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崔永焘 报道)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对残疾人来说,劳动带来的,远远不止常人看上去的那点报酬。
为破解心智障碍者就业难题,西宁市城东残疾人联合会依托“智爱共富工坊”,创新构建“分层赋能+社会联动+家庭共融”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为大龄心智障碍者提供可持续就业支持,助力残疾人及其家庭实现从“依赖帮扶”到“自立自强”的跨越式发展。
针对心智障碍者能力差异,“智爱共富工坊”残疾人青年就业,实施分阶段、分任务的精准培训计划。能力突出者接受缝纫机操作培训,可独立完成公文包缝制;中等能力者承担裁剪、熨烫等工序;能力较弱者在“就业小组长”带领下参与基础工作,形成“以优带弱、共同成长”的互助机制。在此基础上,工坊联动有关企业,为61名残疾人提供帆布包、四件套等产品制作岗位,按月发放工资并缴纳社会保险。同时,在城东区残联支持下,为13名大龄心智障碍者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并发放就业补贴,精准纾解残疾家庭的经济压力。
工坊突破传统帮扶模式,创新引入“家庭参与”机制,打破心智障碍者家庭就业“玻璃墙”,将1名心智障碍者家长聘为就业辅导员,并每月足额发放薪资,既解决其家庭经济困难,又缓解长期照料压力,推动家长重返社会岗位。这一举措实现了残疾人就业与家庭增收的“双向奔赴”,形成“政府扶持+家庭互助+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激发残疾人就业内生动力。目前,工坊制作的产品通过政府、爱心企业定向采购实现市场化运营,创收反哺于技能培训及公益活动,构建可持续发展闭环。
“智爱共富工坊”不仅为残疾人青年就业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还搭建社会融合桥梁,通过与企业合作、产品义卖等途径,向社会展示心智障碍群体的专注力与创造力,打破偏见与隔阂,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就业培训500余人次,为28名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帮助2名智力残疾人实现支持性就业,依据工作成果发放差异化补贴。这一实践印证了通过科学支持与社会合力,残疾人完全能够通过劳动赢得尊严,绽放人生光彩。以“智爱共富工坊”为模板,城东区残联计划联合城东区星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引入更多爱心单位,拓展就业岗位,探索“订单式培训+定向就业”模式,助力残疾人深度融入社会。
在开展心智障碍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中,社工们发现,每天适量劳动既可以为残疾人带来一定的收入,也有效改善了心智障碍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比如有一名心智障碍者在参与辅助性就业前,会时不时发出较大的声音,如若是在公共场所,很有可能引来不友好甚至责怪的目光。进入爱心车间后,经过社工的专业引导,这名残疾人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自己的工作上,他的工作习惯也得到了改善,每天不超过4个小时的工作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乐趣,因此他得到了鼓励和表扬。
城东区星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志芳说,走进爱心车间的每一名心智障碍者,其背后都有一个长长的故事,走进车间并留下的人,慢慢爱上了车间,把这里当作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渐渐把这里当成了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