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科技工作者】河湟菜田的“织梦人”
——记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孔小平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陶然
发布时间:2025-05-16 07:19:06
编辑:何继红

  编者按:在青藏高原的脊梁上,有这样一群追光者——他们以实验室为舟,以数据为桨,在高原农业、生态保护、清洁能源、医疗技术等领域劈波斩浪,用科技之力书写新时代的“青海答卷”。今日起,青海日报开设《最美高原奋斗者之最美科技工作者》专栏,将镜头对准这群扎根高原的科研先锋,展现他们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执着,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以及用智慧点亮高原未来的情怀。敬请关注!

孔小平查看实验室育苗生长情况。陶然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18载扎根高原,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孔小平以“潜心钻研三分地,勤耕高原万亩田”为信念,把足迹刻进田间地头,将汗水洒向温室大棚。她深耕蔬菜产业科技融合,从品种选育到技术集成,以创新链串联产业链,用科技“金钥匙”打开农户增收门,为西宁高原蔬菜产业培育出充满希望的科技沃土。

  “越是技术薄弱的地区,越能发挥科研创新的力量。”2007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学专业毕业的孔小平放弃众多优厚的工作待遇,选择了西宁市蔬菜研究所(2019年改名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

  初到西宁,孔小平调研发现,西宁蔬菜种植面临品种单一、产量低、缺乏本地优势特色品种、农民增收困难等突出问题。

  面对困境,孔小平从西宁主栽的蔬菜胡萝卜品种选育着手,开启她的科技兴农之路。有人质疑:“到外面引一个品种多容易,耗费半辈子的精力去育种,你图啥?”孔小平笑答:“就图让老乡们有自己的品种,掌握主动权,有发展后劲!”

  育种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马拉松。孔小平耗时半年跑遍各地农科院、种植户和市场,收集了上百份蔬菜种质资源。随后,长年在实验室和田间,对这些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并创制出优异新种质。

  科研的战场从来没有坦途。七月酷暑,在试验田做杂交授粉时,孔小平常晒到脸上脱皮、眼前发晕;小孢子培养多次失败、种质资源因贮藏问题损失,曾让她痛心不已……这些挫折从未使她消沉,反而坚定了攻克难题的决心。

  通过持续摸索、与权威专家探讨,她成功挖掘抑制胡萝卜抽苔的相关基因,并结合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使抗抽苔种质的创制周期缩短了60%。

  2018年,历经10年选育的“宁红”“焰红”系列水果型胡萝卜新品种通过审定,新品种集高产、高品质和高抗于一身,孔小平团队同时配套研发了相关种子繁育和机械化生产技术。

  “选育一个品种,服务一个产业。”是孔小平始终坚守的科研理念。2019年,在一次生产技术培训会上,因品种退化、抽苔严重而几乎放弃种植的农户郭祥,被孔小平“青海胡萝卜必须走自主选育之路”的决心激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郭祥邀请孔小平团队在合作社示范种植新品种。

  没想到这一试,竟试出每公顷4.5万公斤的产量,足足比之前高出1.5万公斤。郭祥现在还记得,看见提早半月种植的胡萝卜无一根抽苔的那种欣喜,因为提早上市,郭祥的胡萝卜也在鲜货市场上卖出精品价。

  如今,郭祥的湟源金和华种植专业合作社,33.33公顷胡萝卜田像铺在高原上的红宝石地毯。气吸式播种机5人单日播种1.33公顷,人工成本大大降低;配套引流表层雨水渗湿胡萝卜根际技术,让出苗率至少提高30%;抗抽苔品种使播种期提前15—20天,错峰上市带来每公顷1.8万—2.25万元的增收。经测算,合作社年新增纯收益达28.2万元。

  通过示范带动,越来越多的“宁红”“焰红”在高原扎根,一垄垄丰收的胡萝卜,在科研与土地的深度融合中,结出最甜美的果实。

  在孔小平的科研生涯里,始终跳动着一颗服务“三农”的火热初心。她敏锐地意识到机械化作业的重要性,针对标准化种植技术缺失痛点和劳动力缺乏“卡脖子”问题,她引进、调试甘蓝移栽机、大葱育苗机和结球类蔬菜收获机等高效作业机械,这些“硬核”科技的落地,使蔬菜生产逐渐实现标准化,也让诸多合作社蔬菜生产经营实现华丽转身。

