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海的重大任务。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正确处理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坚持守正创新,以改革的思路谋划推动工作、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困难问题,以创建青海湖示范区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破题之举,在加强顶层设计、丰富产品供给、促进文旅融合、提升旅游品质、激发消费潜力、构建品牌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狠下功夫,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全面提升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上取得显著成绩,推动青海文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4年,《青海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群众乐享“诗与远方”的同时,高原大地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首选文化旅游体验地。今年1月至4月,全省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同比增长22.7%,旅游总花费114亿元,同比增长21%。
生态优先,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青海被誉为地球第三极,72万平方公里土地堪称地质博物馆,从昆仑山脉万年冰川到察尔汗盐湖的天空之镜,海拔4500米的垂直落差造就了全球90%的高寒生态系统类型。柴达木盆地俄博梁雅丹群的每道沟壑都镌刻着1.45亿年前白垩纪的湖相沉积;阿尼玛卿冰川的冰裂隙中,封存着第四纪冰期的气候密码;在可可西里钻取的冰芯,解译出百万年大气成分变化图谱……这些“大地密码”正在转化为青海的生态旅游“密钥”。
立足新发展阶段,文化和旅游资源都极为丰厚的青海如何提高文旅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外界充满新期待。而青海也力求文旅产业继续强劲升级,走向更远的诗与远方。
青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点打造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清清黄河等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品牌,创建茶卡盐湖、湟中卡阳花海等一批A级旅游景区,构建旅游市州、旅游县区、特色旅游乡镇、重点生态旅游乡村四级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顶层设计发力、行动紧锣密鼓、前景豁然开朗……紧盯目标,青海迈出文旅高质量发展矫健步伐,同时也取得一定成效。“五一”假期,全省接待游客344.37万人次,同比增长10.2%,旅游总花费14.6亿元,同比增长9%。
绿水青山是青海的家底,更是青海持之以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底气所在。青海始终把保护好青海的绿水青山放在首位,全力推进美丽青海建设,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夯实基础。
在全力推动青海湖国家公园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过程中,优先科学制定保护措施和发展政策,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和特许经营路径,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构建国家公园和示范区相得益彰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保障协调统一。
多管齐下,提升核心吸引力
青海之美,美在生态。这里千山堆绣,百川织锦。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高质量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擘画的宏伟蓝图。
青海省政府、文化和旅游部成立部省共建领导小组,联合印发《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2022年8月,召开部省共建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对各项重点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2023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二十一次会议,专题研究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创建中的难点堵点,进一步捋顺发展体制机制问题。
立足省情实际,召开第一届青海省旅游发展大会,将实施国际化标准景区建设工程作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路径和抓手,启动国际化标准景区建设工程课题研究,印发《关于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指南》《生态旅游解说服务质量规范》两项地方标准,组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编制专家委员会,制定《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1+N+X”规划体系》,启动《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南试验区建设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
持续推进青海湖示范区创建,投入13.13亿元,实施景区提档升级、“一环”沿线建设、生态停车场扩容等项目,停车位达9877个,旅游厕所56座。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安排省级文旅产业专项引导资金9000万元,实施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VR沉浸式体验等10个重点项目,建成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并对照5A级景区标准,指导完善311项服务规范。
青海还优化推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