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人物故事
高原三载 淬炼成“钢”
——记武钢集团第五批援青干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中毅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措毛
发布时间:2025-05-14 07:31:01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会议室里,王中毅的手机震动不停。算力产业项目对接会刚开完,他快步走到办公室接受采访——这是多次协调后的采访机会。这位“80后”援青干部的工作日程,永远被招商对接、项目调度填得满满当当。

  “援青为了什么?在青干点什么?离青留下什么?”三年前,王中毅从武汉钢铁集团跨越2000公里,挂任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三年后,援青任期即将届满,回望这片倾注了他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土地,王中毅的心中满载着沉甸甸的收获。他感慨地说:“如今,我心中的答案已经越来越清晰。”

  从“武钢人”到“高原新兵”

  “像开盲盒一样!”回忆起2022年报名援青的场景,王中毅笑着说:“当时报名时自己也不知道会被派到青海哪里。”彼时在武汉钢铁集团工作的他,通过层层选拔成为第五批援青干部时,对青海的认知还停留在电脑屏幕上的卫星地图和产业报告。踏上飞往西宁的航班,舷窗外祁连山的褶皱在云层中若隐若现,下了飞机,干燥的风裹挟着高原气息扑面而来。兴奋与忐忑在他心中交织——这片平均海拔2261米的土地,即将成为他未来三年的“战场”。

  初到高原的挑战远超预料。内地湿润环境中养成的生物钟,在低气压、缺氧的西宁被彻底打乱。“刚来的一个月每晚都很困但就是睡不着,脑子像被按下快进键,项目方案、企业诉求在脑海里转圈圈。后来才知道,这是缺氧导致的失眠。”他调侃自己“体验了一把‘缺氧式亢奋’”。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白天奔波调研,深夜则整理园区资料。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三大本内容,既有企业的痛点,也有政策的批注。他说:“只有充分了解情况,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王中毅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认真学习园区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走访调研了辖下的四个园区,共计20余家单位,深入了解园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角色转换对他来说则是更大的挑战。从企业管理者到政府招商负责人,意味着他必须跳出单一行业视角。“以前在武钢,关注更多是效益和利润,现在要统筹整个开发区的光伏、锂电、算力等产业发展和就业,得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在采访中,王中毅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自己的工作,唯有谈及家庭,这位在招商会上侃侃而谈的汉子声音轻了几分。去年家人来西宁探亲,孩子躲在妈妈身后的眼神,让他偷偷红了眼眶。

  把高原的“资源图”变成“施工图”

  走进王中毅的办公室,窗台边堆着几盒生发剂,王中毅拨开额角的头发,露出硬币大小的斑秃。“有次理发,师傅说抵抗力降低有斑秃了,我才发现镜子里的头发变少了,再仔细一看,竟然有五块斑秃。”他笑着回忆道,但笑容背后,隐藏着那段日子的艰辛与不易。2024年底,他长时间奔波在外,为了招商引资,横跨多个城市,连轴转了十来天,几乎未曾停歇。他却语气淡然:“只要能招引来企业,一切都是值得的,你看,现在头发慢慢也长起来了。”

  西宁的潜力这么大,如何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需要创新,需要行动。从提出“周调度、旬协调、月通报”机制,让每个项目从签约到落地都有闭环管理;到牵头研究制定了招商引资推进措施方案,健全招商机制,构建科学招商体系;再到建立产业“链长制”招商工作机制,绘制光伏制造、锂动力及储能电池、合金新材料、特色化工等产业链招商图谱。王中毅始终走在招商的最前线。针对青海“小人口、大市场”的特点,带队赴长三角、珠三角精准招商,三年里80余次奔赴北京、上海、广州,对接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等16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

  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2024年,青海签约重大项目31个,涉及投资额542亿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36.5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西宁新型显示产业园、海得智慧储能产业园等项目也顺利落地生根。“每次推介会上,我都能感受到企业对青海的青睐与期待。我仿佛成了青海的‘代言人’,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与责任感。”王中毅笑着说。

  随着西宁市“1+3+X”绿色算力产业体系发展定位的明确,王中毅又投身于新的战场。他牵头绿色算力产业工作专班,先后赴北京、深圳等地,与头部企业对接洽谈,开发区先后落地中国联通绿电智算产业园、中国移动西宁绿色智算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等8个项目。在第二届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和西宁算力产业标注推介会上,组织西宁开发区签约省上项目2个,市上项目3个,涉及投资60亿元左右。三年来,他带着开发区的招商手册跑遍长三角、珠三角,把“青海只有牛羊肉”的刻板印象,改写成“绿电算力之都”的新名片。

