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生态高地
【源生万象】青海:从“生态之变”到“生态之美”
——对话生态摄影师焦生福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宋明慧
发布时间:2025-05-12 07:50:31
编辑:孔令磊

其乐融融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如果文字是对山水的写意,那么图片便以其直观的视觉冲击,为大自然直白抒情,从山水草木到万物生灵,一幅幅被定格的自然美景,正向世界展示着青海独有而苍莽的生态魅力。

  国际知名巡回摄影赛事德国四地巡回国际摄影大赛评选结果揭晓后,有幸见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首席签约摄影师焦生福,说明采访主题后,他便以斩获2枚金牌的作品《足迹5》和《晨光牛影》开题。

  “作品以栖居在青藏高原的野牦牛为主题,通过构图、光影、环境等多重元素的重叠,既是对野牦牛这个种群变化的生动体现,也直观反映了野牦牛生存的栖息地。”焦生福直言。

  专注于生态摄影,焦生福似乎对一处名为肯德可克的地方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也因此把这里视为自己创作的“福地”。“福”在中国人的认知中,总和好运相关,焦生福为何把生态与“福”联系在一起。2012年起,焦生福专注摄影,当他第一次走进肯德可克时就拍摄到珍贵的野牦牛影像,《足迹5》和《晨光牛影》也是于去年10月拍摄于此。

  焦生福拿出十几年前后的作品做对比,最鲜明的变化不仅是野牦牛的数量,它的生存生境也有了明显变化。大环境中有对海拔高度和地域广度的“写生”,更有一种深度,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写照,诠释着人类对于大自然怀有的那份敬畏和赤忱。“原来能远远看到的最多也就三五只,现在不仅种群类型多了,草原面积也明显变大了,从镜头中看很纯净。”焦生福谈起这些年的感受。

兔狲兄弟
飘雪的日子。图均由焦生福摄影

  肯德可克地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它地处可可西里以西、阿尔金山东南面,是鲜有人活动的区域,因此成为众多野生动物栖居生存的绝佳之地。这些年,焦生福到过10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野生动物的种类变多了、种群变大了,时常能看到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的大群,还能看到草原狼、狐狸、大鵟、高山兀鹫等。

  一隅的变化,也映射着青海的生态之变与生态之美。从一项项投入到一个个举措,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最严格的保护“尺度”中坚定不移守护“中华水塔”。生态保护工作从一个个具体行动落脚到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成果,也为青海的生态摄影师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创作空间,青海摄影师在国际摄影领域屡屡获奖,是对青海生态向好、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的具象化。

  近几年,青海生态摄影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也在摄影界产生了一种“青海现象”,为其“铺底”的正是独特的生态禀赋和自然资源。同样,多次凭借生态摄影作品获得国际摄影大奖,焦生福有着一个至深感受,或许这也是青海生态摄影师的共同感受:“图片最直观展示三江之源的大美山水、生灵万物,目的就是让世界深入了解青海,看到青海生态的美好变化。”

  焦生福把拍摄的镜头一直对准生存于青藏高原的珍稀野生动物,野牦牛、藏狐、兔狲、普氏原羚等等都是他的拍摄对象。无论是对他还是其他摄影师而言,拍摄野生动物最讲究也必须遵循的就是在不惊扰野生动物活动的前提下,通过手中的长焦镜头,尽量不破坏动物世界的原生状态,抓拍下一个个令人震撼的场景。

  常年的拍摄生涯,也让焦生福成为了一名自然观察者。亚成体藏狐会和人类一样经历断奶阶段,狐爸爸喂食时小藏狐也会发脾气,狐妈妈则是远远躲在山包后面偷看;兔狲捕食时,尽管方圆四五十米内鼠兔很多,但它们还是会跑到一公里之外去找寻猎物,而且兔狲妈妈喂食时小兔狲们也会很有秩序地轮流;沙漠是野牦牛生存不可或缺的生境,它的“产房”就在沙漠……

  “照相是眼中所见,摄影是心中所想,通过照片反映的不只是单个个体,更要描述它的栖居环境。”焦生福记录着一个个关于野生动物的温情故事,生态之变,变的不仅仅是生态指标、生态地貌,最感同身受的就是人们理念的转变。焦生福举了一个身边例子,在河湟谷地的部分农业生产区域,以前对于野生动物保护或冲突赔偿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会出现人们驱赶藏狐等野生动物的场景,现在只要发现野生动物,人们就会主动向相关部门反映,保护生态成为了普遍共识。

  曾在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工作的焦生福,退休后心中仍割舍不下对山水自然的情愫。成为一名生态摄影师,在他看来是拿起镜头依旧从事着生态保护工作。他的创作正像青海的生态,山高水长!他说,以后会从摄影技术上“进阶”,顺应自然法则和秩序,从动物生存的角度观察,以人类的思维思考,通过更加艺术的呈现方式,以全新的视角讲好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吴晓军在省委学习教育工作专班调研
吴晓军在省信访局接待来访群众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同德县第二届“宗日烽火杯”高原野战赛举行
西宁市营商环境分拨中心首案速办显双效
24H热点
青海祁连山地区旗舰物种家底摸清:雪豹251只荒...
生态管护员镜头下的高原生态密码
青海湟源药水河入选2025年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
首批藏羚羊开启年度迁徙之旅
民和县首次发现斑尾榛鸡踪迹
凌小蜇为何受到全国关注
“高原精灵”藏羚羊开启一年一度迁徙产仔
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布分区管控要求
【为建设美丽青海增绿添彩】在环湖北岸种下春天
凌小蛰完成MRI检查 颈前部脊髓仍存压迫和炎症
热点图片
千年藏药遇上现代科技
千年藏药遇上现代科技
共赴健康邀约 多学科专家联合义诊
共赴健康邀约 多学科...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绿茵作画布 高原起欢歌——第二届“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开幕式侧记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玛尔挡水电站年累计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
玛尔挡水电站年累计...
以青春之名 筑梦想之桥——青海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专场招聘会见闻
以青春之名 筑梦想之...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一场精彩难忘情谊深厚的揭幕战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来自雪豹之都西宁的“礼物”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330千伏玉树二回接入工程保供电“大会战”全面打响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源生万象】青海:从“生态之变”到“生态之美”
——对话生态摄影师焦生福

