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一顿饭改变了啥?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咸文静 殷之皓
发布时间:2025-05-15 07:49:56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5月7日,再平常不过的一天。

  一看时间到了11时30分,穿上红色呢子大衣,戴上蓝色碎花小帽,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乌兰哈达村的何文兰乐呵呵地出门了。目的地不远,七八十米外的村合作社大院。说得更准确些,是建在院子里的幸福食堂。

  几分钟后,老人们的身影出现在食堂门口。一看向国宝、何俊莲两口子也在,何文兰笑着走进屋里。几个人围坐在餐桌旁,你一言我一语聊得正起劲,厨师陈英把刚出锅的饭菜端了出来。

  米饭,牛肉酸菜炒粉条、素炒菜瓜、豆芽炒粉条。

  “今天咱们换换口味,吃顿米饭。”把饭菜放在桌上,陈英笑着说。

  “嗯,好吃!”何文兰拿起筷子,夹起一片菜瓜放进嘴里。嘴角扬起的弧度里藏着两年前想象不到的变化。

QQ图片20250515061624在海晏县区域型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用餐。殷之皓 摄

  这顿饭怎么来的?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因地制宜打造老年人“幸福食堂”,海北州这个做法从2023年全面铺开。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海北州共有常住人口265322人,60岁及以上人口27806人,占10.4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214人,占7.2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72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24个百分点。

  “在这个群体中,空巢老人多,困难老人也不少。”海北州民政局局长霍均在前期走访中发现,相比大城市老人“愁床位”,这些老人常常“愁三餐”。尤其是一些上了岁数的农村老年人,子女大多外出务工,没人给他们做饭,加上采购蔬菜肉食等多有不便,有时一杯水、一个馍就是一顿饭。

  “一日三餐看似是小事情,可对于不少空巢、孤寡、高龄老年人来说却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是压在心头的急难愁盼事。”霍均说。

  如何破局?

  看西宁等地办起了“爱老幸福食堂”,海北州多方取经。回来后,根据国家《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制定印发了《海北州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按照“低成本、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思路,本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在助餐点布局中,充分考虑本地老年人的居住分布特点,遵循‘十五分钟’服务圈建设理念,认真细致摸排辖区内老年人助餐需求,在老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布局助餐点,逐步构建起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城乡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州民政局养老儿童福利科科长丁平介绍说。

QQ图片20250515061631在哈勒景乡乌兰哈达村的乡镇级的养老服务中心,正和陈英聊天的何文兰(左)笑得合不拢嘴。咸文静 摄

  这顿饭怎么做的?

  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就是空招;千条万条,无法落地就是“白条”。

  从2023年到2024年,短短两年间,海北州老年人助餐点达133个,实现条件成熟的乡村区域性全覆盖。

  规模上去了,能否长久运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为保证老年助餐服务落地,海北州自上而下不断强化改革举措落地的制度保障。

  ——州委州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村(社区)“十有”工程中强力推动,制定《海北州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从政策层面为老年人助餐服务提供坚实保障。

  ——各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地实际迅速安排部署,在州、县民政部门牵头下,各乡(镇)、村(社区)委员会紧密配合,建立项目实施地点台账,为助餐点建设有序推进筑牢根基。

  两年来,这顿饭一直在“加料”。

  全州77个助餐点在省州大力支持下,落实资金464万元进行一次性建设补助;积极争取省级福彩资金44万元,对2023年建成的30个助餐点提质升级;对已建成的老年人助餐点,县级财政按照社区、乡镇、村不同层级分别给予8万元、6万元、4万元的运营补助。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食堂想持续运行,经费得有保障。”为解决这个难题,海北州采取多元筹措机制,霍均将其称为“六个一”。

  “简单来说,就是省级星级评定补助一点、县级政府补助一点、村集体资助一点、联点单位帮扶一点、社会力量捐赠一点、个人出一点,保障助餐点的持续运营。就像各乡(镇)、村(社区)主动作为,通过自筹资金、无偿提供场地等方式助力助餐点建设。”

  幸福食堂能长久飘香,还有啥原因?

