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黑鹳的选择
作者:赵俊杰
发布时间:2025-05-22 08:56:40
编辑:曹茂山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清晨,祁连山南麓山脚下的青海互助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南门峡湿地公园”)一片寂静。在微风的吹拂下,南门峡水库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湖边,一只雄性黑鹳正在觅食,而在不远处的山崖上,一只雌性黑鹳正在孵蛋。这两天,这对黑鹳夫妇起早贪黑,轮流觅食、孵蛋,共同迎接它们即将出生的雏鸟宝宝。

黑鹳觅食。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黑鹳定居南门峡

  南门峡湿地公园地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良好的水资源加之周边丰富的植被,使这里成为众多野生鸟类的家园。

  “南门峡湿地公园物种丰富多样。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以及整理采集的标本,共记录到植物376种。丰富的植被是野生鸟类天然的栖息地,根据最新监测结果,调查到脊椎动物共有23目57科188种,其中不乏黑鹳、斑尾榛鸡、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南门峡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主任吴谦说。

  黑鹳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其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查阅新闻报道发现,近年来,青海不少地区陆续监测到黑鹳。但大多数是迁徙途中临时歇脚的,而停留下来生活的极少。

  “黑鹳对栖息地的要求非常高,且有沿用旧巢的习性,连续多年在南门峡现身,表明近年来南门峡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黑鹳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栖息地。”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说。南门峡湿地公园自2019年监测到黑鹳以来,截至目前,连续多年监测到黑鹳筑巢的影像记录。

  黑鹳每年春天飞来,在这里筑巢孵卵,直至把幼鸟喂养长大。翌年,再到这里继续繁衍后代……它们已经把南门峡当成新的家园了,而南门峡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也把黑鹳当成这里的新主人,努力为它们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4月初,南门峡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开展巡护时,在公园合理利用区监测到新的一窝黑鹳正在筑巢繁育。

黑鹳起舞。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供图

  黑鹳:南门峡的新名片

  南门峡湿地公园四面环山,绿树成荫,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流向峡口。河对岸的一处山崖上,便是这对黑鹳夫妇的巢穴。巢穴极为隐蔽,用肉眼无法看到。

  “今年3月,这对黑鹳夫妇住进旧巢,我们判断可能是去年的那一对黑鹳夫妇。虽然大部分黑鹳是迁徙鸟,但是比较恋旧,第二年还会回到老地方,寻找自己的旧巢。”吴谦说。

  这段时间,南门峡湿地公园管护员马贵德和其他管护员早出晚归,时刻守护着黑鹳和其他鸟类的安全。

  “每年四五月是大多数鸟类的孵化期,我们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它们不受外界的干扰。”马贵德说,黑鹳警惕性高,如遇到外界的干扰,容易发生弃巢的行为。

  马贵德守护南门峡湿地公园有好几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最让他欣慰的是,到南门峡的鸟类越来越多。马贵德说,今春巡护的时候,他们还发现了6只蓑羽鹤的身影。这6只蓑羽鹤停留了几天,等吃饱喝足后,飞往下一站。

  顺着马贵德巡护的脚步,环绕南门峡水库一周,眼前的景象让人陶醉。放眼望去,平静的湖面碧波荡漾,数十种叫不出名儿的水鸟时而低头觅食,时而结伴高飞。它们的到来,为夏日的南门峡增添了一份别样的乐趣。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一员,它们依赖茂密的森林、湿地、草地。而南门峡湿地公园,几乎满足了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这里拥有茂密的植被、湿地、水源、山脉,尤其是丰富的水生物,满足了黑鹳等水鸟的一日三餐。

  近年来,南门峡湿地公园在辖区河流开展鱼类多样性监测。从监测结果来看,截至目前,南门峡湿地公园鱼类为3目4科10属14种,主要以裂腹鱼亚科和高原鳅科为主,还有其他两栖动物。

