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人物故事
【青海故事·探班三百六十行】
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用爱托起生命的初阳
作者:徐变银
发布时间:2025-05-12 07:51:00
编辑:孔令磊

护理人员给孩子配奶。

  【开栏的话】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造就不平凡的成就。即日起,西海全媒体推出《青海故事·探班三百六十行》栏目,讲述青海高原大地上各行各业奋斗者的故事。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新生儿科,有一群特殊的“临时妈妈”。她们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却24小时守护在保温箱旁,喂奶、换尿布、监测生命体征,甚至为早产儿做“袋鼠式”护理。5月12日,第114个国际护士节。记者走近这些白衣天使,聆听她们“以心为灯,照亮新生”的温馨故事。

  “天使军团”

  新生儿护士的精准守护

  5月9日9时许,青海红十字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内,监护仪发出的“嘀嘀”声在病房内此起彼伏,护士长张小平俯身调整保温箱的温度。保温箱里,一个胎龄仅25周、体重590克的超早产儿蜷缩在特制的“鸟巢”中,粉嫩的皮肤近乎透明,能清晰地看见皮下纤细的毛细血管。张小平的目光在屏幕上的数字和保温箱之间来回切换,她仔细检查着每个患儿身上的细微变化。

  “这个小家伙已经在我们这里住了11天。”张小平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看,这个婴儿现在每次能吃0.5毫升奶了,食量比刚来时有所增加。”张小平的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那神情就像一位母亲在夸赞自己的孩子。

  在病床旁的交接单上用不同符号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危重患儿的详细情况,13年的职业生涯让张小平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需看一眼监护仪,就能判断出患儿的状态变化。

  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新生儿科,130多名护士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天使军团”,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却肩负着守护新生命的重任。这个团队每年要护理近4000名新生儿,其中危重症患儿占比高达70%。在这里,每一分钟都上演着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时速。

“巴掌宝宝”创造生命奇迹。

  “掌心奇迹”

  560克超早产儿的生死闯关

  “560克,差不多只有成人的巴掌大……”5月1日深夜,一名胎龄26周、体重仅560克的超早产儿降生了,产妇羊水早破,孩子肺部发育不全,生下来仅有心率,呼吸微弱。

  重症监护室瞬间进入战备状态,新生儿科主任姚彦莉立即启动“黄金十分钟”应急机制,暖箱提前预热至36.5℃,呼吸机管路完成气密性检测,急救药品开盒待用,规范化的物资准备流程,让“掌心宝宝”在娩出的瞬间就无缝衔接进行抢救。

  经过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奋力抢救,患儿体征终于平稳,张小平带领护理团队立即制订规范化护理方案,由护理组长24小时不间断监测生命体征,目前孩子仍用呼吸机维持生命。

  “我们这里是早产儿和极早产儿的重症监护区,收治的患儿体重普遍低于2500克,胎龄不足37周,许多甚至不足1000克。”张小平说,“这些孩子的肺部发育不全、体温调节能力差,一次喂奶的流速偏差或几分钟的体温波动都可能危及生命。从呼吸支持到感染防控,从微量喂养到发育促进,整个护理和治疗过程相当困难。但当我们看到孩子从鼻饲管过渡到能自己吮吸,从出生瘦小浑身插管到能自己吃奶白胖圆润出院,这些奇迹就是坚持的意义。”

护理人员核对用药信息。
护理人员正在给患儿置管。

  “他朝我笑”

  这是最珍贵的职业勋章

  在隔壁保温箱,监护仪的报警声低鸣,一名早产儿需要重新置入PICC导管——之前的穿刺点有轻微渗液,必须立即更换。护士王登慧严格做好消毒后,戴上双层无菌手套,保温箱里的早产儿皮下血管纤细如丝。王登慧托起患儿娇嫩的小腿,指腹轻压寻找到最佳位置,另一只手持着留置针,针尖以15度角刺入患儿泛青的皮肤。这根纤细的导管,正将生命之液一点一滴注入这个不足千克的瘦小身体里。

  王登慧已经记不清置了多少管子,她的手指因为频繁消毒而皲裂,但当她俯身调整早产儿的留置管时,那个只有巴掌大的孩子忽然抿了抿嘴唇。那甚至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微笑,只是嘴角肌肉细微的颤动,却让她感动不已。

  “你们看,他朝我笑了。”王登慧兴奋地喊来同事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在这个充满报警声的世界里,微笑是需要重新定义的。可能是血氧饱和度突然上升的“嘀”声,可能是撤掉呼吸机后第一次自主呼吸的胸廓起伏,又或许像此刻,那个蜷缩在保温箱里的小生命突然舒展眉眼,如同清晨的阳光,让所有人的心都跟着明亮起来。