  “关键是咱不孤立。一遇到新问题,不是我们一个单位在发力,大伙儿都在想办法。”

  在霍均看来,这顿饭能一直做下去,说到底是齐心协力的结果。

  “就像争取中国孔子基金、中国农业银行的支持,落实70万元慈善帮扶资金在各县选定12个助餐点进行改造升级,不仅完善了温棚遮阳帘、适老化改造等基础设施,还购置了按摩椅、民间乐器等设备。”

QQ图片20250515061638在海晏县区域型养老服务中心,厨师正在备菜。殷之皓 摄

  这顿饭怎么吃的?

  “以前一个人在家做饭,做多了浪费不说,吃饭也没滋味。来这儿吃午饭,虽是家常菜,但干净又美味。”

  午餐时间,走进海晏县区域型养老服务中心,饭菜的香味就往鼻子里钻。67岁的加毛很享受和街坊四邻一起热闹的午饭时间。一旁的三保姐老人也赞同她的观点:“可不是嘛,关键是价格实惠,服务周到!”

  花几块钱就能在家门口吃到一顿可口的午饭,确实经济实惠。但“小食堂”究竟能吃出多少“幸福味”,发言权还在老人手中。

  截至2024年,海晏县户籍人口3.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有5200人,占总人口的15.04%。目前,全县建成有助老餐服务的养老设施31个,其中社区6个,农牧区25个。

  惠民小区是海晏县城最大的居民小区,海晏县区域型养老服务中心就开在小区旁边。自2024年运营以来,中心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老人到这儿来,除了吃顿午饭、参与娱乐活动,还能享受到免费的理疗、足浴、按摩等服务。

  “我们早上9点开始备餐,老人们10点半左右就陆续过来。有些老人练字、刺绣、聊天,有些会选择到医疗健康室和康复理疗室做做治疗。”中心第三方负责人郭彦忠介绍道。

  不同于地处闹市的惠民小区,位于城乡接合部的三角城镇三联村是一个搬迁村。全村常住人口160户、700余人。从2016年建起老年活动室开始,老人群体逐渐成为村上关注的重点。

  “2023年,老年活动室搭起了阳光暖棚,去年5月份又增加了休息室、康养室。”据三联村团支部书记赵生辉介绍,今年起,村里的幸福食堂由村里自主运营,厨师杨金花、保洁赵登仓都是村里人。年满55岁的村民,只要愿意都可以来食堂吃饭,每顿饭只需要2元。

  79岁的王秀莲是幸福食堂的常客之一。四个女儿相继成家后,家里只剩她一人,时间久了,一日三餐渐渐成了难题。幸福食堂供应午餐后,王秀莲的生活惬意了不少。

  “每天11点左右就坐着电动轮椅过来,按按摩,聊聊天。有时吃完饭大家还要聚在一起说说话,下午两三点再回家休息。”

QQ图片20250515061646在海晏县区域型养老服务中心,前来用餐的老人正在接受按摩服务。咸文静 摄

  这顿饭怎么样?

  作为一个半农半牧村,哈勒景乡乌兰哈达村常住人口360人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有53人。

  2023年11月初,乌兰哈达村选择在全乡人员居住较为密集的乡镇卫生院附近开设乡镇级的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范围扩大至全乡三个村。运营经费除了县财政补贴的6万元之外,其余开支均由乌兰哈达村村集体经济承担。就像去年,村里补贴1.6万元。这也就意味着,来这里吃午饭的老人,不用花一分钱。平日里,为了节约开支,除了做饭之外,其他工作都是村“两委”班子成员义务帮忙。

  陈英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干起活来手脚麻利不说,为人更是热情开朗。到中心食堂工作后,虽然只是为用餐的十几位老人做一顿午饭,但她从不马虎。老人想吃啥,常常是随口一说,第二天她就安排到位。

  “就像最近几天,凉面、酿皮、韭菜盒子、狗浇尿……虽然比不上饭馆的精致,但家常口味很受大家欢迎。”乌兰哈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才仁多保一边收拾碗筷、一边介绍说。

  服务用心,老人们自然吃得舒心。在才仁多保看来,这顿饭带来的改变,不止如此。

  何文兰今年84岁。4年前老伴去世后,她一直跟儿子生活在一起。平日里,在县城经营一家食品店的儿子总是早出晚归,何文兰一个人在家一待就是一天。时间久了,老人渐渐变得孤僻起来,就连巷道里都很少看到她的身影。

