“师傅教我们最多的不是技术,是‘蹲下来看设备’的态度。”徒弟鹿鸣抚摸着展柜里的专利证书,眼中闪着光。30年来,他的徒弟中9人成为高级技师,多人在全国石油石化技能大赛获奖。工作室的热线电话和专题网页,至今保持着24小时响应机制,累计解决现场问题300多个,成为一线工人的“技术急诊室”。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当2025年的春风吹过戈壁,那个曾在沙地上画草图的年轻人,已带着无数创新成果站上了全国劳模的领奖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他接过“全国劳动模范”奖章时,口袋里还装着一张皱巴巴的图纸——那是前夜在宿舍画的新型套管扶正器草图。

  “戈壁滩上还有无数个‘为什么’等着我们。”30年光阴,他从跟着师傅学打绳结的学徒,成为了青海油田人人知晓的“吴师傅”。

  暮色染灰戈壁,夜风卷着机油味掠过护盔,第一颗星亮起时,工作室的灯准时点亮。“问题就是课题”,三十载风沙让这行字愈发清晰。

  扳手起落间,戈壁的星子带着无尽的灵感落进吴正银笔下的图纸。而答案,正在他沾满油污的掌纹里生长。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罗东川会见我省全国劳动模范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西宁:多轮驱动激发“五一”消费活力
"五一"假期 海北文旅市场交出亮眼"成绩单"
24H热点
“阿嫂们又来参加非遗技艺学习啦”
青年之力在汇聚 青年作为正当时 ——青海青年突击...
以青春之名,汇聚奋进力量 ——我省各地开展五四青...
古韵今辉交响 业态创新驱动 ——“五一”假期青海...
【文化中国行】省城“爆款夜市” 点燃文旅消费新引擎
【文化中国行】贵德:清清黄河水 风景美如画
青春力量:以行动回应时代召唤
青海互助:“五一”民俗特色体验受热捧
【探寻雪豹之都】灵动十足!“豹”元素点亮西宁街头
“五一”假期前三天6.8万人畅游茶卡盐湖
热点图片
“阿嫂们又来参加非遗技艺学习啦”
“阿嫂们又来参加非...
青年之力在汇聚 青年作为正当时 ——青海青年突击队以青春之名书写新时代答卷
青年之力在汇聚 青年...
以青春之名,汇聚奋进力量 ——我省各地开展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
以青春之名,汇聚奋...
古韵今辉交响 业态创新驱动 ——“五一”假期青海旅游市场焕发新活力
古韵今辉交响 业态创...
【文化中国行】省城“爆款夜市” 点燃文旅消费新引擎
【文化中国行】省城...
【文化中国行】贵德:清清黄河水 风景美如画
【文化中国行】贵德...
青春力量:以行动回应时代召唤
青春力量:以行动回...
青海互助:“五一”民俗特色体验受热捧
青海互助:“五一”...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
砾土上的齿轮与星子
——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技能专家、首席技师吴正银

青海日报
2025-05-07 10:1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
砾土上的齿轮与星子
——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技能专家、首席技师吴正银

青海日报
2025-05-07 10:1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
砾土上的齿轮与星子
——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技能专家、首席技师吴正银

  • 2025-05-07 10:12:00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50507060202测量数据。受访者供图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两年前的5月,柴达木盆地的阳光把沙地晒得发烫,记者在花土沟镇油田作业区见到吴正银时,他正蜷着身子蹲在井架旁,护盔边缘漏下的阳光在黝黑的额头上划出几道深痕,扳手在生锈的密封接口处敲出细碎的铁锈,一双沾满油污的手正一寸寸摸索着设备的异常震动。

  当时的吴正银不曾想到,这双布满老茧的手,两年后将在人民大会堂接过“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走进吴正银那间不足30平方米的工作室,三块沉甸甸的牌匾见证着蜕变:青海省劳模创新工作室、油田优秀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展柜里,黄色的自密封套管悬挂装置零件静静躺着,却承载着一段“虎口拔牙”的攻坚史。2013年,油水井取套换套作业仍依赖高危焊接,火星四溅的井口如同“火药桶”。吴正银带着张庆辉等成员泡在井场40多天,用废弃管材做实验,画废的图纸堆了半人高。“试压实验时,密封件突然爆裂,液压油喷了我们满脸。”张庆辉指着展柜里的专利证书,“但当最后实验成功时,我们在戈壁滩上蹦得比抽油机还高。”这个装置让动火作业彻底成为历史,更守住了安全生产的底线。

