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文化旅游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
古法盘绣领风尚 土族服饰“潮”出圈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十梅
发布时间:2025-05-19 08:52:29
编辑:马燕燕
11

在2025中国民族服饰非遗文化周T台上,土族服饰绽放华彩。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供图

22

土族服饰展示。 互助土族故土园供图

33

绣娘制作土族服饰。王十梅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青山碧水间,世居于此的土族人民,以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土族盘绣和土族服饰,无疑是最耀眼的。2006年和2008年,土族盘绣和土族服饰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古老的土族服饰以及土族盘绣,正上演着一场震撼的时尚逆袭——在绣娘们的指尖翻飞间,传承千年的盘绣技艺被绣进了西装翻领、融入了时尚裙摆、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碰撞,让土族非遗文化从高原深处“潮”涌而出。

  从高原绣坊到时尚T台

  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青绣(盘绣)产业基地,仿佛走进了土族文化的基因库。在服饰展示区,一件件精美的土族服饰宛如穿越时空的文化使者,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展厅中,有两件服饰格外引人注目——一件时尚女装和一件时尚男装。女装秉持着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主体以经典蓝色西装搭配简约白色裙装,干练中不失优雅。服装最大的亮点在于西装下摆处大面积运用土族盘绣元素。男装以深蓝色为主色,左肩绣有色彩绚丽的龙形纹样……这些融合现代设计的改良款服饰,以利落的剪裁与大胆的配色,让传统美学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传统与创新在此交汇,勾勒出土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脉络。

  土族盘绣是青绣最具代表性的刺绣技艺之一,是土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特色的部分。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雅娟说:“盘绣刺绣需同时操控两根同色线,通过‘上盘下缝’的特殊针法,让图案呈现浮雕般的立体效果。盘绣的图案和花样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将盘绣融入现代设计,既可以保持传统技艺的本真韵味,也可以让土族的‘彩虹纹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

  今年三月底,在厦门市举办的2025中国民族服饰非遗文化周上,土族服饰大放异彩。那是一场千年盘绣与时尚T台的相遇,也是一场土族非遗与现代审美的对话。T台上,土族女式礼仪服、时尚礼服、新款土族舞台装等六套承载着土族文化基因的霓裳华服,让人目不暇接。

  土族女士礼仪服衣身布满精美图案,既有传统盘绣的“太阳花”纹样,绽放着蓬勃生机,也有寓意吉祥的“富贵不断头”图案。从面料的选择到精致的盘绣工艺,都体现了土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时尚礼服巧妙融合现代潮流与土族文化,设计中融入土族盘绣太阳花元素,蓝色圆形盘绣太阳花位于胸前,这一图案在土族文化中象征光明与希望,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新款土族女式舞台装设计理念是将传统与时尚融合,既保留土族服饰特色,又符合现代舞台审美。前胸处运用土族盘绣技艺,绣出硕大而艳丽的花朵图案,针法细腻,色彩对比强烈。袖口的彩色拼接也是典型的土族风格元素,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土族盘绣的独特魅力,更让民族文化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从青海互助土乡到厦门时尚海岸,青绣服饰的破圈之旅印证着“非遗活在当下”的无限可能。

  故土园里的“活态非遗秀”

  互助土族故土园,每天都上演着土族服饰文化与游客的亲密互动。今年60岁的杨有菊是互助土族故土园的一名员工,她的工作之一,就是给游客展示土族传统服饰。5月18日14时,杨有菊早早来到了T台后的换衣区,换上了一件蓝色斜襟的女士老年装。

  王国裕是故土园土族服饰秀的主持人之一,他的讲解为游客了解土族服饰提供了帮助:“土族服饰是民族审美与信仰的载体,其鲜明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中华多元文化的载体……”

  14时25分,土族服饰秀正式开场。随着音乐声起,在主持人的介绍下,一位位身着土族服饰的模特依次登场,从土族男士老年装到女士老年装,互助五十地区妇女装到东沟地区妇女装,从土族新娘装到土族传统男青年装……这些服饰有的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传统服饰,有的是传统与现代设计碰撞而出的时尚新品。

  “我是土族,我们展示的服装,有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穿的衣服,能这样展示给大家我很开心。还有一些新式的土族服饰,很漂亮,很受年轻人喜欢。”杨有菊说。

  土族服饰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时尚秀,男女老少、不同地域,各有各的风格,但每一件服饰,都承载了土族文化,展示着土族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从杭州到青海旅游的李晓楠在看过土族服饰秀后说:“我是第一次了解土族的服饰文化,民族特色很浓,非常好看。”