  照亮生命

  平凡中诠释医者仁心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灯光永远亮如白昼,在这里,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每一滴营养液,每一次呼吸机的参数调整,都可能决定一个超早产儿的生死。

  NICU的护士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她们能从早产儿的微表情中读懂他们的情绪。一个皱眉可能意味着疼痛,一次眨眼可能是对光线的反应,而一个细微的嘴角上扬,则是最珍贵的礼物。这些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感谢,但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多喝了一毫升奶,体重增加了一克,血氧稳定了一小时——都是对护士最好的回报。

  柔和的灯光下,护士的身影在各个保温箱间轻盈地穿梭,她们时而俯身记录数据,时而轻抚患儿,时而对着保温箱温柔低语。监护仪的荧光映照着一张张专注的面庞,在这里,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精心的护理都诠释着医者仁心。

  “其实我们做的都是最平凡的工作,只不过是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把每一分钟都当作关键时刻来对待。”张小平整理着患儿的护理记录,语气平静,她知道,在某个暖箱里,可能又有一个小生命正在等待她们的帮助,等待用特有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微笑,也许是一个握紧的手指——告诉她:这一切都值得。

  记者手记

  一天的跟访,让我见证了生命最初的顽强,也看到了人性最闪耀的光辉。那些不足拇指长的小脚丫上贴着电极片,像是一幅抽象的生命画卷;那些彻夜不眠的身影,在各个保温箱间穿梭,宛如守护生命的天使。在这里,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一次呼吸都承载着无限的可能。这些白衣天使用专业与爱心,在生命最初的战场上,谱写着最动人的诗篇。她们或许永远不会站在领奖台上,但在无数家庭心中,她们就是伟大的英雄。

  国际护士节,向我们的英雄致敬!

    (来源:西海都市报)

推荐阅读
吴晓军在省委学习教育工作专班调研
吴晓军在省信访局接待来访群众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同德县第二届“宗日烽火杯”高原野战赛举行
西宁市营商环境分拨中心首案速办显双效
24H热点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
【故事】“我们的小陈来喽!”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
跨越山海,为高原患儿点亮生命之光
将青春熔铸于碳纤维研发的星辰大海——记中复神鹰...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
“后浪”张义明的“山河答卷”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
热点图片
千年藏药遇上现代科技
千年藏药遇上现代科技
共赴健康邀约 多学科专家联合义诊
共赴健康邀约 多学科...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绿茵作画布 高原起欢歌——第二届“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开幕式侧记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玛尔挡水电站年累计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
玛尔挡水电站年累计...
以青春之名 筑梦想之桥——青海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专场招聘会见闻
以青春之名 筑梦想之...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一场精彩难忘情谊深厚的揭幕战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来自雪豹之都西宁的“礼物”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330千伏玉树二回接入工程保供电“大会战”全面打响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青海故事·探班三百六十行】
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用爱托起生命的初阳

西海都市报
2025-05-12 07:5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青海故事·探班三百六十行】
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用爱托起生命的初阳

西海都市报
2025-05-12 07:5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青海故事·探班三百六十行】
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用爱托起生命的初阳

  • 2025-05-12 07:51:00
  • 来源:西海都市报

护理人员给孩子配奶。

  【开栏的话】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造就不平凡的成就。即日起,西海全媒体推出《青海故事·探班三百六十行》栏目,讲述青海高原大地上各行各业奋斗者的故事。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新生儿科,有一群特殊的“临时妈妈”。她们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却24小时守护在保温箱旁,喂奶、换尿布、监测生命体征,甚至为早产儿做“袋鼠式”护理。5月12日,第114个国际护士节。记者走近这些白衣天使,聆听她们“以心为灯,照亮新生”的温馨故事。

  “天使军团”

  新生儿护士的精准守护

  5月9日9时许,青海红十字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内,监护仪发出的“嘀嘀”声在病房内此起彼伏,护士长张小平俯身调整保温箱的温度。保温箱里,一个胎龄仅25周、体重590克的超早产儿蜷缩在特制的“鸟巢”中,粉嫩的皮肤近乎透明,能清晰地看见皮下纤细的毛细血管。张小平的目光在屏幕上的数字和保温箱之间来回切换,她仔细检查着每个患儿身上的细微变化。

  “这个小家伙已经在我们这里住了11天。”张小平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看,这个婴儿现在每次能吃0.5毫升奶了,食量比刚来时有所增加。”张小平的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那神情就像一位母亲在夸赞自己的孩子。

  在病床旁的交接单上用不同符号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危重患儿的详细情况,13年的职业生涯让张小平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需看一眼监护仪,就能判断出患儿的状态变化。