  架起两地发展的桥梁

  “青海认定科技企业数量破新高”“春暖花开,西宁进入美好季节”……在王中毅的微信朋友圈,为数不多的内容里,一半都和青海息息相关。三年的时间,一条条动态记录了他从异乡人逐渐融入青海的点滴变化。从最初对青海的陌生到现在“不允许别人说青海不好”,青海已经成为了他心中的第二故乡。他笑称现在回武汉反而“醉氧”,“走路轻飘飘的,心里也空落落的”。他说这话时,眼里满是眷恋。这种眷恋,始于青海人的“实诚”。刚到西宁时打车,司机师傅坚持绕近路,听到他的外地口音,还提醒他“高原干燥要多喝水”;在餐馆点菜,老板总会拦住“够了够了,吃完不够再加”。王中毅说:“这种真诚,渗透在青海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而他也把这份感动化作反哺。2023年,王中毅利用自己在武钢工会的工作经验,成功促成青海农副产品在武汉的展销。原本计划两天的展会,半天就销售一空。此后两年,他通过武钢工会平台累计完成消费帮扶200余万元。“青海的人好,物更好。我得帮它们‘走出去’。”自此,青海的牦牛奶、枸杞、沙棘原浆成为武钢职工餐桌上常驻的“网红零食”。为了让更多人走进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他对接开辟了“武钢职工青海疗休养路线”,今年6月第一批武钢职工将走进青海。“青海的好,值得被更多人看见。”王中毅深情地说。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他总想着留下些“带不走的东西”。于是,他牵头推进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宝武集团60万元资金,举办项目谋划、招商能力提升培训班,让140余名业务骨干参训,将“工业互联网+”的理念带回高原,实实在在促进了青海产业升级。为了让人才走出去,去年王中毅牵头邀请武钢集团到青海,成功招聘了4位青海大学的学生,今年再次组织招聘,吸引了9位优秀学子加入,这在武钢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谈及援青经历,王中毅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说:“援青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颗螺丝钉。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让援青发挥出最大价值。青海给予了我们巨大的支持与关怀,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为青海为西宁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援青不是终点,是一辈子的牵挂。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踏上援青之路。这是情怀,也是责任。”三年援青,他晒黑了皮肤,熬出了斑秃,却让高原的产业图谱焕然一新。从武钢的钢铁硬汉到青海的招商尖兵,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守。

  当长江水映照昆仑月,当钢铁魂融入高原风,这位“80后”干部用行动证明:最好的援青,是把心留在这片土地,让自己成为青海发展的一块“铺路石”。而高原回馈他的,不仅是招商引资的数字,更是从“异乡人”到“自家人”的身份认同——这,或许就是援青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记者手记

  访王中毅时,他总把“收获”挂在嘴边,却鲜少提及援青路上的艰辛。三年高原时光,他把光伏、算力等新兴产业的种子播撒在海拔2261米的土地上,也让自己的人生在“海拔高追求更高”的信念里拔节生长。采访结束后,他匆匆行走的背影,让我看到了无数援青干部的缩影。他们带着东部的经验而来,却在西部的实干中收获了更广阔的视野,当个人价值与高原发展同频共振,每一份付出都在时光里,长成了连接两地的精神纽带,跨越山海,历久弥坚。正如他所说,援青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一场让生命更有厚度的双向奔赴。正是像他这样的“铺路石”一块一块垒起的实干,让“援青”在高原大地绽放出了绚烂之花。

  (来源:西宁晚报)

推荐阅读
吴晓军在省委学习教育工作专班调研
吴晓军在省信访局接待来访群众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先锋力量】“三聘一推”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全省各地庆祝护士节致敬白衣天使
24H热点
高原三载 淬炼成“钢”——记武钢集团第五批援...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
【青海故事·探班三百六十行】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
【故事】“我们的小陈来喽!”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
跨越山海,为高原患儿点亮生命之光
热点图片
换个角度“瞰”西宁
换个角度“瞰”西宁
【乡村振兴在青海】民和:新晋“牡丹”打卡地助农增收
【乡村振兴在青海】...
黄河谷地美如画
黄河谷地美如画
【党旗领航】暖心服务赋能流动党员 党建引领释放先锋力量
【党旗领航】暖心服...
青海省4名摄影师闯进国际顶级摄影大赛半决赛
青海省4名摄影师闯进...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金银滩上踏歌行——推动青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视角(四)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生命家园——青海省2025年“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现场见闻
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生...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勇担高原蓝焰的守护者——记格尔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调度中心班长,助理工程师、技师吴永
【中国梦·劳动美——...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高原三载 淬炼成“钢”
——记武钢集团第五批援青干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中毅

