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
生态好底色涵养大美青海好“气色”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宋明慧
发布时间:2025-05-19 08:10:00
编辑:曹茂山
1

门源卓尔山风景区。陆广涛 摄

2

三江源澜沧江流域。陆广涛 摄

3

青海湖金沙湾。陆广涛 摄

4

玉树通天河畔风景。陆广涛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地处世界屋脊,坐拥三江之源,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出青海独有的自然奇观与地质风貌,使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至关重要的生态屏障,享有“中华水塔”的美誉。

  青海与生态的相互成就,让冰川雪峰、森林草甸、湖泊湿地与野生动物在此和谐共生,这些冠绝华夏的生态瑰宝共同托举“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的盛名。

  人们心中那份向往纯净的悸动终难按捺,纷纷踏上奔赴青海的旅程,于绿水青山间领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

  三江美景展画卷,生态屏障引客来

  青海是中国版图上的一方生态要地,冰雪融水成股向远,众多河流在大地上纵横交错,因孕育发源了长江、黄河、澜沧江而变得更加壮阔。

  三江源是青海的生态名片,也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扬起了声名。而今,三江源成为中国首批、全国最大的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栖息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人们因向往三江源而来到青海,青海也正在重点打造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清清黄河等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品牌。

  今年“五一”,在西宁市城北区,文旅街区豹街绚丽绽放,“这么霸气的网红打卡地,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息息相关,既展示了青海的生态保护成就,也感受到了文旅发展的活力!”西宁市民李燕由衷感叹。

  另一边的西宁野生动物园里,豹馆成为了最热闹的打卡地,省内外游客与雪豹合影。刘一玲专程从四川过来一睹雪豹的真容,感慨:“青海的自然生态真的是天地大美,不虚此行。”

  在青海,生态不仅于生态,更贯穿发展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省的广泛共识。西宁作为省会城市,打造“雪豹之都”是生态与旅游的完美融合,其背后是救护雪豹或野生动物救护破零的技术研究和攻克。如今在青海监测记录到的雪豹达1200余只,在全省8个市州均有分布。

  再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黑独山凭借那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景,在网上一次次出圈。绝美的自然美景成为人们必选的旅游目的地,大柴旦翡翠湖、坎布拉、龙羊峡、拉脊山、祁连山草原等,引来了人流也带来了发展的流量,让大美青海的名片更加靓丽。生态旅游以一点撬动全域,带动起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永恒的坚守和行动。

  碧水金沙织锦带,绿色红利惠民生

  位居“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之首的青海湖,在一次次战略“红利”叠加释放中,实现迭代升级,如今正以创建国家公园为统筹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

  地处青海湖畔,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依托丰富的绿色资源,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平衡中“破题”,从顶层布局发力,围绕资源特色,做好生态保护的“加法”和改革发展的“乘法”,因地制宜建立联农带农机制,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发展成果并从中受益。地处青海湖东岸,被“夹带”在碧水金沙间,金沙湾观景点依托特有的环湖沙漠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就业带动型、业态参与型、产品销售型、资产分红型,深化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青海海晏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对于广大环湖群众而言,好环境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收入结构明显变化,大家的观念和发展思路也在悄然而变。山水资源正转化为经济效益,产业的发展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也从一定程度上活跃着周边餐饮、住宿等业态。

  牧之源文巴民宿是海南藏族自治州黑马河镇文巴村的集体产业,距离青海湖只有4公里。文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多主才让告诉记者,作为村集体产业,2019年6月由第三方运营,租期6年将实现收益200万元,目前村里个体经营民宿的也有15户左右,收入有了明显变化。

  积极构建国家公园和示范区相得益彰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保障协调统一,在实施景区提档升级、“一环”沿线建设、生态停车场扩容等项目基础上,实施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VR沉浸式体验等10个重点项目,建成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