  “鸟类、鱼类作为生态链的组成部分,为南门峡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吴谦说,对互助县而言,南门峡生态环境安全屏障作用明显,他们要守护好这方净土,为祁连山乃至青海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南门峡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百鸟争鸣,鱼翔浅底,宛如青海生态的一扇窗口。而黑鹳更是这里一张亮丽的名片,为南门峡赢得更好的口碑。

  打造黑鹳科研教学品牌

  环绕南门峡湿地公园,观鸟台的栅栏、展览室的墙壁、滚动播放的屏幕……黑鹳元素随处可见,恍若走进了黑鹳的家园。

  对南门峡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来说,黑鹳连续多年在南门峡筑巢孵化,这是他们保护珍稀物种的成功典型,对全省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南门峡湿地公园保护中心相继开展了研学与自然教育活动。吴谦说,从目前省内的监测情况来看,黑鹳在省内筑巢的现象极少,南门峡是屈指可数的。他们还有个想法,计划以黑鹳为主题,将南门峡湿地公园打造成为全省了解黑鹳、研究黑鹳的科研教学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黑鹳、了解南门峡。

  (来源:西海都市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第二届青海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 吴晓军讲话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青海省双拥模范单位和双拥模范个人拟表彰对象
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市际联席会议召开
西宁市基层卫生技能竞赛火热开赛
24H热点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四季村歌·青海省首届村...
【来自一线的经济观察】青海刚察农畜产品破圈“出海”
青海湟中:群加梅花鹿养殖基地喜添“龙凤胎”鹿仔
大美青海,每一帧都美得像画卷
青海海东:卡金门村柴火馍馍里的“老味道”
情定高原 共赴浪漫与诗意 青海成热门爱情打卡地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杜鹃花开映山乡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村歌嘹亮 唱出乡村好美景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从宁出发”,自由不...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全域旅游活力涌 消费动...
热点图片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四季村歌·青海省首届村歌大赛盛大开启
【2025青海文化旅游...
【来自一线的经济观察】青海刚察农畜产品破圈“出海”
【来自一线的经济观...
青海湟中:群加梅花鹿养殖基地喜添“龙凤胎”鹿仔
青海湟中:群加梅花...
大美青海,每一帧都美得像画卷
大美青海,每一帧都...
青海海东:卡金门村柴火馍馍里的“老味道”
青海海东:卡金门村...
情定高原 共赴浪漫与诗意 青海成热门爱情打卡地
情定高原 共赴浪漫与...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杜鹃花开映山乡
【2025青海文化旅游...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特刊】村歌嘹亮 唱出乡村好美景
【2025青海文化旅游...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黑鹳的选择

西海都市报
2025-05-22 08:5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黑鹳的选择

西海都市报
2025-05-22 08:5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黑鹳的选择

  • 2025-05-22 08:56:40
  • 来源:西海都市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清晨,祁连山南麓山脚下的青海互助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南门峡湿地公园”)一片寂静。在微风的吹拂下,南门峡水库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湖边,一只雄性黑鹳正在觅食,而在不远处的山崖上,一只雌性黑鹳正在孵蛋。这两天,这对黑鹳夫妇起早贪黑,轮流觅食、孵蛋,共同迎接它们即将出生的雏鸟宝宝。

黑鹳觅食。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黑鹳定居南门峡

  南门峡湿地公园地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良好的水资源加之周边丰富的植被,使这里成为众多野生鸟类的家园。

  “南门峡湿地公园物种丰富多样。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以及整理采集的标本,共记录到植物376种。丰富的植被是野生鸟类天然的栖息地,根据最新监测结果,调查到脊椎动物共有23目57科188种,其中不乏黑鹳、斑尾榛鸡、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南门峡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主任吴谦说。

  黑鹳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其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查阅新闻报道发现,近年来,青海不少地区陆续监测到黑鹳。但大多数是迁徙途中临时歇脚的,而停留下来生活的极少。