  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新生儿科,130多名护士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天使军团”,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却肩负着守护新生命的重任。这个团队每年要护理近4000名新生儿,其中危重症患儿占比高达70%。在这里,每一分钟都上演着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时速。

“巴掌宝宝”创造生命奇迹。

  “掌心奇迹”

  560克超早产儿的生死闯关

  “560克,差不多只有成人的巴掌大……”5月1日深夜,一名胎龄26周、体重仅560克的超早产儿降生了,产妇羊水早破,孩子肺部发育不全,生下来仅有心率,呼吸微弱。

  重症监护室瞬间进入战备状态,新生儿科主任姚彦莉立即启动“黄金十分钟”应急机制,暖箱提前预热至36.5℃,呼吸机管路完成气密性检测,急救药品开盒待用,规范化的物资准备流程,让“掌心宝宝”在娩出的瞬间就无缝衔接进行抢救。

  经过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奋力抢救,患儿体征终于平稳,张小平带领护理团队立即制订规范化护理方案,由护理组长24小时不间断监测生命体征,目前孩子仍用呼吸机维持生命。

  “我们这里是早产儿和极早产儿的重症监护区,收治的患儿体重普遍低于2500克,胎龄不足37周,许多甚至不足1000克。”张小平说,“这些孩子的肺部发育不全、体温调节能力差,一次喂奶的流速偏差或几分钟的体温波动都可能危及生命。从呼吸支持到感染防控,从微量喂养到发育促进,整个护理和治疗过程相当困难。但当我们看到孩子从鼻饲管过渡到能自己吮吸,从出生瘦小浑身插管到能自己吃奶白胖圆润出院,这些奇迹就是坚持的意义。”

护理人员核对用药信息。
护理人员正在给患儿置管。

  “他朝我笑”

  这是最珍贵的职业勋章

  在隔壁保温箱,监护仪的报警声低鸣,一名早产儿需要重新置入PICC导管——之前的穿刺点有轻微渗液,必须立即更换。护士王登慧严格做好消毒后,戴上双层无菌手套,保温箱里的早产儿皮下血管纤细如丝。王登慧托起患儿娇嫩的小腿,指腹轻压寻找到最佳位置,另一只手持着留置针,针尖以15度角刺入患儿泛青的皮肤。这根纤细的导管,正将生命之液一点一滴注入这个不足千克的瘦小身体里。

  王登慧已经记不清置了多少管子,她的手指因为频繁消毒而皲裂,但当她俯身调整早产儿的留置管时,那个只有巴掌大的孩子忽然抿了抿嘴唇。那甚至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微笑,只是嘴角肌肉细微的颤动,却让她感动不已。

  “你们看,他朝我笑了。”王登慧兴奋地喊来同事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在这个充满报警声的世界里,微笑是需要重新定义的。可能是血氧饱和度突然上升的“嘀”声,可能是撤掉呼吸机后第一次自主呼吸的胸廓起伏,又或许像此刻,那个蜷缩在保温箱里的小生命突然舒展眉眼,如同清晨的阳光,让所有人的心都跟着明亮起来。

  照亮生命

  平凡中诠释医者仁心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灯光永远亮如白昼,在这里,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每一滴营养液,每一次呼吸机的参数调整,都可能决定一个超早产儿的生死。

  NICU的护士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她们能从早产儿的微表情中读懂他们的情绪。一个皱眉可能意味着疼痛,一次眨眼可能是对光线的反应,而一个细微的嘴角上扬,则是最珍贵的礼物。这些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感谢,但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多喝了一毫升奶,体重增加了一克,血氧稳定了一小时——都是对护士最好的回报。

  柔和的灯光下,护士的身影在各个保温箱间轻盈地穿梭,她们时而俯身记录数据,时而轻抚患儿,时而对着保温箱温柔低语。监护仪的荧光映照着一张张专注的面庞,在这里,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精心的护理都诠释着医者仁心。

  “其实我们做的都是最平凡的工作,只不过是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把每一分钟都当作关键时刻来对待。”张小平整理着患儿的护理记录,语气平静,她知道,在某个暖箱里,可能又有一个小生命正在等待她们的帮助,等待用特有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微笑,也许是一个握紧的手指——告诉她:这一切都值得。

  记者手记

  一天的跟访,让我见证了生命最初的顽强,也看到了人性最闪耀的光辉。那些不足拇指长的小脚丫上贴着电极片,像是一幅抽象的生命画卷;那些彻夜不眠的身影,在各个保温箱间穿梭,宛如守护生命的天使。在这里,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一次呼吸都承载着无限的可能。这些白衣天使用专业与爱心,在生命最初的战场上,谱写着最动人的诗篇。她们或许永远不会站在领奖台上,但在无数家庭心中,她们就是伟大的英雄。

  国际护士节,向我们的英雄致敬!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徐变银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