  2023年,当得知湟中区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菜薹种植中陷入发展困境时,她主动邀请省外菜薹专家,提供品种选用和全方位技术支持,并手把手地培训农技人员。2024年,合作社90公顷示范基地迎来大丰收,2070万元的销售收入账单上,凝结着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赤诚之心,更成为当地农户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菜农遇到技术难题,孔小平总是随叫随到。在西宁市,“有技术难题找孔小平”已经成为了很多蔬菜种植基地管理人员和种植大户的默契。

  作为青海省“昆仑英才”培养领军人才及青海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孔小平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总是挤出时间带学生、做培训,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科技兴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她常对学生说,“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

  在她的悉心培养下,一批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逐渐成长起来,成为西宁蔬菜产业的新生力量。如今,孔小平的科研团队年均引进100多个蔬菜新品种,筛选出6-10个适宜本地种植的优新品种,不仅丰富了本地蔬菜品种库,更让高原冷凉蔬菜走进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市场,实现“身价”的飞跃。

  从简易的地膜覆盖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从品种依赖到自主创新,西宁蔬菜产业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孔小平和几代蔬菜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如今,孔小平又踏上了新的征程: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课题攻关。在她的科研笔记本上,专用品种选育、气象保障技术和采后品质综合控制技术等关键环节被红笔圈出,那是她对高原菜田的承诺,也是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写照。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全省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召开 吴晓军讲话
吴晓军在省委学习教育工作专班调研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西宁市联合开展民营经济政策宣传月活动
西宁市发放65万元“两癌”救助金
24H热点
青海五部门联合出台《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出...
北京大学“东方奖学金”项目学员访青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召开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田明有接受纪律...
青海:以精准气象保障护航祁连山生态保护
中国水电四局首个海外工业类EPC项目竣工移交
青海省公安厅发布5起经济犯罪典型案例
全省公安机关多措并举开展打击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活动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东蜂骑手”开...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诗...
热点图片
技炫青春 能创未来
技炫青春 能创未来
【乡村振兴在青海】娟姗犏牛驮起乡村振兴致富梦
【乡村振兴在青海】...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高原煤海砺初心 戈壁深处显担当——记义马煤业集团青海义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大煤沟煤矿班长茹永杰
【中国梦·劳动美——...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鸟导”带客“追鸟” “生态饭”越吃越香——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①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
青甘两省三县区文博推介活动在民和“首秀”
青甘两省三县区文博...
【文化中国行】青海省博物馆主题流动展走进虎台小学
【文化中国行】青海...
青海省老干部大学趣味运动会开幕
青海省老干部大学趣...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高冷”青海何以“高光”系列融媒报道之三 青海“双冷”产业发展热力十足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科技工作者】河湟菜田的“织梦人”
——记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孔小平

青海日报
2025-05-16 07:1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科技工作者】河湟菜田的“织梦人”
——记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孔小平

青海日报
2025-05-16 07:1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科技工作者】河湟菜田的“织梦人”
——记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孔小平

  • 2025-05-16 07:19:06
  • 来源:青海日报

  编者按:在青藏高原的脊梁上,有这样一群追光者——他们以实验室为舟,以数据为桨,在高原农业、生态保护、清洁能源、医疗技术等领域劈波斩浪,用科技之力书写新时代的“青海答卷”。今日起,青海日报开设《最美高原奋斗者之最美科技工作者》专栏,将镜头对准这群扎根高原的科研先锋,展现他们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执着,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以及用智慧点亮高原未来的情怀。敬请关注!

孔小平查看实验室育苗生长情况。陶然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18载扎根高原,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孔小平以“潜心钻研三分地,勤耕高原万亩田”为信念,把足迹刻进田间地头,将汗水洒向温室大棚。她深耕蔬菜产业科技融合,从品种选育到技术集成,以创新链串联产业链,用科技“金钥匙”打开农户增收门,为西宁高原蔬菜产业培育出充满希望的科技沃土。

  “越是技术薄弱的地区,越能发挥科研创新的力量。”2007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学专业毕业的孔小平放弃众多优厚的工作待遇,选择了西宁市蔬菜研究所(2019年改名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

  初到西宁,孔小平调研发现,西宁蔬菜种植面临品种单一、产量低、缺乏本地优势特色品种、农民增收困难等突出问题。

  面对困境,孔小平从西宁主栽的蔬菜胡萝卜品种选育着手,开启她的科技兴农之路。有人质疑:“到外面引一个品种多容易,耗费半辈子的精力去育种,你图啥?”孔小平笑答:“就图让老乡们有自己的品种,掌握主动权,有发展后劲!”