  顺着回忆的涟漪,吴正银想起了许多往事。

  多年前,当19岁的吴正银背着行囊从青海山沟走进柴达木盆地时,面对的不仅是荒漠戈壁的苍凉,更是知识储备的巨大差距。

  他的床头永远摊开着《机械设计基础》,笔记本上画满齿轮草图和计算公式。“那时候总觉得设备‘不听话’,起下油管效率低、安全隐患多,就想弄明白为啥。”回忆时他挠了挠头,青海方言里带着笑意。从发电工到柴油机司机,从司钻到设备管理,每个岗位他都带着“问题意识”:柴油机漏油怎么办?修井机液压系统能不能优化?2012年,当青海油田决定以他名字成立“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时,这个初中毕业的“土专家”正在宿舍自学AutoCAD。从普通工人到工作室带头人,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他扎根一线、钻研技术的初心。

  这种扎根一线、紧盯问题的钻研精神,在工作室的创新实践中延续为更具体的技术突破。

  角落里的液压动力油管钳安全操作手柄,藏着更细腻的创新智慧。吴正银团队为它熬了五个通宵,最初只是因为听说作业队有工人被手柄夹伤手指。

  “传统手柄的换向阀太灵活,戴厚手套根本使不上劲。”他比划着当时的场景,手掌在空气中划出一道弧线。吴正银团队耗时两年,从增加防滑纹路到设计双重锁定装置,5次推翻方案,最终让这个“小物件”获得国家专利,至今守护着油田工人的安全。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他们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2023年那次初见时,记者注意到工作室墙上挂着“问题就是课题”六个大字。吴正银的创新从不悬浮在图纸上,而是扎根在井口的泥泞里。

  2013年,当他看到大型吊车为几箱配件奔波百公里,立即蹲在沙地上画起小吊车草图:“为啥不能做个‘迷你吊车’?”两个多月后,第一台低压电动小吊车造出来了,模样像只灵活的“戈壁鼠”。十年间,它在英东区块来回奔走,前前后后省下的吊装费算下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更让人惊叹的是油管摆放器的诞生。2016年,得知作业队频繁发生手指砸伤事故,他连续三天趴在油管堆旁观察,发现人工摆放时弯腰角度和发力点是“致命伤”。“能不能做个带缓冲的机械臂?”这个想法催生了集液压升降与柔性夹持于一体的装置,让工人挺直了腰杆,更让“安全创新”的理念深植戈壁。从解决吊装难题到保障工人安全,吴正银始终将目光聚焦在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上,用创新为油田发展注入动力。

  在带出21名优秀徒弟的过程中,吴正银始终记得自己当学徒时的初心,将“蹲下来看设备”的态度融入每一次指导。“师傅教我们最多的不是技术,是‘蹲下来看设备’的态度。”徒弟鹿鸣抚摸着展柜里的专利证书,眼中闪着光。30年来,他的徒弟中9人成为高级技师,多人在全国石油石化技能大赛获奖。工作室的热线电话和专题网页,至今保持着24小时响应机制,累计解决现场问题300多个,成为一线工人的“技术急诊室”。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当2025年的春风吹过戈壁,那个曾在沙地上画草图的年轻人,已带着无数创新成果站上了全国劳模的领奖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他接过“全国劳动模范”奖章时,口袋里还装着一张皱巴巴的图纸——那是前夜在宿舍画的新型套管扶正器草图。

  “戈壁滩上还有无数个‘为什么’等着我们。”30年光阴,他从跟着师傅学打绳结的学徒,成为了青海油田人人知晓的“吴师傅”。

  暮色染灰戈壁,夜风卷着机油味掠过护盔,第一颗星亮起时,工作室的灯准时点亮。“问题就是课题”,三十载风沙让这行字愈发清晰。

  扳手起落间,戈壁的星子带着无尽的灵感落进吴正银笔下的图纸。而答案,正在他沾满油污的掌纹里生长。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马振东
编辑:赵生欣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