青海日报
2025-05-12 07:5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源生万象】青海:从“生态之变”到“生态之美”
——对话生态摄影师焦生福

青海日报
2025-05-12 07:5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源生万象】青海:从“生态之变”到“生态之美”
——对话生态摄影师焦生福

  • 2025-05-12 07:50:31
  • 来源:青海日报

其乐融融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如果文字是对山水的写意,那么图片便以其直观的视觉冲击,为大自然直白抒情,从山水草木到万物生灵,一幅幅被定格的自然美景,正向世界展示着青海独有而苍莽的生态魅力。

  国际知名巡回摄影赛事德国四地巡回国际摄影大赛评选结果揭晓后,有幸见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首席签约摄影师焦生福,说明采访主题后,他便以斩获2枚金牌的作品《足迹5》和《晨光牛影》开题。

  “作品以栖居在青藏高原的野牦牛为主题,通过构图、光影、环境等多重元素的重叠,既是对野牦牛这个种群变化的生动体现,也直观反映了野牦牛生存的栖息地。”焦生福直言。

  专注于生态摄影,焦生福似乎对一处名为肯德可克的地方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也因此把这里视为自己创作的“福地”。“福”在中国人的认知中,总和好运相关,焦生福为何把生态与“福”联系在一起。2012年起,焦生福专注摄影,当他第一次走进肯德可克时就拍摄到珍贵的野牦牛影像,《足迹5》和《晨光牛影》也是于去年10月拍摄于此。

  焦生福拿出十几年前后的作品做对比,最鲜明的变化不仅是野牦牛的数量,它的生存生境也有了明显变化。大环境中有对海拔高度和地域广度的“写生”,更有一种深度,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写照,诠释着人类对于大自然怀有的那份敬畏和赤忱。“原来能远远看到的最多也就三五只,现在不仅种群类型多了,草原面积也明显变大了,从镜头中看很纯净。”焦生福谈起这些年的感受。

兔狲兄弟
飘雪的日子。图均由焦生福摄影

  肯德可克地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它地处可可西里以西、阿尔金山东南面,是鲜有人活动的区域,因此成为众多野生动物栖居生存的绝佳之地。这些年,焦生福到过10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野生动物的种类变多了、种群变大了,时常能看到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的大群,还能看到草原狼、狐狸、大鵟、高山兀鹫等。

  一隅的变化,也映射着青海的生态之变与生态之美。从一项项投入到一个个举措,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最严格的保护“尺度”中坚定不移守护“中华水塔”。生态保护工作从一个个具体行动落脚到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成果,也为青海的生态摄影师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创作空间,青海摄影师在国际摄影领域屡屡获奖,是对青海生态向好、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的具象化。

  近几年,青海生态摄影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也在摄影界产生了一种“青海现象”,为其“铺底”的正是独特的生态禀赋和自然资源。同样,多次凭借生态摄影作品获得国际摄影大奖,焦生福有着一个至深感受,或许这也是青海生态摄影师的共同感受:“图片最直观展示三江之源的大美山水、生灵万物,目的就是让世界深入了解青海,看到青海生态的美好变化。”

  焦生福把拍摄的镜头一直对准生存于青藏高原的珍稀野生动物,野牦牛、藏狐、兔狲、普氏原羚等等都是他的拍摄对象。无论是对他还是其他摄影师而言,拍摄野生动物最讲究也必须遵循的就是在不惊扰野生动物活动的前提下,通过手中的长焦镜头,尽量不破坏动物世界的原生状态,抓拍下一个个令人震撼的场景。

  常年的拍摄生涯,也让焦生福成为了一名自然观察者。亚成体藏狐会和人类一样经历断奶阶段,狐爸爸喂食时小藏狐也会发脾气,狐妈妈则是远远躲在山包后面偷看;兔狲捕食时,尽管方圆四五十米内鼠兔很多,但它们还是会跑到一公里之外去找寻猎物,而且兔狲妈妈喂食时小兔狲们也会很有秩序地轮流;沙漠是野牦牛生存不可或缺的生境,它的“产房”就在沙漠……

  “照相是眼中所见,摄影是心中所想,通过照片反映的不只是单个个体,更要描述它的栖居环境。”焦生福记录着一个个关于野生动物的温情故事,生态之变,变的不仅仅是生态指标、生态地貌,最感同身受的就是人们理念的转变。焦生福举了一个身边例子,在河湟谷地的部分农业生产区域,以前对于野生动物保护或冲突赔偿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会出现人们驱赶藏狐等野生动物的场景,现在只要发现野生动物,人们就会主动向相关部门反映,保护生态成为了普遍共识。

  曾在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工作的焦生福,退休后心中仍割舍不下对山水自然的情愫。成为一名生态摄影师,在他看来是拿起镜头依旧从事着生态保护工作。他的创作正像青海的生态,山高水长!他说,以后会从摄影技术上“进阶”,顺应自然法则和秩序,从动物生存的角度观察,以人类的思维思考,通过更加艺术的呈现方式,以全新的视角讲好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宋明慧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