  花海冰雪添活力,产业融合绘新篇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漫山的花海迎来一波又一波游客,“花海经济”也带动着村民们在家门口致富,成为第三产业的从业者,任臣友就是其中一员,把自家的农家乐经营得有声有色。

  在麻吉村,很多农家乐主人和任臣友一样,充分享受了资金补贴和政策红利,使得他们越干越有劲。任臣友说:“任何事不尝试就不知道结果,现在看来是走对了发展路子,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从油嘴湾“花海”看向全省,这些年,追花游成为青海生态旅游的一种主打方式。每年春天,从贵德梨花到化隆杏花再到民和桃花,文旅经济一路生“花”,以生态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挖掘“土特产”的生态内涵和文旅价值,养殖业不断升级,种植业更加多元,生态+文旅+农牧契合出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从烂漫春花到炫彩夏花再到冷峻“雪花”,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岗什卡雪峰成为青海生态旅游中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冰雪”旅游让冷产业有了“热度”。仅今年“五一”长假首日,祁连山·岗什卡景区接待人次占门源县旅游人次的46%,同时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纵观一切,正是生态为文旅产业发展造就了机遇。

  今天的青海,实施“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品牌提升行动,打造高原湖泊、盐湖风光、草原花海等生态旅游打卡地,开发高原康养、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正以生态好底色涵养大美青海好“气色”。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全省开门教育和社会监督工作座谈会召开
全省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召开 吴晓军讲话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西宁老口福街焕新啦
西宁“腹舱带货”业务实现运量新突破
24H热点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高冷”青海何以“高光...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生态好底色涵养大美青...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一花一天地的生态美卷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一脚远射惊艳全场 满场“佳...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瓶牛...
【锦绣山河 美好旅程】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今天,我是一名管护员 ...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好生态产出好风景 好风...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藏式奶茶真好喝
小灰山椒鸟现身湟源青海鸟类家族再添新成员
热点图片
西宁市城中区:200余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西宁市城中区:200余...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戈壁绿茵燃激情 赛事经济助发展——第二届“青超联赛”海西赛区首场比赛见闻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赛场逐梦展风采 特产飘香火出圈——第二届“青超联赛”海南赛区首场比赛见闻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第二届“青超联赛”首轮比赛海南龙羊队1比1战平果洛格萨尔队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沙久公路10月有望全线通车
沙久公路10月有望全...
西宁老口福街焕新啦
西宁老口福街焕新啦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天眼”+铁脚板 守护生态“双保险”——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③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
格桑花开处 无障亦有爱——写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之际
格桑花开处 无障亦有...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
生态好底色涵养大美青海好“气色”

青海日报
2025-05-19 08:1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
生态好底色涵养大美青海好“气色”

青海日报
2025-05-19 08:1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
生态好底色涵养大美青海好“气色”

  • 2025-05-19 08:10:00
  • 来源:青海日报
1

门源卓尔山风景区。陆广涛 摄

2

三江源澜沧江流域。陆广涛 摄

3

青海湖金沙湾。陆广涛 摄

4

玉树通天河畔风景。陆广涛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地处世界屋脊,坐拥三江之源,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出青海独有的自然奇观与地质风貌,使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至关重要的生态屏障,享有“中华水塔”的美誉。

  青海与生态的相互成就,让冰川雪峰、森林草甸、湖泊湿地与野生动物在此和谐共生,这些冠绝华夏的生态瑰宝共同托举“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的盛名。

  人们心中那份向往纯净的悸动终难按捺,纷纷踏上奔赴青海的旅程,于绿水青山间领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

  三江美景展画卷,生态屏障引客来

  青海是中国版图上的一方生态要地,冰雪融水成股向远,众多河流在大地上纵横交错,因孕育发源了长江、黄河、澜沧江而变得更加壮阔。

  三江源是青海的生态名片,也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扬起了声名。而今,三江源成为中国首批、全国最大的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栖息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人们因向往三江源而来到青海,青海也正在重点打造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清清黄河等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品牌。