  食堂开门后,跟何文兰住得不远的陈英每天都喊她来吃午饭。起初,何文兰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从不与人搭话,有人跟她聊天,她也只是木讷地点点头,不愿开口。

  “就是一个人待得太久,‘锈’住了。”

  看老人的状况并未好转,陈英主动拉着何文兰跟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起先,老人并不插话。慢慢地,愿意说上几句。后来,不用别人招呼,一到食堂她就主动跟大家坐在一起。

  “现在,不仅能跟我们一起说说笑笑,兴致高了,还会给我们唱两嗓子!”看着这位曾困在孤独里的老人,一旁的何俊莲笑着说。

  “对于我们来说,这项工作只是简单的一顿饭,但对于像何文兰这样的老人来说,没有这个小食堂,也许她不愿意走出家门,更别提主动跟人沟通,虽然无法具体衡量这顿饭带给她的影响有多大,但这一两年来,她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变化,正是我们办好幸福食堂的动力。”海晏县民政局居民家庭经济核对中心主任乔渊杰说。

  随着幸福食堂遍地开花,这顿饭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在一些村子,基层组织趁着老人吃饭时宣传政策、了解社情、调解矛盾,一张小餐桌成为乡村治理的新阵地。

  这顿饭怎么做下去?

  两年前,助老餐能做多久是个问号。

  两年后,海北人开始了新的思考。

  在刚察县城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食堂负责人多杰才让考虑要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把孤寡、低保、残疾老人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增加床位、完善设施,招募一批专业护理员;

  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想要将基层党建与民生项目紧密融合,让幸福食堂实现从“一餐热饭”暖身向综合性服务暖心的跨越;

  祁连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毅庆琢磨着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老年人助餐服务领域,探索新模式,不断放大社会发展服务效应;

  ……

  “总而言之,都是想继续做好助餐服务的‘下半篇文章’。不仅要让更多的老年人吃得更好、更满意、更安全,还要让他们在家门口享受到娱乐、康养、休闲等服务,更好地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霍均说。

  手记:一顿饭的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养老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这些听起来有些距离感的词儿,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就拿居家养老来说,作为最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养老方式,在舒适度、生活习惯、隐私保护方面有优势,而且符合老人不愿离家的心理,“养老不离家”的老年人占比在90%以上;机构养老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住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则是引入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像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等,都属于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

  如今,正如我们所经历的那样,随着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让以往“家庭养老”的模式受到很大考验,“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数量不断攀升。就像一日三餐这样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也逐渐成为养老问题中的关键词。

  一顿饭看似小事情,对于不少空巢、孤寡、高龄等老年人来说却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在他们眼中,幸福感也许很简单,就是能在家门口吃上了一口热乎饭。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当地结合老年人居住分布特点,遵循“十五分钟”服务圈建设理念,近两年先后新建、改扩建助餐点133个。在满足老人用餐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延伸拓展助餐点功能,融入休闲娱乐、康复理疗等内容,按摩、针灸、足浴……选择丰富且多样。

  潜移默化中,一顿饭带给老人的变化越来越多,在吃得舒心、安心、放心的同时,很多老人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社区、村庄的活动室,因为支起了几张饭桌,不少原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老人有了交流伙伴,吃饭之余打打牌、聊聊天,甚至是聚在一起做做针线活、遛遛弯,虽然看起来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但老人的精神面貌却因此焕然一新。

  希望这样的幸福食堂,能长久飘香。(作者:咸文静)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吴晓军在省委学习教育工作专班调研
吴晓军在省信访局接待来访群众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基层减负,让干部有更多精力深入群众
西宁市加快推进无人快递车试点工作
24H热点
枸杞、藜麦、青稞、沙棘……从草原到舌尖 “土...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高冷”青海何以“高光”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破”...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金银滩...
筑牢防灾减灾防线 守护人民幸福家园——青海省防灾...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绿茵作画布 高原起欢歌——...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激活内...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不负高...
青年之力在汇聚 青年作为正当时 ——青海青年突击...
以青春之名,汇聚奋进力量 ——我省各地开展五四青...
热点图片
青甘两省三县区文博推介活动在民和“首秀”
青甘两省三县区文博...
【文化中国行】青海省博物馆主题流动展走进虎台小学
【文化中国行】青海...
青海省老干部大学趣味运动会开幕
青海省老干部大学趣...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高冷”青海何以“高光”系列融媒报道之三 青海“双冷”产业发展热力十足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甘德广场警务站的温情守望
甘德广场警务站的温...
高原三载 淬炼成“钢”——记武钢集团第五批援青干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中毅
高原三载 淬炼成“钢...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春漫山乡绽新居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换个角度“瞰”西宁
换个角度“瞰”西宁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一顿饭改变了啥?