西宁晚报
2025-05-14 07: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高原三载 淬炼成“钢”
——记武钢集团第五批援青干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中毅

西宁晚报
2025-05-14 07: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高原三载 淬炼成“钢”
——记武钢集团第五批援青干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中毅

  • 2025-05-14 07:31:01
  • 来源:西宁晚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会议室里,王中毅的手机震动不停。算力产业项目对接会刚开完,他快步走到办公室接受采访——这是多次协调后的采访机会。这位“80后”援青干部的工作日程,永远被招商对接、项目调度填得满满当当。

  “援青为了什么?在青干点什么?离青留下什么?”三年前,王中毅从武汉钢铁集团跨越2000公里,挂任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三年后,援青任期即将届满,回望这片倾注了他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土地,王中毅的心中满载着沉甸甸的收获。他感慨地说:“如今,我心中的答案已经越来越清晰。”

  从“武钢人”到“高原新兵”

  “像开盲盒一样!”回忆起2022年报名援青的场景,王中毅笑着说:“当时报名时自己也不知道会被派到青海哪里。”彼时在武汉钢铁集团工作的他,通过层层选拔成为第五批援青干部时,对青海的认知还停留在电脑屏幕上的卫星地图和产业报告。踏上飞往西宁的航班,舷窗外祁连山的褶皱在云层中若隐若现,下了飞机,干燥的风裹挟着高原气息扑面而来。兴奋与忐忑在他心中交织——这片平均海拔2261米的土地,即将成为他未来三年的“战场”。

  初到高原的挑战远超预料。内地湿润环境中养成的生物钟,在低气压、缺氧的西宁被彻底打乱。“刚来的一个月每晚都很困但就是睡不着,脑子像被按下快进键,项目方案、企业诉求在脑海里转圈圈。后来才知道,这是缺氧导致的失眠。”他调侃自己“体验了一把‘缺氧式亢奋’”。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白天奔波调研,深夜则整理园区资料。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三大本内容,既有企业的痛点,也有政策的批注。他说:“只有充分了解情况,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王中毅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认真学习园区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走访调研了辖下的四个园区,共计20余家单位,深入了解园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角色转换对他来说则是更大的挑战。从企业管理者到政府招商负责人,意味着他必须跳出单一行业视角。“以前在武钢,关注更多是效益和利润,现在要统筹整个开发区的光伏、锂电、算力等产业发展和就业,得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在采访中,王中毅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自己的工作,唯有谈及家庭,这位在招商会上侃侃而谈的汉子声音轻了几分。去年家人来西宁探亲,孩子躲在妈妈身后的眼神,让他偷偷红了眼眶。

  把高原的“资源图”变成“施工图”

  走进王中毅的办公室,窗台边堆着几盒生发剂,王中毅拨开额角的头发,露出硬币大小的斑秃。“有次理发,师傅说抵抗力降低有斑秃了,我才发现镜子里的头发变少了,再仔细一看,竟然有五块斑秃。”他笑着回忆道,但笑容背后,隐藏着那段日子的艰辛与不易。2024年底,他长时间奔波在外,为了招商引资,横跨多个城市,连轴转了十来天,几乎未曾停歇。他却语气淡然:“只要能招引来企业,一切都是值得的,你看,现在头发慢慢也长起来了。”

  西宁的潜力这么大,如何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需要创新,需要行动。从提出“周调度、旬协调、月通报”机制,让每个项目从签约到落地都有闭环管理;到牵头研究制定了招商引资推进措施方案,健全招商机制,构建科学招商体系;再到建立产业“链长制”招商工作机制,绘制光伏制造、锂动力及储能电池、合金新材料、特色化工等产业链招商图谱。王中毅始终走在招商的最前线。针对青海“小人口、大市场”的特点,带队赴长三角、珠三角精准招商,三年里80余次奔赴北京、上海、广州,对接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等16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