  土族盘绣走进生活新美学

  在互助县,土族盘绣不仅仅局限于服饰之上,还化作灵动的文化符号,融入生活的很多角落。

  5月18日,在互助青绣(盘绣)产业基地的绣房里,两根彩线在绣娘们的手中化作灵动的画笔,渐渐绘出了一朵立体的“太阳花”纹饰。这朵“太阳花”不只是服饰上的装饰,还会化身为一枚胸针的主体。

  近年来,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依托土族盘绣技艺,推出了不少非遗文创产品,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在互助青绣(盘绣)产业基地一楼展厅,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非遗衍生产品。笔记本封面的盘绣太阳花图案,以立体针法勾勒出花瓣的层次,看见它仿佛能触摸到高原的阳光;帆布包上蜿蜒的“富贵不断头”纹样,用撞色丝线绣制,简约中透着民族风情,成为年轻人出街的时尚单品。

  更令人惊喜的是,盘绣元素还走进了现代家居,有抱枕、胸针、丝巾等等,就连日常使用的手机壳、书签、发卡,都融入了盘绣的独特工艺,将传统美学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这些非遗衍生产品,既保留了盘绣技艺的原汁原味,又通过创新设计贴近现代生活。张雅娟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技艺,让非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这些承载着土族文化基因的文创、生活用品,不仅成为游客爱不释手的纪念品,更让土族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实现了从传统技艺到文化时尚的华丽转身。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全省开门教育和社会监督工作座谈会召开
全省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召开 吴晓军讲话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西宁老口福街焕新啦
西宁“腹舱带货”业务实现运量新突破
24H热点
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原创话剧《天路》首演
青海省首列银发旅游专列正式开启“慢游青海”之旅 ...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藏式奶茶真好喝
青海进一步规范旅行社旅游包车(船)行为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四代人传承的百年粽香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古法盘绣领风尚 土族服...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一花一天地的生态美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让更多...
【文化中国行】《非遗里的中国》走进青海
从丁香到摇滚!音乐再燃城市热情
热点图片
西宁市城中区:200余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西宁市城中区:200余...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戈壁绿茵燃激情 赛事经济助发展——第二届“青超联赛”海西赛区首场比赛见闻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赛场逐梦展风采 特产飘香火出圈——第二届“青超联赛”海南赛区首场比赛见闻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第二届“青超联赛”首轮比赛海南龙羊队1比1战平果洛格萨尔队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沙久公路10月有望全线通车
沙久公路10月有望全...
西宁老口福街焕新啦
西宁老口福街焕新啦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天眼”+铁脚板 守护生态“双保险”——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③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
格桑花开处 无障亦有爱——写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之际
格桑花开处 无障亦有...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
古法盘绣领风尚 土族服饰“潮”出圈

青海日报
2025-05-19 08:5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
古法盘绣领风尚 土族服饰“潮”出圈

青海日报
2025-05-19 08:5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
古法盘绣领风尚 土族服饰“潮”出圈

  • 2025-05-19 08:52:29
  • 来源:青海日报
11

在2025中国民族服饰非遗文化周T台上,土族服饰绽放华彩。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供图

22

土族服饰展示。 互助土族故土园供图

33

绣娘制作土族服饰。王十梅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青山碧水间,世居于此的土族人民,以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土族盘绣和土族服饰,无疑是最耀眼的。2006年和2008年,土族盘绣和土族服饰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古老的土族服饰以及土族盘绣,正上演着一场震撼的时尚逆袭——在绣娘们的指尖翻飞间,传承千年的盘绣技艺被绣进了西装翻领、融入了时尚裙摆、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碰撞,让土族非遗文化从高原深处“潮”涌而出。

  从高原绣坊到时尚T台

  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青绣(盘绣)产业基地,仿佛走进了土族文化的基因库。在服饰展示区,一件件精美的土族服饰宛如穿越时空的文化使者,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展厅中,有两件服饰格外引人注目——一件时尚女装和一件时尚男装。女装秉持着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主体以经典蓝色西装搭配简约白色裙装,干练中不失优雅。服装最大的亮点在于西装下摆处大面积运用土族盘绣元素。男装以深蓝色为主色,左肩绣有色彩绚丽的龙形纹样……这些融合现代设计的改良款服饰,以利落的剪裁与大胆的配色,让传统美学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传统与创新在此交汇,勾勒出土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脉络。

