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马电影”的光影人生
作者:莫青
发布时间:2025-05-19 08:33:53
编辑:曹茂山

  

1747609551130   5月13日,“马电影”像往常一样整理家当,准备去村里放电影。当天他带的片子是一部经典的战争故事片。44年如一日,“马电影”用坚守和信念,让电影成为连接时代与乡土的桥梁。胶片时代的马启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流动的银幕 儿时的梦想

  “马电影”是谁?是马启光,西宁市湟中区的一名农民放映员。他个头不高,说话幽默,脸上时常带着笑容。说起放电影的44年,马启光侃侃而谈,有骄傲也有落寞,有伤心也有快乐。

  “小时候最难忘的就是趴在墙上等待放映员的到来,天天盼着他们能来,那时候放映员的工作是我最羡慕的。曾经为了能在前排看电影,我用小石子垒成一个小圆圈,刚好一个人盘腿坐下。电影开始了,我就坐在小圆圈里一刻都不敢离开,后来看着看着睡着了,等睡醒时电影早都结束了,大操场上只有我一个人。”马启光回忆说。从那时候起,他就想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

  后来,马启光的一个亲戚打造了村里的第一处“电影院”,使他离放映员的愿望更近了一步。跟着老师傅学习了一段时间,马启光可以自己上手操作了。如今,他还清晰地记得他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大刀记》。

  14岁那年,马启光如愿成为一名真正的放映员。

  时代的变迁 文化的坚守

  胶片时代的放映是手动操作的,一卷胶片结束后换上第二卷,中间会有几分钟的停顿。“我那时候最害怕连接不顺,群众开始喝倒彩,紧张得手上、头上冒大汗。为了让更换无卡顿,我想了很多办法,熟能生巧,最后能实现无卡顿更换胶片了。”他说,因为热爱,所以追求完美。

  放映员的光环让马启光倍感骄傲,可是辛苦也随之而来。马启光说:“以前的设备又大又重,都是要背去村上,近的几公里,远的要十几公里,尤其害怕遇到坏天气,要么一身泥,要么满身土。多年前,我背着设备去李家山镇的一个村,突然下起大暴雨,自行车轮子上的红泥怎么除都除不干净,骑不动也推不远。最后,我放下自行车背着设备走到村里。暴雨已过,村民们都在等着我的到来。那一刻,我也顾不得湿了的衣服和鞋子。”“马电影”因此得名,风雨无阻只为等待着的群众。

  “马电影”清晰地记得电影事业的变化。“2000年,国家实行‘2131计划’,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再后来,数字电影代替了胶片,放映机也变得轻巧了。”时代在变化,群众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丰富。

  曾在乡间小道上,肩扛放映设备,穿越晨昏的乡村文化“摆渡人”,肩负起了新的任务,用科技为村民点亮一方光影新天地。

  用热爱诉说时光 用脚步丈量温度

  44年的放映生活中,马启光走遍了青海的500多个村庄。一个人一幕剧的情景让“马电影”记忆犹新。

  “曾经在共和镇尖达村放映时,只有一位老人从头看到了结束。记得当时是冬天,天气比较冷,近3个小时的电影,70多岁的老人看得津津有味。播放的电影是《勇士》,讲的是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的故事,红四团22名突击队员,突破天险、穿越枪林弹雨的生死关口,飞夺泸定桥。故事情节打动了老人,他默默擦着眼泪。”马启光说,“人民放映员为人民。”放了44年的电影,他觉得这就是放映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他为之坚持一生的热爱。

  “只要有一名乡亲看电影,我就会坚持下去。”让马启光高兴的是,儿子马忠林也加入了电影放映队伍,扎根在群众中的人民放映员有了新活力。

  “今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享誉海内外,中国电影走上国际舞台,让我们这些基层电影放映员倍感振奋。希望国家公益电影名录中尽快收录这些知名度高的电影,期待通过我们的放映让中国好声音传遍乡村田野。”作为年轻一代的农民放映员,马忠林接过接力棒,奔跑在文化中国的一线。

  在湟中,像“马电影”这样的放映员还有16名,他们用热爱诉说着时光故事,用脚步丈量着民心温度,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这份光影时光。

  (来源:西海都市报)

推荐阅读
全省开门教育和社会监督工作座谈会召开
全省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召开 吴晓军讲话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西宁老口福街焕新啦
西宁“腹舱带货”业务实现运量新突破
24H热点
青海乐都首例快递无人配送车投放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场内争锋扣人心弦 场外“盛...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高冷”青海何以“高光”系...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生态好底色涵养大美青...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一花一天地的生态美卷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一脚远射惊艳全场 满场“佳...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瓶牛...
【锦绣山河 美好旅程】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今天,我是一名管护员 ...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好生态产出好风景 好风...
热点图片
西宁市城中区:200余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西宁市城中区:200余...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戈壁绿茵燃激情 赛事经济助发展——第二届“青超联赛”海西赛区首场比赛见闻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赛场逐梦展风采 特产飘香火出圈——第二届“青超联赛”海南赛区首场比赛见闻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第二届“青超联赛”首轮比赛海南龙羊队1比1战平果洛格萨尔队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沙久公路10月有望全线通车
沙久公路10月有望全...
西宁老口福街焕新啦
西宁老口福街焕新啦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天眼”+铁脚板 守护生态“双保险”——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③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
格桑花开处 无障亦有爱——写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之际
格桑花开处 无障亦有...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马电影”的光影人生

