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格桑花开处 无障亦有爱——写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之际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丁玉梅
发布时间:2025-05-18 08:28:27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5月16日下午,来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的视障人士大海(化名),结束按摩工作后,如往常般熟练地触碰到办公桌上的电脑,在语音辅助软件的引导下完成系统升级与优化。

  得益于残联扶持,大海早年系统学习了中医推拿技术,并在残联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开设盲人按摩院。如今,闲暇之余他又掌握了电脑系统维护等技能。

  “从按摩床到键盘,正是越来越好的助残环境,让残疾人拥有了从‘单一就业’到‘多维发展’的选择权。”他抚摸着贴满盲文标签的服务器机箱说道。这段转型之路,既见证了个人从政策受益者成长为技术助人者的蜕变,更折射出青海残疾人事业从基础保障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时代轨迹。

省残联为残疾人职工进行普法宣传,提供法律咨询。省残联供图

  政策托底:织密残疾人保障网

  清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康复训练室内。脑瘫患者小卓玛(化名)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做熏蒸治疗,这些藏医外治疗法,可以抑制患儿异常的原始反射,重建运动模式,逐步恢复提升患儿运动功能。

  经过两年多的康复治疗,小卓玛迎来了生命的蜕变:从最初困坐轮椅,到如今无需辅助便能稳健上下楼梯,甚至在母亲的陪伴协助下,能完成择菜、擦拭桌椅等简单家务。

  小卓玛的逐步康复,得益于青海各级残联以提供有效政策保障为切入点,鼓励引导各级中藏蒙医疗机构申报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定点机构,融合推动康复合作,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

  在探索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创新路径的实践中,因地制宜探索构建“藏医疗法+现代康复”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新模式,在现代康复医学的基础上,采用藏医外治疗法,分疗程、渐进式实施联合康复治疗,残疾儿童康复效果明显。

  以此为基础,截至2024年底,我省进一步推进康复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的实施,为3386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适配辅助器具20695件,42440人次享受康复服务,服务率达99.93%,青海残疾人康复服务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残疾人康复服务率稳居全国前列的亮眼成绩下,2024年青海将残疾人安全冷暖更是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提升民生福祉——

  社会救助上,动态监测5223名残疾人三类监测户,36910名残疾人纳入低保,5493名纳入特困供养,消除1694名残疾人返贫致贫风险,并加强突发事件中残疾人保护与灾后重建支持。

  社会福利方面,建立补贴动态复核与月度报告制度,10.6万人享受两项补贴,发放资金1.43亿元,还提供托养服务、燃油补贴。

  社会保险领域,为重度及困难残疾人代缴养老保险,82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保险政策向困难残疾人倾斜,鼓励开发专属保险产品。

义卖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为残疾人增加收入。记者 丁玉梅 摄

  就业赋能:叩开自立自强之门

  在青海源希达商贸有限公司的残疾人中性笔组装线上,智力三级残疾的瑛子(化名)正专注地忙碌着。她左手攥着一把笔芯,右手熟练地握住几根笔壳,指尖翻飞间,笔芯精准插入笔壳,拧笔尖、盖笔帽,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平均8秒就能完成一支签字笔的组装——这是她重复上百次练习后打磨出的“肌肉记忆”。

  如今,瑛子和伙伴们的“技能包”不断扩容:从最初单一的笔芯组装,拓展到笔盒装配、不同款式文具的分类打包。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工操作,在他们手中化作了连贯流畅的“生产线节奏”,每一件成品都凝结着努力与成长的温度。

  为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青海源希达商贸有限公司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开展了以“签动未来,共筑梦想”为主题的活动,在全省建立首个残疾人中性笔组装项目。

  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加大“美丽工坊”“洗车中心”“盲人按摩店”等残疾人就业基地扶持力度,建立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41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42家,各就业基地安排残疾人就业1238人。支持创业补贴资金382万元,帮助268名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

  2024年,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帮扶实现年度新增就业2193人次。此外,2024年全省事业单位招聘中首次设置2个职位定向招聘残疾人,这是青海首次设置岗位定向招录残疾人。

  在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的同时,青海同步搭建文化展示平台,让残疾群体在经济融入与文化自信中双向赋能。抢抓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的有利时机,省内2000余件“青绣”及“美丽工坊”的非遗作品首次走出国门,亮相巴黎,向全世界展现了青海残疾人民族团结、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新风采。

  社会共助:携手同行传递温度

  “现在办残疾证太方便了,不用来回跑好几趟!”5月16日,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在“青海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平台帮家人办理残疾人证的刘女士连连称赞道。

