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科技工作者】破零!一心做强燕麦“芯片”
——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波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宋明慧
发布时间:2025-05-24 10:24:14
编辑:赵生欣
张波在育种加速器查看燕麦生长情况。本人供图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至今,张波仍然清晰地记得2014年3月15日,这是他从加拿大完成博士后合作研究归国的日子,带着从全世界收集的被誉为“种子芯片”的种质资源,拒绝了内地的工作邀请,回到曾经培养他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因为有一份割舍不下的感情,还有一心想服务于高原农业发展的志向。

  从读博士开始,张波便从事小麦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日益增加,有着“禾草之王”之称的燕麦,是发展畜牧业重要的饲料,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杂粮之王”,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的分子设计育种领域严重滞后,阻碍了产业发展。2016年,张波把研究方向转向燕麦基因组与分子育种。

  万事开头难。收集资源、争取经费、搭建平台、建立国际合作、组建团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十年来,张波走遍青海燕麦种植的每个县域,足迹遍及我国燕麦主产区。“北育南繁”的育种特点更是让他成为“追着太阳跑的人”,十年来,每年要经受两个“炎炎夏日”的烘烤。

  至今他仍记得:“当时一份资源都没有,就从世界各地收集资源,从起初的第1份到现在的3900余份,构建了青藏高原最大的燕麦种质资源库。”张波介绍,分子育种就是通过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挖掘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基因模块并组装利用,定向培育具有目标性状的新品种。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的核心是功能基因的挖掘,从团队挖掘的第一个抗病基因到后来的产量、品质基因,是一段极其艰辛的过程。

  张波清楚记得,为了克隆第一个抗病基因PmNWIPB-1,团队构建了15000个单株的遗传群体,为了得到精准的表型数据,张波和团队成员刘韬于2021年12月辗转到云南省调查15000个单株的抗病表型并取样。

  张波回忆,为了确保DNA样品及时、安全从云南运回实验室,他们突破重重困难,自驾2200多公里,辗转几个省份,将样品及时、安全运回实验室,这为PmNWIPB-1的克隆和分子育种利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为抗白粉病新品种的分子选育奠定了基础。

  张波一直遵循一个原则,坚持科学问题来自生产实践,从生产一线到实验室再回到生产一线,服务生产,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生产问题,让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这也是他作为博士生导师对于学生选题的基本要求。十年时间,张波和团队攻克了很多难题,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率先在我国建立从重要育种性状基因解析到新基因分子设计利用和新品种定向选育的“分子育种体系”,育成携带目标基因的高产、抗病、耐盐、高蛋白燕麦新品种(系);主持审定新品种8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登记省级成果5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

  如今,育成的“科燕”系列燕麦新品种,不仅为我国草牧业发展提供了不同用途的优质饲草新种源,也正逐渐成为我国边际土地改良和利用的“新利器”。

  为了让国家科研经费“性价比”最高化,“科燕”系列燕麦品种除在青海种植外,还被推广到我国燕麦种植的其他区域,从祖国版图西边的新疆到东边的黑龙江、从北边的呼伦贝尔到南边的云南,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源头到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都有“科燕”系列品种的足迹。

  对于张波而言,从事的燕麦基因组与分子育种,每天都充满着新的挑战,要解决新的问题,当遇到瓶颈时,他总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化解,想方设法迎接挑战。他的初衷,就是要把一系列育成的新品种推广到祖国需要的每一寸土地。

  尽管取得一些突破和成果,张波仍觉得工作只是刚刚开始,深度远远不够。他说:“展望未来,要在既定研究框架基础上,久久为功,继续深入、系统地揭示已经发现的科学问题,用坚韧的毅力和创新精神,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把燕麦基因组及分子育种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吴晓军: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
青海省政协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 吴晓军讲话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青海省双拥模范单位和双拥模范个人拟表彰对象
技能点亮希望!西宁市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青海黄南:6大主题活动力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4H热点
青海大通:2025年向化藏族乡乡村旅游推介活动启幕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西宁市城中区第七届河湟非...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科技工作者】破零!一心做强...
狐狸常“做客” 岩羊来“游玩” 青海生态电站变身...
青海海北:海晏文旅何以“圈粉”百万游客
青海臻品遇见丝路晨光——第九届丝博会见闻
多彩河湟映鹏城 文博盛会绽风华——第二十一届深圳...
青海互助:油菜田里种出“金饭碗”
家住央隆:晨昏雁鹤两相闻——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⑤
青海风采绽山城 合作共赢启新程 ——第七届中国西...
热点图片
青海大通:2025年向化藏族乡乡村旅游推介活动启幕
青海大通:2025年向...
【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西宁市城中区第七届河湟非遗美食季开幕
【2025青海文化旅游...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科技工作者】破零!一心做强燕麦“芯片”——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波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
狐狸常“做客” 岩羊来“游玩” 青海生态电站变身“高原野生动物乐园”
狐狸常“做客” 岩羊...
青海海北:海晏文旅何以“圈粉”百万游客
青海海北:海晏文旅...
青海臻品遇见丝路晨光——第九届丝博会见闻
青海臻品遇见丝路晨...
多彩河湟映鹏城 文博盛会绽风华——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青海主题馆见闻
多彩河湟映鹏城 文博...
青海互助:油菜田里种出“金饭碗”
青海互助:油菜田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科技工作者】破零!一心做强燕麦“芯片”
——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波