青海日报
2025-05-15 07:4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一顿饭改变了啥?

青海日报
2025-05-15 07:4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一顿饭改变了啥?

  • 2025-05-15 07:49:56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5月7日,再平常不过的一天。

  一看时间到了11时30分,穿上红色呢子大衣,戴上蓝色碎花小帽,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乌兰哈达村的何文兰乐呵呵地出门了。目的地不远,七八十米外的村合作社大院。说得更准确些,是建在院子里的幸福食堂。

  几分钟后,老人们的身影出现在食堂门口。一看向国宝、何俊莲两口子也在,何文兰笑着走进屋里。几个人围坐在餐桌旁,你一言我一语聊得正起劲,厨师陈英把刚出锅的饭菜端了出来。

  米饭,牛肉酸菜炒粉条、素炒菜瓜、豆芽炒粉条。

  “今天咱们换换口味,吃顿米饭。”把饭菜放在桌上,陈英笑着说。

  “嗯,好吃!”何文兰拿起筷子,夹起一片菜瓜放进嘴里。嘴角扬起的弧度里藏着两年前想象不到的变化。

QQ图片20250515061624在海晏县区域型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用餐。殷之皓 摄

  这顿饭怎么来的?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因地制宜打造老年人“幸福食堂”,海北州这个做法从2023年全面铺开。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海北州共有常住人口265322人,60岁及以上人口27806人,占10.4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214人,占7.2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72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24个百分点。

  “在这个群体中,空巢老人多,困难老人也不少。”海北州民政局局长霍均在前期走访中发现,相比大城市老人“愁床位”,这些老人常常“愁三餐”。尤其是一些上了岁数的农村老年人,子女大多外出务工,没人给他们做饭,加上采购蔬菜肉食等多有不便,有时一杯水、一个馍就是一顿饭。

  “一日三餐看似是小事情,可对于不少空巢、孤寡、高龄老年人来说却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是压在心头的急难愁盼事。”霍均说。

  如何破局?

  看西宁等地办起了“爱老幸福食堂”,海北州多方取经。回来后,根据国家《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制定印发了《海北州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按照“低成本、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思路,本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在助餐点布局中,充分考虑本地老年人的居住分布特点,遵循‘十五分钟’服务圈建设理念,认真细致摸排辖区内老年人助餐需求,在老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布局助餐点,逐步构建起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城乡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州民政局养老儿童福利科科长丁平介绍说。

QQ图片20250515061631在哈勒景乡乌兰哈达村的乡镇级的养老服务中心,正和陈英聊天的何文兰(左)笑得合不拢嘴。咸文静 摄

  这顿饭怎么做的?

  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就是空招;千条万条,无法落地就是“白条”。

  从2023年到2024年,短短两年间,海北州老年人助餐点达133个,实现条件成熟的乡村区域性全覆盖。

  规模上去了,能否长久运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为保证老年助餐服务落地,海北州自上而下不断强化改革举措落地的制度保障。

  ——州委州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村(社区)“十有”工程中强力推动,制定《海北州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从政策层面为老年人助餐服务提供坚实保障。

  ——各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地实际迅速安排部署,在州、县民政部门牵头下,各乡(镇)、村(社区)委员会紧密配合,建立项目实施地点台账,为助餐点建设有序推进筑牢根基。

  两年来,这顿饭一直在“加料”。

  全州77个助餐点在省州大力支持下,落实资金464万元进行一次性建设补助;积极争取省级福彩资金44万元,对2023年建成的30个助餐点提质升级;对已建成的老年人助餐点,县级财政按照社区、乡镇、村不同层级分别给予8万元、6万元、4万元的运营补助。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食堂想持续运行,经费得有保障。”为解决这个难题,海北州采取多元筹措机制,霍均将其称为“六个一”。

  “简单来说,就是省级星级评定补助一点、县级政府补助一点、村集体资助一点、联点单位帮扶一点、社会力量捐赠一点、个人出一点,保障助餐点的持续运营。就像各乡(镇)、村(社区)主动作为,通过自筹资金、无偿提供场地等方式助力助餐点建设。”

  幸福食堂能长久飘香,还有啥原因?

