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包拓业 报道)6月4日,青海省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24年西宁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亮出过去一年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全市水、大气、声环境、土壤及固体废物治理领域核心指标全面达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公报显示,西宁市在水环境保护上交出满分答卷:湟水流域(西宁段)纳入国家及省级考核的13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无劣Ⅴ类断面。全市2个地表和6个地下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同样为100%。
空气质量方面,202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8天,优良率93.1%,超额完成省级考核目标。城区空气质量六项主要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年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城市声环境质量也实现全面向好。全市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88.3%,夜间达标率90%,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水平,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级同为“一级”。
在土壤安全与固体废物处置方面,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医疗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置率100%,实现全程安全可控。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西宁市扎实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的坚实行动。过去一年,西宁市制定颁布《西宁市湟水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创新建立“一图一表一账”入河排口治理模式,全年开展常态化巡河、企业夜查等专项行动,推动湟水出宁断面水质9个月达到Ⅱ类标准。
在大气治理中,全市通过“减煤、控车、抑尘、治企”协同发力,淘汰老旧柴油货车,更新新能源公交车,推进煤改气及锅炉改造,严格落实施工扬尘“十个100%”。为守护城市宁静,西宁市优化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建成15个自动监测点,并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整治。
土壤保护与固废处置同步强化。通过源头管控建设用地风险,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扩大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渠道。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取得实效,“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行动有力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