  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2024年,青海签约重大项目31个,涉及投资额542亿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36.5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西宁新型显示产业园、海得智慧储能产业园等项目也顺利落地生根。“每次推介会上,我都能感受到企业对青海的青睐与期待。我仿佛成了青海的‘代言人’,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与责任感。”王中毅笑着说。

  随着西宁市“1+3+X”绿色算力产业体系发展定位的明确,王中毅又投身于新的战场。他牵头绿色算力产业工作专班,先后赴北京、深圳等地,与头部企业对接洽谈,开发区先后落地中国联通绿电智算产业园、中国移动西宁绿色智算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等8个项目。在第二届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和西宁算力产业标注推介会上,组织西宁开发区签约省上项目2个,市上项目3个,涉及投资60亿元左右。三年来,他带着开发区的招商手册跑遍长三角、珠三角,把“青海只有牛羊肉”的刻板印象,改写成“绿电算力之都”的新名片。

  架起两地发展的桥梁

  “青海认定科技企业数量破新高”“春暖花开,西宁进入美好季节”……在王中毅的微信朋友圈,为数不多的内容里,一半都和青海息息相关。三年的时间,一条条动态记录了他从异乡人逐渐融入青海的点滴变化。从最初对青海的陌生到现在“不允许别人说青海不好”,青海已经成为了他心中的第二故乡。他笑称现在回武汉反而“醉氧”,“走路轻飘飘的,心里也空落落的”。他说这话时,眼里满是眷恋。这种眷恋,始于青海人的“实诚”。刚到西宁时打车,司机师傅坚持绕近路,听到他的外地口音,还提醒他“高原干燥要多喝水”;在餐馆点菜,老板总会拦住“够了够了,吃完不够再加”。王中毅说:“这种真诚,渗透在青海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而他也把这份感动化作反哺。2023年,王中毅利用自己在武钢工会的工作经验,成功促成青海农副产品在武汉的展销。原本计划两天的展会,半天就销售一空。此后两年,他通过武钢工会平台累计完成消费帮扶200余万元。“青海的人好,物更好。我得帮它们‘走出去’。”自此,青海的牦牛奶、枸杞、沙棘原浆成为武钢职工餐桌上常驻的“网红零食”。为了让更多人走进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他对接开辟了“武钢职工青海疗休养路线”,今年6月第一批武钢职工将走进青海。“青海的好,值得被更多人看见。”王中毅深情地说。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他总想着留下些“带不走的东西”。于是,他牵头推进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宝武集团60万元资金,举办项目谋划、招商能力提升培训班,让140余名业务骨干参训,将“工业互联网+”的理念带回高原,实实在在促进了青海产业升级。为了让人才走出去,去年王中毅牵头邀请武钢集团到青海,成功招聘了4位青海大学的学生,今年再次组织招聘,吸引了9位优秀学子加入,这在武钢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谈及援青经历,王中毅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说:“援青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颗螺丝钉。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让援青发挥出最大价值。青海给予了我们巨大的支持与关怀,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为青海为西宁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援青不是终点,是一辈子的牵挂。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踏上援青之路。这是情怀,也是责任。”三年援青,他晒黑了皮肤,熬出了斑秃,却让高原的产业图谱焕然一新。从武钢的钢铁硬汉到青海的招商尖兵,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守。

  当长江水映照昆仑月,当钢铁魂融入高原风,这位“80后”干部用行动证明:最好的援青,是把心留在这片土地,让自己成为青海发展的一块“铺路石”。而高原回馈他的,不仅是招商引资的数字,更是从“异乡人”到“自家人”的身份认同——这,或许就是援青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记者手记

  访王中毅时,他总把“收获”挂在嘴边,却鲜少提及援青路上的艰辛。三年高原时光,他把光伏、算力等新兴产业的种子播撒在海拔2261米的土地上,也让自己的人生在“海拔高追求更高”的信念里拔节生长。采访结束后,他匆匆行走的背影,让我看到了无数援青干部的缩影。他们带着东部的经验而来,却在西部的实干中收获了更广阔的视野,当个人价值与高原发展同频共振,每一份付出都在时光里,长成了连接两地的精神纽带,跨越山海,历久弥坚。正如他所说,援青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一场让生命更有厚度的双向奔赴。正是像他这样的“铺路石”一块一块垒起的实干,让“援青”在高原大地绽放出了绚烂之花。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 措毛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