  土族盘绣是青绣最具代表性的刺绣技艺之一,是土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特色的部分。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雅娟说:“盘绣刺绣需同时操控两根同色线,通过‘上盘下缝’的特殊针法,让图案呈现浮雕般的立体效果。盘绣的图案和花样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将盘绣融入现代设计,既可以保持传统技艺的本真韵味,也可以让土族的‘彩虹纹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

  今年三月底,在厦门市举办的2025中国民族服饰非遗文化周上,土族服饰大放异彩。那是一场千年盘绣与时尚T台的相遇,也是一场土族非遗与现代审美的对话。T台上,土族女式礼仪服、时尚礼服、新款土族舞台装等六套承载着土族文化基因的霓裳华服,让人目不暇接。

  土族女士礼仪服衣身布满精美图案,既有传统盘绣的“太阳花”纹样,绽放着蓬勃生机,也有寓意吉祥的“富贵不断头”图案。从面料的选择到精致的盘绣工艺,都体现了土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时尚礼服巧妙融合现代潮流与土族文化,设计中融入土族盘绣太阳花元素,蓝色圆形盘绣太阳花位于胸前,这一图案在土族文化中象征光明与希望,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新款土族女式舞台装设计理念是将传统与时尚融合,既保留土族服饰特色,又符合现代舞台审美。前胸处运用土族盘绣技艺,绣出硕大而艳丽的花朵图案,针法细腻,色彩对比强烈。袖口的彩色拼接也是典型的土族风格元素,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土族盘绣的独特魅力,更让民族文化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从青海互助土乡到厦门时尚海岸,青绣服饰的破圈之旅印证着“非遗活在当下”的无限可能。

  故土园里的“活态非遗秀”

  互助土族故土园,每天都上演着土族服饰文化与游客的亲密互动。今年60岁的杨有菊是互助土族故土园的一名员工,她的工作之一,就是给游客展示土族传统服饰。5月18日14时,杨有菊早早来到了T台后的换衣区,换上了一件蓝色斜襟的女士老年装。

  王国裕是故土园土族服饰秀的主持人之一,他的讲解为游客了解土族服饰提供了帮助:“土族服饰是民族审美与信仰的载体,其鲜明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中华多元文化的载体……”

  14时25分,土族服饰秀正式开场。随着音乐声起,在主持人的介绍下,一位位身着土族服饰的模特依次登场,从土族男士老年装到女士老年装,互助五十地区妇女装到东沟地区妇女装,从土族新娘装到土族传统男青年装……这些服饰有的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传统服饰,有的是传统与现代设计碰撞而出的时尚新品。

  “我是土族,我们展示的服装,有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穿的衣服,能这样展示给大家我很开心。还有一些新式的土族服饰,很漂亮,很受年轻人喜欢。”杨有菊说。

  土族服饰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时尚秀,男女老少、不同地域,各有各的风格,但每一件服饰,都承载了土族文化,展示着土族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从杭州到青海旅游的李晓楠在看过土族服饰秀后说:“我是第一次了解土族的服饰文化,民族特色很浓,非常好看。”

  土族盘绣走进生活新美学

  在互助县,土族盘绣不仅仅局限于服饰之上,还化作灵动的文化符号,融入生活的很多角落。

  5月18日,在互助青绣(盘绣)产业基地的绣房里,两根彩线在绣娘们的手中化作灵动的画笔,渐渐绘出了一朵立体的“太阳花”纹饰。这朵“太阳花”不只是服饰上的装饰,还会化身为一枚胸针的主体。

  近年来,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依托土族盘绣技艺,推出了不少非遗文创产品,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在互助青绣(盘绣)产业基地一楼展厅,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非遗衍生产品。笔记本封面的盘绣太阳花图案,以立体针法勾勒出花瓣的层次,看见它仿佛能触摸到高原的阳光;帆布包上蜿蜒的“富贵不断头”纹样,用撞色丝线绣制,简约中透着民族风情,成为年轻人出街的时尚单品。

  更令人惊喜的是,盘绣元素还走进了现代家居,有抱枕、胸针、丝巾等等,就连日常使用的手机壳、书签、发卡,都融入了盘绣的独特工艺,将传统美学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这些非遗衍生产品,既保留了盘绣技艺的原汁原味,又通过创新设计贴近现代生活。张雅娟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技艺,让非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这些承载着土族文化基因的文创、生活用品,不仅成为游客爱不释手的纪念品,更让土族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实现了从传统技艺到文化时尚的华丽转身。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王十梅
编辑:马燕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