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生态高地
收容救护野生动物2000多只
探访青海野生动物的“救助站”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师晓琼
发布时间:2025-05-13 07:48:16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大地上,有一座温暖的生命港湾,默默守护着无数野生动物的生命。

  这里不仅是野生动物的“急诊室”和“疗养院”,更是它们的“育儿所”,见证着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与延续。

  这里就是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唯一雪豹繁育研究长期科研基地,它承担着全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的重任,多年来致力于野生动物救护、保护、研究等各项工作,积极发挥科普职责,引导公众保护野生动物。

  雪豹“凌小蛰”的重生之路

  今年3月5日,正值惊蛰,一只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的濒死雪豹幼崽被紧急送往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因疑似高空坠跌,它颈椎骨折、后肢感染,被巡护员发现时已危在旦夕。“它的身形干枯、四肢僵硬,头颈后仰呈‘反弓’状,颈椎有一定程度的骨折,左后腿有外伤,体温低于正常水平,情况十分危急。”回忆起初见时的情景,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高级畜牧师齐新章语气中仍带着震颤。

  面对这只脆弱的小生命,救护中心迅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金艺鹏教授团队,共同制定了抢救与治疗方案。保温、吸氧、营养支持、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抗菌消炎和调整肝功能……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一次治疗都饱含着救护人员的希望。

  5月5日,“凌小蛰”被救护两个月,它已经能上蹿下跳了,吃完东西后,会在笼舍里玩玩具。虽然它的颈前部脊髓仍存在轻度压迫与炎症,需进一步治疗,但救护人员持续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陪伴它走向康复。

  雪豹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于维护山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长期致力于雪豹的救护与繁育,此前已成功救护多只雪豹,并帮助部分雪豹重返自然。像2017年救护的雌性雪豹“凌霜”是国内首只使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神经学诊断的雪豹;2021年救护的雄性雪豹“凌蛰”经野外救护、系统医疗后,佩戴卫星定位项圈被成功放归至祁连山国家公园,创造了中国首个雪豹救护后佩戴卫星定位项圈放归的经典成功案例。

  秃鹫“小煤球”的新生希望

  今年2月8日,两只被救护的秃鹫在救护中心猛禽谷东侧人工巢穴产下一枚卵。经过54天的孵化,雏鸟于4月3日18:30破壳,工作人员为它取名“小煤球”。4月4日傍晚,饲养团队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发现,这对秃鹫夫妇出现拨弄、踩踏雏鸟的行为。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何顺福介绍,这对秃鹫夫妇曾在2022年成功孵化一只秃鹫雏鸟,由于缺乏育雏经验,在破壳第二天将雏鸟抛下山谷,使雏鸟死亡。为避免悲剧重演,工作人员果断作出取出雏鸟人工育雏的决定。

  刚取出的“小煤球”体重180克,虽属正常范围,但叫声微弱、乞食行为不明显,体况虚弱。工作人员将其放入动物恒温保育箱(动物ICU)中,开始了长达20天的24小时不间断护理。饲养员袁强每天精心照料“小煤球”,看着它一天天茁壮成长,袁强的脸上满是欣慰:“现在天气也热了,小煤球的各项身体状况也都不错,我们每天会把它拿出来晒半个小时的太阳。”

  如今,破壳三周的“小煤球”体重已达750克,各项发育指标正常,成功脱离危险。若“小煤球”最终成活,将填补国内秃鹫雏鸟人工繁育成功的记录空白,极有可能成为全国首只人工繁育成活的秃鹫,这将推动青海省在猛禽繁育和保护领域实现新突破。

  多年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致力于猛禽人工繁育,陆续解决了巢材不足、亲鸟弃孵、极端天气、孵化干扰等技术难题,目前已掌握包括人工巢穴搭建、亲鸟行为诱导、繁育过程监控、育雏期营养调控等核心技术。救护中心曾在2017年、2019年和2021年三次人工育雏高山兀鹫雏鸟成功,为秃鹫人工育雏积累了宝贵经验。秃鹫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作为食腐猛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青藏高原等脆弱生态区其保护意义深远。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这个守护高原生灵的生命方舟,自成立以来,共收容救护野生动物雪豹、普氏原羚、黑颈鹤、黑鹳、藏棕熊、胡兀鹫等62种2000多只,近三分之一恢复野外生存能力的野生动物成功放归野外。在雪豹、荒漠猫、黑鹳、猞猁放归科研监测方面创造了系统救护与个体科研监测相结合的经典教科书式案例,实现了动物医学与生态保护学的紧密结合,创造多个国际、国内首次。 

  (来源:西宁晚报)

推荐阅读
吴晓军在省委学习教育工作专班调研
吴晓军在省信访局接待来访群众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青海西宁:北川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多点开花
玉树州6家企业亮相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24H热点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开展规范涉企生态环...
黄河公司攻克珍稀鱼种刺鮈人工繁育难关
【源生万象】青海:从“生态之变”到“生态之美”...
青海祁连山地区旗舰物种家底摸清:雪豹251只荒漠猫...
生态管护员镜头下的高原生态密码
青海湟源药水河入选2025年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
首批藏羚羊开启年度迁徙之旅
民和县首次发现斑尾榛鸡踪迹
凌小蜇为何受到全国关注
“高原精灵”藏羚羊开启一年一度迁徙产仔
热点图片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打开高原生态的百科全书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
千年藏药遇上现代科技
千年藏药遇上现代科技
共赴健康邀约 多学科专家联合义诊
共赴健康邀约 多学科...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绿茵作画布 高原起欢歌——第二届“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开幕式侧记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玛尔挡水电站年累计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
玛尔挡水电站年累计...
以青春之名 筑梦想之桥——青海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专场招聘会见闻
以青春之名 筑梦想之...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一场精彩难忘情谊深厚的揭幕战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来自雪豹之都西宁的“礼物”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收容救护野生动物2000多只
探访青海野生动物的“救助站”