  育种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马拉松。孔小平耗时半年跑遍各地农科院、种植户和市场,收集了上百份蔬菜种质资源。随后,长年在实验室和田间,对这些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并创制出优异新种质。

  科研的战场从来没有坦途。七月酷暑,在试验田做杂交授粉时,孔小平常晒到脸上脱皮、眼前发晕;小孢子培养多次失败、种质资源因贮藏问题损失,曾让她痛心不已……这些挫折从未使她消沉,反而坚定了攻克难题的决心。

  通过持续摸索、与权威专家探讨,她成功挖掘抑制胡萝卜抽苔的相关基因,并结合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使抗抽苔种质的创制周期缩短了60%。

  2018年,历经10年选育的“宁红”“焰红”系列水果型胡萝卜新品种通过审定,新品种集高产、高品质和高抗于一身,孔小平团队同时配套研发了相关种子繁育和机械化生产技术。

  “选育一个品种,服务一个产业。”是孔小平始终坚守的科研理念。2019年,在一次生产技术培训会上,因品种退化、抽苔严重而几乎放弃种植的农户郭祥,被孔小平“青海胡萝卜必须走自主选育之路”的决心激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郭祥邀请孔小平团队在合作社示范种植新品种。

  没想到这一试,竟试出每公顷4.5万公斤的产量,足足比之前高出1.5万公斤。郭祥现在还记得,看见提早半月种植的胡萝卜无一根抽苔的那种欣喜,因为提早上市,郭祥的胡萝卜也在鲜货市场上卖出精品价。

  如今,郭祥的湟源金和华种植专业合作社,33.33公顷胡萝卜田像铺在高原上的红宝石地毯。气吸式播种机5人单日播种1.33公顷,人工成本大大降低;配套引流表层雨水渗湿胡萝卜根际技术,让出苗率至少提高30%;抗抽苔品种使播种期提前15—20天,错峰上市带来每公顷1.8万—2.25万元的增收。经测算,合作社年新增纯收益达28.2万元。

  通过示范带动,越来越多的“宁红”“焰红”在高原扎根,一垄垄丰收的胡萝卜,在科研与土地的深度融合中,结出最甜美的果实。

  在孔小平的科研生涯里,始终跳动着一颗服务“三农”的火热初心。她敏锐地意识到机械化作业的重要性,针对标准化种植技术缺失痛点和劳动力缺乏“卡脖子”问题,她引进、调试甘蓝移栽机、大葱育苗机和结球类蔬菜收获机等高效作业机械,这些“硬核”科技的落地,使蔬菜生产逐渐实现标准化,也让诸多合作社蔬菜生产经营实现华丽转身。

  2023年,当得知湟中区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菜薹种植中陷入发展困境时,她主动邀请省外菜薹专家,提供品种选用和全方位技术支持,并手把手地培训农技人员。2024年,合作社90公顷示范基地迎来大丰收,2070万元的销售收入账单上,凝结着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赤诚之心,更成为当地农户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菜农遇到技术难题,孔小平总是随叫随到。在西宁市,“有技术难题找孔小平”已经成为了很多蔬菜种植基地管理人员和种植大户的默契。

  作为青海省“昆仑英才”培养领军人才及青海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孔小平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总是挤出时间带学生、做培训,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科技兴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她常对学生说,“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

  在她的悉心培养下,一批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逐渐成长起来,成为西宁蔬菜产业的新生力量。如今,孔小平的科研团队年均引进100多个蔬菜新品种,筛选出6-10个适宜本地种植的优新品种,不仅丰富了本地蔬菜品种库,更让高原冷凉蔬菜走进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市场,实现“身价”的飞跃。

  从简易的地膜覆盖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从品种依赖到自主创新,西宁蔬菜产业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孔小平和几代蔬菜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如今,孔小平又踏上了新的征程: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课题攻关。在她的科研笔记本上,专用品种选育、气象保障技术和采后品质综合控制技术等关键环节被红笔圈出,那是她对高原菜田的承诺,也是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写照。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陶然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