  今年“五一”,在西宁市城北区,文旅街区豹街绚丽绽放,“这么霸气的网红打卡地,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息息相关,既展示了青海的生态保护成就,也感受到了文旅发展的活力!”西宁市民李燕由衷感叹。

  另一边的西宁野生动物园里,豹馆成为了最热闹的打卡地,省内外游客与雪豹合影。刘一玲专程从四川过来一睹雪豹的真容,感慨:“青海的自然生态真的是天地大美,不虚此行。”

  在青海,生态不仅于生态,更贯穿发展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省的广泛共识。西宁作为省会城市,打造“雪豹之都”是生态与旅游的完美融合,其背后是救护雪豹或野生动物救护破零的技术研究和攻克。如今在青海监测记录到的雪豹达1200余只,在全省8个市州均有分布。

  再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黑独山凭借那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景,在网上一次次出圈。绝美的自然美景成为人们必选的旅游目的地,大柴旦翡翠湖、坎布拉、龙羊峡、拉脊山、祁连山草原等,引来了人流也带来了发展的流量,让大美青海的名片更加靓丽。生态旅游以一点撬动全域,带动起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永恒的坚守和行动。

  碧水金沙织锦带,绿色红利惠民生

  位居“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之首的青海湖,在一次次战略“红利”叠加释放中,实现迭代升级,如今正以创建国家公园为统筹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

  地处青海湖畔,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依托丰富的绿色资源,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平衡中“破题”,从顶层布局发力,围绕资源特色,做好生态保护的“加法”和改革发展的“乘法”,因地制宜建立联农带农机制,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发展成果并从中受益。地处青海湖东岸,被“夹带”在碧水金沙间,金沙湾观景点依托特有的环湖沙漠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就业带动型、业态参与型、产品销售型、资产分红型,深化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青海海晏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对于广大环湖群众而言,好环境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收入结构明显变化,大家的观念和发展思路也在悄然而变。山水资源正转化为经济效益,产业的发展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也从一定程度上活跃着周边餐饮、住宿等业态。

  牧之源文巴民宿是海南藏族自治州黑马河镇文巴村的集体产业,距离青海湖只有4公里。文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多主才让告诉记者,作为村集体产业,2019年6月由第三方运营,租期6年将实现收益200万元,目前村里个体经营民宿的也有15户左右,收入有了明显变化。

  积极构建国家公园和示范区相得益彰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保障协调统一,在实施景区提档升级、“一环”沿线建设、生态停车场扩容等项目基础上,实施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VR沉浸式体验等10个重点项目,建成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

  花海冰雪添活力,产业融合绘新篇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漫山的花海迎来一波又一波游客,“花海经济”也带动着村民们在家门口致富,成为第三产业的从业者,任臣友就是其中一员,把自家的农家乐经营得有声有色。

  在麻吉村,很多农家乐主人和任臣友一样,充分享受了资金补贴和政策红利,使得他们越干越有劲。任臣友说:“任何事不尝试就不知道结果,现在看来是走对了发展路子,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从油嘴湾“花海”看向全省,这些年,追花游成为青海生态旅游的一种主打方式。每年春天,从贵德梨花到化隆杏花再到民和桃花,文旅经济一路生“花”,以生态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挖掘“土特产”的生态内涵和文旅价值,养殖业不断升级,种植业更加多元,生态+文旅+农牧契合出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从烂漫春花到炫彩夏花再到冷峻“雪花”,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岗什卡雪峰成为青海生态旅游中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冰雪”旅游让冷产业有了“热度”。仅今年“五一”长假首日,祁连山·岗什卡景区接待人次占门源县旅游人次的46%,同时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纵观一切,正是生态为文旅产业发展造就了机遇。

  今天的青海,实施“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品牌提升行动,打造高原湖泊、盐湖风光、草原花海等生态旅游打卡地,开发高原康养、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正以生态好底色涵养大美青海好“气色”。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宋明慧
编辑:曹茂山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