西宁晚报
2025-05-13 07:4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收容救护野生动物2000多只
探访青海野生动物的“救助站”

西宁晚报
2025-05-13 07:4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收容救护野生动物2000多只
探访青海野生动物的“救助站”

  • 2025-05-13 07:48:16
  • 来源:西宁晚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大地上,有一座温暖的生命港湾,默默守护着无数野生动物的生命。

  这里不仅是野生动物的“急诊室”和“疗养院”,更是它们的“育儿所”,见证着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与延续。

  这里就是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唯一雪豹繁育研究长期科研基地,它承担着全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的重任,多年来致力于野生动物救护、保护、研究等各项工作,积极发挥科普职责,引导公众保护野生动物。

  雪豹“凌小蛰”的重生之路

  今年3月5日,正值惊蛰,一只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的濒死雪豹幼崽被紧急送往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因疑似高空坠跌,它颈椎骨折、后肢感染,被巡护员发现时已危在旦夕。“它的身形干枯、四肢僵硬,头颈后仰呈‘反弓’状,颈椎有一定程度的骨折,左后腿有外伤,体温低于正常水平,情况十分危急。”回忆起初见时的情景,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高级畜牧师齐新章语气中仍带着震颤。

  面对这只脆弱的小生命,救护中心迅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金艺鹏教授团队,共同制定了抢救与治疗方案。保温、吸氧、营养支持、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抗菌消炎和调整肝功能……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一次治疗都饱含着救护人员的希望。

  5月5日,“凌小蛰”被救护两个月,它已经能上蹿下跳了,吃完东西后,会在笼舍里玩玩具。虽然它的颈前部脊髓仍存在轻度压迫与炎症,需进一步治疗,但救护人员持续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陪伴它走向康复。

  雪豹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于维护山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长期致力于雪豹的救护与繁育,此前已成功救护多只雪豹,并帮助部分雪豹重返自然。像2017年救护的雌性雪豹“凌霜”是国内首只使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神经学诊断的雪豹;2021年救护的雄性雪豹“凌蛰”经野外救护、系统医疗后,佩戴卫星定位项圈被成功放归至祁连山国家公园,创造了中国首个雪豹救护后佩戴卫星定位项圈放归的经典成功案例。

  秃鹫“小煤球”的新生希望

  今年2月8日,两只被救护的秃鹫在救护中心猛禽谷东侧人工巢穴产下一枚卵。经过54天的孵化,雏鸟于4月3日18:30破壳,工作人员为它取名“小煤球”。4月4日傍晚,饲养团队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发现,这对秃鹫夫妇出现拨弄、踩踏雏鸟的行为。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何顺福介绍,这对秃鹫夫妇曾在2022年成功孵化一只秃鹫雏鸟,由于缺乏育雏经验,在破壳第二天将雏鸟抛下山谷,使雏鸟死亡。为避免悲剧重演,工作人员果断作出取出雏鸟人工育雏的决定。

  刚取出的“小煤球”体重180克,虽属正常范围,但叫声微弱、乞食行为不明显,体况虚弱。工作人员将其放入动物恒温保育箱(动物ICU)中,开始了长达20天的24小时不间断护理。饲养员袁强每天精心照料“小煤球”,看着它一天天茁壮成长,袁强的脸上满是欣慰:“现在天气也热了,小煤球的各项身体状况也都不错,我们每天会把它拿出来晒半个小时的太阳。”

  如今,破壳三周的“小煤球”体重已达750克,各项发育指标正常,成功脱离危险。若“小煤球”最终成活,将填补国内秃鹫雏鸟人工繁育成功的记录空白,极有可能成为全国首只人工繁育成活的秃鹫,这将推动青海省在猛禽繁育和保护领域实现新突破。

  多年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致力于猛禽人工繁育,陆续解决了巢材不足、亲鸟弃孵、极端天气、孵化干扰等技术难题,目前已掌握包括人工巢穴搭建、亲鸟行为诱导、繁育过程监控、育雏期营养调控等核心技术。救护中心曾在2017年、2019年和2021年三次人工育雏高山兀鹫雏鸟成功,为秃鹫人工育雏积累了宝贵经验。秃鹫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作为食腐猛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青藏高原等脆弱生态区其保护意义深远。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这个守护高原生灵的生命方舟,自成立以来,共收容救护野生动物雪豹、普氏原羚、黑颈鹤、黑鹳、藏棕熊、胡兀鹫等62种2000多只,近三分之一恢复野外生存能力的野生动物成功放归野外。在雪豹、荒漠猫、黑鹳、猞猁放归科研监测方面创造了系统救护与个体科研监测相结合的经典教科书式案例,实现了动物医学与生态保护学的紧密结合,创造多个国际、国内首次。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 师晓琼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