  “黑鹳对栖息地的要求非常高,且有沿用旧巢的习性,连续多年在南门峡现身,表明近年来南门峡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黑鹳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栖息地。”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说。南门峡湿地公园自2019年监测到黑鹳以来,截至目前,连续多年监测到黑鹳筑巢的影像记录。

  黑鹳每年春天飞来,在这里筑巢孵卵,直至把幼鸟喂养长大。翌年,再到这里继续繁衍后代……它们已经把南门峡当成新的家园了,而南门峡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也把黑鹳当成这里的新主人,努力为它们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4月初,南门峡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开展巡护时,在公园合理利用区监测到新的一窝黑鹳正在筑巢繁育。

黑鹳起舞。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供图

  黑鹳:南门峡的新名片

  南门峡湿地公园四面环山,绿树成荫,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流向峡口。河对岸的一处山崖上,便是这对黑鹳夫妇的巢穴。巢穴极为隐蔽,用肉眼无法看到。

  “今年3月,这对黑鹳夫妇住进旧巢,我们判断可能是去年的那一对黑鹳夫妇。虽然大部分黑鹳是迁徙鸟,但是比较恋旧,第二年还会回到老地方,寻找自己的旧巢。”吴谦说。

  这段时间,南门峡湿地公园管护员马贵德和其他管护员早出晚归,时刻守护着黑鹳和其他鸟类的安全。

  “每年四五月是大多数鸟类的孵化期,我们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它们不受外界的干扰。”马贵德说,黑鹳警惕性高,如遇到外界的干扰,容易发生弃巢的行为。

  马贵德守护南门峡湿地公园有好几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最让他欣慰的是,到南门峡的鸟类越来越多。马贵德说,今春巡护的时候,他们还发现了6只蓑羽鹤的身影。这6只蓑羽鹤停留了几天,等吃饱喝足后,飞往下一站。

  顺着马贵德巡护的脚步,环绕南门峡水库一周,眼前的景象让人陶醉。放眼望去,平静的湖面碧波荡漾,数十种叫不出名儿的水鸟时而低头觅食,时而结伴高飞。它们的到来,为夏日的南门峡增添了一份别样的乐趣。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一员,它们依赖茂密的森林、湿地、草地。而南门峡湿地公园,几乎满足了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这里拥有茂密的植被、湿地、水源、山脉,尤其是丰富的水生物,满足了黑鹳等水鸟的一日三餐。

  近年来,南门峡湿地公园在辖区河流开展鱼类多样性监测。从监测结果来看,截至目前,南门峡湿地公园鱼类为3目4科10属14种,主要以裂腹鱼亚科和高原鳅科为主,还有其他两栖动物。

  “鸟类、鱼类作为生态链的组成部分,为南门峡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吴谦说,对互助县而言,南门峡生态环境安全屏障作用明显,他们要守护好这方净土,为祁连山乃至青海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南门峡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百鸟争鸣,鱼翔浅底,宛如青海生态的一扇窗口。而黑鹳更是这里一张亮丽的名片,为南门峡赢得更好的口碑。

  打造黑鹳科研教学品牌

  环绕南门峡湿地公园,观鸟台的栅栏、展览室的墙壁、滚动播放的屏幕……黑鹳元素随处可见,恍若走进了黑鹳的家园。

  对南门峡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来说,黑鹳连续多年在南门峡筑巢孵化,这是他们保护珍稀物种的成功典型,对全省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南门峡湿地公园保护中心相继开展了研学与自然教育活动。吴谦说,从目前省内的监测情况来看,黑鹳在省内筑巢的现象极少,南门峡是屈指可数的。他们还有个想法,计划以黑鹳为主题,将南门峡湿地公园打造成为全省了解黑鹳、研究黑鹳的科研教学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黑鹳、了解南门峡。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赵俊杰
编辑:曹茂山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