  “关键是咱不孤立。一遇到新问题,不是我们一个单位在发力,大伙儿都在想办法。”

  在霍均看来,这顿饭能一直做下去,说到底是齐心协力的结果。

  “就像争取中国孔子基金、中国农业银行的支持,落实70万元慈善帮扶资金在各县选定12个助餐点进行改造升级,不仅完善了温棚遮阳帘、适老化改造等基础设施,还购置了按摩椅、民间乐器等设备。”

QQ图片20250515061638在海晏县区域型养老服务中心,厨师正在备菜。殷之皓 摄

  这顿饭怎么吃的?

  “以前一个人在家做饭,做多了浪费不说,吃饭也没滋味。来这儿吃午饭,虽是家常菜,但干净又美味。”

  午餐时间,走进海晏县区域型养老服务中心,饭菜的香味就往鼻子里钻。67岁的加毛很享受和街坊四邻一起热闹的午饭时间。一旁的三保姐老人也赞同她的观点:“可不是嘛,关键是价格实惠,服务周到!”

  花几块钱就能在家门口吃到一顿可口的午饭,确实经济实惠。但“小食堂”究竟能吃出多少“幸福味”,发言权还在老人手中。

  截至2024年,海晏县户籍人口3.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有5200人,占总人口的15.04%。目前,全县建成有助老餐服务的养老设施31个,其中社区6个,农牧区25个。

  惠民小区是海晏县城最大的居民小区,海晏县区域型养老服务中心就开在小区旁边。自2024年运营以来,中心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老人到这儿来,除了吃顿午饭、参与娱乐活动,还能享受到免费的理疗、足浴、按摩等服务。

  “我们早上9点开始备餐,老人们10点半左右就陆续过来。有些老人练字、刺绣、聊天,有些会选择到医疗健康室和康复理疗室做做治疗。”中心第三方负责人郭彦忠介绍道。

  不同于地处闹市的惠民小区,位于城乡接合部的三角城镇三联村是一个搬迁村。全村常住人口160户、700余人。从2016年建起老年活动室开始,老人群体逐渐成为村上关注的重点。

  “2023年,老年活动室搭起了阳光暖棚,去年5月份又增加了休息室、康养室。”据三联村团支部书记赵生辉介绍,今年起,村里的幸福食堂由村里自主运营,厨师杨金花、保洁赵登仓都是村里人。年满55岁的村民,只要愿意都可以来食堂吃饭,每顿饭只需要2元。

  79岁的王秀莲是幸福食堂的常客之一。四个女儿相继成家后,家里只剩她一人,时间久了,一日三餐渐渐成了难题。幸福食堂供应午餐后,王秀莲的生活惬意了不少。

  “每天11点左右就坐着电动轮椅过来,按按摩,聊聊天。有时吃完饭大家还要聚在一起说说话,下午两三点再回家休息。”

QQ图片20250515061646在海晏县区域型养老服务中心,前来用餐的老人正在接受按摩服务。咸文静 摄

  这顿饭怎么样?

  作为一个半农半牧村,哈勒景乡乌兰哈达村常住人口360人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有53人。

  2023年11月初,乌兰哈达村选择在全乡人员居住较为密集的乡镇卫生院附近开设乡镇级的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范围扩大至全乡三个村。运营经费除了县财政补贴的6万元之外,其余开支均由乌兰哈达村村集体经济承担。就像去年,村里补贴1.6万元。这也就意味着,来这里吃午饭的老人,不用花一分钱。平日里,为了节约开支,除了做饭之外,其他工作都是村“两委”班子成员义务帮忙。

  陈英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干起活来手脚麻利不说,为人更是热情开朗。到中心食堂工作后,虽然只是为用餐的十几位老人做一顿午饭,但她从不马虎。老人想吃啥,常常是随口一说,第二天她就安排到位。