青海日报
2025-05-24 10:2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科技工作者】破零!一心做强燕麦“芯片”
——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波

青海日报
2025-05-24 10:2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科技工作者】破零!一心做强燕麦“芯片”
——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波

  • 2025-05-24 10:24:14
  • 来源:青海日报
张波在育种加速器查看燕麦生长情况。本人供图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至今,张波仍然清晰地记得2014年3月15日,这是他从加拿大完成博士后合作研究归国的日子,带着从全世界收集的被誉为“种子芯片”的种质资源,拒绝了内地的工作邀请,回到曾经培养他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因为有一份割舍不下的感情,还有一心想服务于高原农业发展的志向。

  从读博士开始,张波便从事小麦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日益增加,有着“禾草之王”之称的燕麦,是发展畜牧业重要的饲料,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杂粮之王”,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的分子设计育种领域严重滞后,阻碍了产业发展。2016年,张波把研究方向转向燕麦基因组与分子育种。

  万事开头难。收集资源、争取经费、搭建平台、建立国际合作、组建团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十年来,张波走遍青海燕麦种植的每个县域,足迹遍及我国燕麦主产区。“北育南繁”的育种特点更是让他成为“追着太阳跑的人”,十年来,每年要经受两个“炎炎夏日”的烘烤。

  至今他仍记得:“当时一份资源都没有,就从世界各地收集资源,从起初的第1份到现在的3900余份,构建了青藏高原最大的燕麦种质资源库。”张波介绍,分子育种就是通过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挖掘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基因模块并组装利用,定向培育具有目标性状的新品种。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的核心是功能基因的挖掘,从团队挖掘的第一个抗病基因到后来的产量、品质基因,是一段极其艰辛的过程。

  张波清楚记得,为了克隆第一个抗病基因PmNWIPB-1,团队构建了15000个单株的遗传群体,为了得到精准的表型数据,张波和团队成员刘韬于2021年12月辗转到云南省调查15000个单株的抗病表型并取样。

  张波回忆,为了确保DNA样品及时、安全从云南运回实验室,他们突破重重困难,自驾2200多公里,辗转几个省份,将样品及时、安全运回实验室,这为PmNWIPB-1的克隆和分子育种利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为抗白粉病新品种的分子选育奠定了基础。

  张波一直遵循一个原则,坚持科学问题来自生产实践,从生产一线到实验室再回到生产一线,服务生产,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生产问题,让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这也是他作为博士生导师对于学生选题的基本要求。十年时间,张波和团队攻克了很多难题,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率先在我国建立从重要育种性状基因解析到新基因分子设计利用和新品种定向选育的“分子育种体系”,育成携带目标基因的高产、抗病、耐盐、高蛋白燕麦新品种(系);主持审定新品种8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登记省级成果5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

  如今,育成的“科燕”系列燕麦新品种,不仅为我国草牧业发展提供了不同用途的优质饲草新种源,也正逐渐成为我国边际土地改良和利用的“新利器”。

  为了让国家科研经费“性价比”最高化,“科燕”系列燕麦品种除在青海种植外,还被推广到我国燕麦种植的其他区域,从祖国版图西边的新疆到东边的黑龙江、从北边的呼伦贝尔到南边的云南,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源头到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都有“科燕”系列品种的足迹。

  对于张波而言,从事的燕麦基因组与分子育种,每天都充满着新的挑战,要解决新的问题,当遇到瓶颈时,他总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化解,想方设法迎接挑战。他的初衷,就是要把一系列育成的新品种推广到祖国需要的每一寸土地。

  尽管取得一些突破和成果,张波仍觉得工作只是刚刚开始,深度远远不够。他说:“展望未来,要在既定研究框架基础上,久久为功,继续深入、系统地揭示已经发现的科学问题,用坚韧的毅力和创新精神,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把燕麦基因组及分子育种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宋明慧
编辑:赵生欣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