  以西宁市城西区作为试点,在青海省政务服务网上线试运行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功能模块。截至目前,全省已全面实现残疾人服务“一件事”高效办理。

  这一便捷服务正是我省推进残疾人政务服务数字化的缩影。平台上线后,残障人士通过“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办事效率大幅提升,真正让政策红利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

  助残日来临之际,我省各地在政务服务“数字化便民”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从西宁街头的政策宣讲到果洛草原的残疾预防和康复救助政策知识讲座,从残障儿童艺术课堂到就业技能培训工坊,一场场丰富多彩的助残活动正陆续展开,让关爱与温暖浸润每个角落。

  这样的温暖场景,源自无数双手的托举:

  开展“社区志愿助残”“青年志愿助残”“金融助残”等志愿助残服务和公益活动;

  广泛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会商交流,建立常态化的互动交流机制,推动东西部残疾人帮扶协作项目落地见效;

  首次开展中途失聪、成年智力、精神(孤独症方向)等残疾人及其亲友自助互助康复服务……

  在这份温暖持续传递基础上,去年省残联积极争取中国残联、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兄弟省区对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支持,通过“通向明天——交通银行助残共富行动计划”青海省地震受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公益项目资金60万元,用于灾区1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募捐资金150余万元,其中50万元纳入政府灾后恢复重建统筹,100余万元购买发放救助物资,以此帮助受灾残疾人家庭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在青海,扶残助残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组织到普通群众,各方力量汇聚成爱的洪流。站在新的起点上,青海将继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推动助残事业再上新台阶,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全省开门教育和社会监督工作座谈会召开
全省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召开 吴晓军讲话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西宁市“百师千徒 薪火相传”活动启动
西宁举办"凤栖夏都聚宁圆梦"人才交流招聘活动
24H热点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一顿饭改变了啥?
枸杞、藜麦、青稞、沙棘……从草原到舌尖 “土原料...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高冷”青海何以“高光”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破”...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金银滩...
筑牢防灾减灾防线 守护人民幸福家园——青海省防灾...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绿茵作画布 高原起欢歌——...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激活内...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不负高...
青年之力在汇聚 青年作为正当时 ——青海青年突击...
热点图片
【身边的感动】以爱为针,绣出生命华章——记助人为乐“青海好人”夏文仙
【身边的感动】以爱...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老虎沟里寻“大猫”——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②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
祁连“9号公路”的出圈和破局
祁连“9号公路”的出...
西宁市“百师千徒 薪火相传”活动启动
西宁市“百师千徒 薪...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软硬”兼施,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青海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系列报道之二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灶火上点燃创业梦想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共和公司塔拉储能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青海湟源县探索高原古城振兴新路径
青海湟源县探索高原...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格桑花开处 无障亦有爱——写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之际

青海日报
2025-05-18 08:2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格桑花开处 无障亦有爱——写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之际

青海日报
2025-05-18 08:2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格桑花开处 无障亦有爱——写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之际

  • 2025-05-18 08:28:27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5月16日下午,来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的视障人士大海(化名),结束按摩工作后,如往常般熟练地触碰到办公桌上的电脑,在语音辅助软件的引导下完成系统升级与优化。

  得益于残联扶持,大海早年系统学习了中医推拿技术,并在残联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开设盲人按摩院。如今,闲暇之余他又掌握了电脑系统维护等技能。

  “从按摩床到键盘,正是越来越好的助残环境,让残疾人拥有了从‘单一就业’到‘多维发展’的选择权。”他抚摸着贴满盲文标签的服务器机箱说道。这段转型之路,既见证了个人从政策受益者成长为技术助人者的蜕变,更折射出青海残疾人事业从基础保障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时代轨迹。

省残联为残疾人职工进行普法宣传,提供法律咨询。省残联供图

  政策托底:织密残疾人保障网

  清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康复训练室内。脑瘫患者小卓玛(化名)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做熏蒸治疗,这些藏医外治疗法,可以抑制患儿异常的原始反射,重建运动模式,逐步恢复提升患儿运动功能。

  经过两年多的康复治疗,小卓玛迎来了生命的蜕变:从最初困坐轮椅,到如今无需辅助便能稳健上下楼梯,甚至在母亲的陪伴协助下,能完成择菜、擦拭桌椅等简单家务。

  小卓玛的逐步康复,得益于青海各级残联以提供有效政策保障为切入点,鼓励引导各级中藏蒙医疗机构申报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定点机构,融合推动康复合作,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