  “就像最近几天,凉面、酿皮、韭菜盒子、狗浇尿……虽然比不上饭馆的精致,但家常口味很受大家欢迎。”乌兰哈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才仁多保一边收拾碗筷、一边介绍说。

  服务用心,老人们自然吃得舒心。在才仁多保看来,这顿饭带来的改变,不止如此。

  何文兰今年84岁。4年前老伴去世后,她一直跟儿子生活在一起。平日里,在县城经营一家食品店的儿子总是早出晚归,何文兰一个人在家一待就是一天。时间久了,老人渐渐变得孤僻起来,就连巷道里都很少看到她的身影。

  食堂开门后,跟何文兰住得不远的陈英每天都喊她来吃午饭。起初,何文兰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从不与人搭话,有人跟她聊天,她也只是木讷地点点头,不愿开口。

  “就是一个人待得太久,‘锈’住了。”

  看老人的状况并未好转,陈英主动拉着何文兰跟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起先,老人并不插话。慢慢地,愿意说上几句。后来,不用别人招呼,一到食堂她就主动跟大家坐在一起。

  “现在,不仅能跟我们一起说说笑笑,兴致高了,还会给我们唱两嗓子!”看着这位曾困在孤独里的老人,一旁的何俊莲笑着说。

  “对于我们来说,这项工作只是简单的一顿饭,但对于像何文兰这样的老人来说,没有这个小食堂,也许她不愿意走出家门,更别提主动跟人沟通,虽然无法具体衡量这顿饭带给她的影响有多大,但这一两年来,她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变化,正是我们办好幸福食堂的动力。”海晏县民政局居民家庭经济核对中心主任乔渊杰说。

  随着幸福食堂遍地开花,这顿饭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在一些村子,基层组织趁着老人吃饭时宣传政策、了解社情、调解矛盾,一张小餐桌成为乡村治理的新阵地。

  这顿饭怎么做下去?

  两年前,助老餐能做多久是个问号。

  两年后,海北人开始了新的思考。

  在刚察县城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食堂负责人多杰才让考虑要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把孤寡、低保、残疾老人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增加床位、完善设施,招募一批专业护理员;

  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想要将基层党建与民生项目紧密融合,让幸福食堂实现从“一餐热饭”暖身向综合性服务暖心的跨越;

  祁连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毅庆琢磨着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老年人助餐服务领域,探索新模式,不断放大社会发展服务效应;

  ……

  “总而言之,都是想继续做好助餐服务的‘下半篇文章’。不仅要让更多的老年人吃得更好、更满意、更安全,还要让他们在家门口享受到娱乐、康养、休闲等服务,更好地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霍均说。

  手记:一顿饭的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养老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这些听起来有些距离感的词儿,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就拿居家养老来说,作为最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养老方式,在舒适度、生活习惯、隐私保护方面有优势,而且符合老人不愿离家的心理,“养老不离家”的老年人占比在90%以上;机构养老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住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则是引入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像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等,都属于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

  如今,正如我们所经历的那样,随着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让以往“家庭养老”的模式受到很大考验,“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数量不断攀升。就像一日三餐这样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也逐渐成为养老问题中的关键词。

  一顿饭看似小事情,对于不少空巢、孤寡、高龄等老年人来说却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在他们眼中,幸福感也许很简单,就是能在家门口吃上了一口热乎饭。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当地结合老年人居住分布特点,遵循“十五分钟”服务圈建设理念,近两年先后新建、改扩建助餐点133个。在满足老人用餐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延伸拓展助餐点功能,融入休闲娱乐、康复理疗等内容,按摩、针灸、足浴……选择丰富且多样。

  潜移默化中,一顿饭带给老人的变化越来越多,在吃得舒心、安心、放心的同时,很多老人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社区、村庄的活动室,因为支起了几张饭桌,不少原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老人有了交流伙伴,吃饭之余打打牌、聊聊天,甚至是聚在一起做做针线活、遛遛弯,虽然看起来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但老人的精神面貌却因此焕然一新。

  希望这样的幸福食堂,能长久飘香。(作者:咸文静)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咸文静 殷之皓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