西海都市报
2025-05-19 08:3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马电影”的光影人生

西海都市报
2025-05-19 08:3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马电影”的光影人生

  • 2025-05-19 08:33:53
  • 来源:西海都市报

  

1747609551130   5月13日,“马电影”像往常一样整理家当,准备去村里放电影。当天他带的片子是一部经典的战争故事片。44年如一日,“马电影”用坚守和信念,让电影成为连接时代与乡土的桥梁。胶片时代的马启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流动的银幕 儿时的梦想

  “马电影”是谁?是马启光,西宁市湟中区的一名农民放映员。他个头不高,说话幽默,脸上时常带着笑容。说起放电影的44年,马启光侃侃而谈,有骄傲也有落寞,有伤心也有快乐。

  “小时候最难忘的就是趴在墙上等待放映员的到来,天天盼着他们能来,那时候放映员的工作是我最羡慕的。曾经为了能在前排看电影,我用小石子垒成一个小圆圈,刚好一个人盘腿坐下。电影开始了,我就坐在小圆圈里一刻都不敢离开,后来看着看着睡着了,等睡醒时电影早都结束了,大操场上只有我一个人。”马启光回忆说。从那时候起,他就想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

  后来,马启光的一个亲戚打造了村里的第一处“电影院”,使他离放映员的愿望更近了一步。跟着老师傅学习了一段时间,马启光可以自己上手操作了。如今,他还清晰地记得他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大刀记》。

  14岁那年,马启光如愿成为一名真正的放映员。

  时代的变迁 文化的坚守

  胶片时代的放映是手动操作的,一卷胶片结束后换上第二卷,中间会有几分钟的停顿。“我那时候最害怕连接不顺,群众开始喝倒彩,紧张得手上、头上冒大汗。为了让更换无卡顿,我想了很多办法,熟能生巧,最后能实现无卡顿更换胶片了。”他说,因为热爱,所以追求完美。

  放映员的光环让马启光倍感骄傲,可是辛苦也随之而来。马启光说:“以前的设备又大又重,都是要背去村上,近的几公里,远的要十几公里,尤其害怕遇到坏天气,要么一身泥,要么满身土。多年前,我背着设备去李家山镇的一个村,突然下起大暴雨,自行车轮子上的红泥怎么除都除不干净,骑不动也推不远。最后,我放下自行车背着设备走到村里。暴雨已过,村民们都在等着我的到来。那一刻,我也顾不得湿了的衣服和鞋子。”“马电影”因此得名,风雨无阻只为等待着的群众。

  “马电影”清晰地记得电影事业的变化。“2000年,国家实行‘2131计划’,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再后来,数字电影代替了胶片,放映机也变得轻巧了。”时代在变化,群众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丰富。

  曾在乡间小道上,肩扛放映设备,穿越晨昏的乡村文化“摆渡人”,肩负起了新的任务,用科技为村民点亮一方光影新天地。

  用热爱诉说时光 用脚步丈量温度

  44年的放映生活中,马启光走遍了青海的500多个村庄。一个人一幕剧的情景让“马电影”记忆犹新。

  “曾经在共和镇尖达村放映时,只有一位老人从头看到了结束。记得当时是冬天,天气比较冷,近3个小时的电影,70多岁的老人看得津津有味。播放的电影是《勇士》,讲的是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的故事,红四团22名突击队员,突破天险、穿越枪林弹雨的生死关口,飞夺泸定桥。故事情节打动了老人,他默默擦着眼泪。”马启光说,“人民放映员为人民。”放了44年的电影,他觉得这就是放映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他为之坚持一生的热爱。

  “只要有一名乡亲看电影,我就会坚持下去。”让马启光高兴的是,儿子马忠林也加入了电影放映队伍,扎根在群众中的人民放映员有了新活力。

  “今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享誉海内外,中国电影走上国际舞台,让我们这些基层电影放映员倍感振奋。希望国家公益电影名录中尽快收录这些知名度高的电影,期待通过我们的放映让中国好声音传遍乡村田野。”作为年轻一代的农民放映员,马忠林接过接力棒,奔跑在文化中国的一线。

  在湟中,像“马电影”这样的放映员还有16名,他们用热爱诉说着时光故事,用脚步丈量着民心温度,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这份光影时光。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莫青
编辑:曹茂山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