  在探索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创新路径的实践中,因地制宜探索构建“藏医疗法+现代康复”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新模式,在现代康复医学的基础上,采用藏医外治疗法,分疗程、渐进式实施联合康复治疗,残疾儿童康复效果明显。

  以此为基础,截至2024年底,我省进一步推进康复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的实施,为3386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适配辅助器具20695件,42440人次享受康复服务,服务率达99.93%,青海残疾人康复服务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残疾人康复服务率稳居全国前列的亮眼成绩下,2024年青海将残疾人安全冷暖更是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提升民生福祉——

  社会救助上,动态监测5223名残疾人三类监测户,36910名残疾人纳入低保,5493名纳入特困供养,消除1694名残疾人返贫致贫风险,并加强突发事件中残疾人保护与灾后重建支持。

  社会福利方面,建立补贴动态复核与月度报告制度,10.6万人享受两项补贴,发放资金1.43亿元,还提供托养服务、燃油补贴。

  社会保险领域,为重度及困难残疾人代缴养老保险,82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保险政策向困难残疾人倾斜,鼓励开发专属保险产品。

义卖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为残疾人增加收入。记者 丁玉梅 摄

  就业赋能:叩开自立自强之门

  在青海源希达商贸有限公司的残疾人中性笔组装线上,智力三级残疾的瑛子(化名)正专注地忙碌着。她左手攥着一把笔芯,右手熟练地握住几根笔壳,指尖翻飞间,笔芯精准插入笔壳,拧笔尖、盖笔帽,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平均8秒就能完成一支签字笔的组装——这是她重复上百次练习后打磨出的“肌肉记忆”。

  如今,瑛子和伙伴们的“技能包”不断扩容:从最初单一的笔芯组装,拓展到笔盒装配、不同款式文具的分类打包。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工操作,在他们手中化作了连贯流畅的“生产线节奏”,每一件成品都凝结着努力与成长的温度。

  为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青海源希达商贸有限公司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开展了以“签动未来,共筑梦想”为主题的活动,在全省建立首个残疾人中性笔组装项目。

  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加大“美丽工坊”“洗车中心”“盲人按摩店”等残疾人就业基地扶持力度,建立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41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42家,各就业基地安排残疾人就业1238人。支持创业补贴资金382万元,帮助268名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

  2024年,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帮扶实现年度新增就业2193人次。此外,2024年全省事业单位招聘中首次设置2个职位定向招聘残疾人,这是青海首次设置岗位定向招录残疾人。

  在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的同时,青海同步搭建文化展示平台,让残疾群体在经济融入与文化自信中双向赋能。抢抓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的有利时机,省内2000余件“青绣”及“美丽工坊”的非遗作品首次走出国门,亮相巴黎,向全世界展现了青海残疾人民族团结、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新风采。

  社会共助:携手同行传递温度

  “现在办残疾证太方便了,不用来回跑好几趟!”5月16日,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在“青海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平台帮家人办理残疾人证的刘女士连连称赞道。

  以西宁市城西区作为试点,在青海省政务服务网上线试运行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功能模块。截至目前,全省已全面实现残疾人服务“一件事”高效办理。

  这一便捷服务正是我省推进残疾人政务服务数字化的缩影。平台上线后,残障人士通过“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办事效率大幅提升,真正让政策红利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

  助残日来临之际,我省各地在政务服务“数字化便民”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从西宁街头的政策宣讲到果洛草原的残疾预防和康复救助政策知识讲座,从残障儿童艺术课堂到就业技能培训工坊,一场场丰富多彩的助残活动正陆续展开,让关爱与温暖浸润每个角落。

  这样的温暖场景,源自无数双手的托举:

  开展“社区志愿助残”“青年志愿助残”“金融助残”等志愿助残服务和公益活动;

  广泛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会商交流,建立常态化的互动交流机制,推动东西部残疾人帮扶协作项目落地见效;

  首次开展中途失聪、成年智力、精神(孤独症方向)等残疾人及其亲友自助互助康复服务……

  在这份温暖持续传递基础上,去年省残联积极争取中国残联、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兄弟省区对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支持,通过“通向明天——交通银行助残共富行动计划”青海省地震受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公益项目资金60万元,用于灾区1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募捐资金150余万元,其中50万元纳入政府灾后恢复重建统筹,100余万元购买发放救助物资,以此帮助受灾残疾人家庭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在青海,扶残助残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组织到普通群众,各方力量汇聚成爱的洪流。站在新的起点上,青海将继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推动助残事业再上新台阶,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丁玉梅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