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高原生态屏障绿 美丽中国青海行
——全省各地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马振东
发布时间:2025-06-06 09:57:50
编辑:赵婕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2025年6月5日是第54个世界环境日,青海大地洋溢着绿色活力。从湟水河畔的湿地公园到黄河沿岸的生态走廊,从柴达木盆地的戈壁新城到三江源腹地的草原小镇,全省各地紧扣“美丽中国我先行”主题,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凝聚起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在高原大地上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西宁市低碳骑行活动。陶然 摄

  多元形式传递理念 环保意识浸润日常

  青海各地以贴近生活的方式,让生态保护理念走进群众心中。西宁市海湖湿地公园内,“种子卡片集章打卡”活动吸引了许多家庭参与。市民们手持集章卡,在生态成果展的图文展板前驻足,或是在环保艺术展中欣赏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手工艺品,最后将嵌入花种的卡片埋进土壤,不少家长趁机给孩子讲解“种子发芽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这样的活动很有意思,孩子既能玩得开心,又能学到知识。”一位市民笑着说。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活动现场,文艺演出与生态展板交相辉映,舞蹈《望山》以优美的舞姿展现雪山草原的静谧,展板上的对比图片则直观呈现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历程。在德令哈市中心广场,环保知识问答环节气氛热烈。当主持人问到环保法律相关问题时,不少市民主动举手抢答,一位退休教师准确答出《环境保护法》修订时间后,现场响起掌声。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则将宣传阵地延伸至企业,工作人员走进金祁连乳业,结合生产实际讲解环保法规,企业员工纷纷表示:“环保不是口号,而是我们每天的工作细节。”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的活动现场,一群戴着“环保小卫士”徽章的孩子围在科普大篷车旁,好奇地观察动植物标本,生态公益宣传员的聘任仪式,更让环保“接力棒”在不同年龄层间传递。

志愿者在黄河边捡拾垃圾。海东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全民行动守护家园 从“旁观者”到“践行者”

  青海各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生态责任,带动更多人加入环保行列。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的黄河岸边,200多名干部职工、志愿者组成的队伍俯身捡拾垃圾,阳光洒在河面上,他们的身影在岸边来回穿梭。一袋袋垃圾被清理出来,不少前来“浪山”的游客见状,也主动拿起垃圾袋加入。“刚开始觉得捡垃圾是小事,后来发现越来越多人参与,才意识到这是每个人的责任。”游客马清海说。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组织师生和环卫工走进污水处理厂,看着浑浊的污水经过一道道工序变得清澈,年都乎乡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们发出惊叹:“原来我们用的水要经过这么多步骤才能变干净!”尖扎县、泽库县等地同步开放环保设施,让公众直观感受治污过程,消除“邻避”顾虑。

  祁连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深入企业车间,针对生产中的环保难点提出改进建议,企业负责人当场表示将升级污染处理设备;同德县表彰优秀生态志愿者和环保案例,让“绿色榜样”激发更多人参与热情;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的格萨尔广场上,50多条横幅和展板组成环保知识长廊,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群众关于垃圾分类、水源保护的疑问,3000多份宣传手册被陆续领走。

同德县活动现场绘画区。洪玉杰 摄

  科技赋能生态 数据见证变迁

  科技赋能和精准治理,成为青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西宁市展示的环境监测走航车和“生命鸟巢”电力杆塔模型,吸引了不少科技爱好者围观。“以前只知道巡河护鸟,没想到电网建设也能这么‘生态’。”一位市民指着模拟杆塔上的鸟窝模型感慨。

  黄南州的“终结塑料污染”展区里,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可降解塑料袋在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并推荐环保布袋、竹制吸管等替代品,不少年轻人拍照记录,打算回去尝试“减塑生活”。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青海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海东市通过“三水同治”,黄河、大通河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Ⅰ类,湟水河首次全面消除Ⅲ类水体;海西州德令哈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5%,PM_[2.5]浓度低至13微克/立方米,13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祁连县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优于管控指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保持在97%以上,境内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到省州考核目标。这些成果背后,既有科技手段的应用,也有制度层面的创新,更离不开每一个青海人的努力。

  当西宁市民埋下的花种开始发芽,当海东志愿者清理后的黄河岸线重现整洁,当海西群众在知识问答中展现出的环保素养,青海的六五环境日早已不只是一场宣传活动,而是全民生态意识觉醒的生动写照。在这里,环保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手之举——是垃圾分类时的一次仔细辨别,是购物时自带的环保布袋,是看到垃圾时的一次弯腰捡拾。如今的青海,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而比自然景观更珍贵的,是人们心中日益坚定的绿色信念。这些信念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正推动着青海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守护“中华水塔”、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海力量。

  (陶然 王晶 李庆玲 洪玉杰 牛玉娇 余晖 栾雨嘉 通讯员 冯伟 参与)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吴晓军:为未来五年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罗东川:聚力打造大美青海国际生态旅游典范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青海省玉树州免费午餐项目惠及六千余名师生
青海玛沁:推进生态修复 筑牢安全屏障
24H热点
这山,这花,绝美!
青海西宁市2024年生态环境成绩单出炉:水气声土全...
青海省水利科技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推介交流会举办
2025第十九届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举行...
青海送变电公司:踏雪巡线守护万家灯火
青海省水利科技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推介交流会举办
美丽中国 青海先行——写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一场守护“优...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朱俊磊:“高原乐活”绽新潮
西宁消防多措并举护航高考消防安全
热点图片
这山,这花,绝美!
这山,这花,绝美!
青海西宁市2024年生态环境成绩单出炉:水气声土全面达标 交出绿色高分答卷
青海西宁市2024年生...
青海省水利科技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推介交流会举办
青海省水利科技先进...
2025第十九届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5第十九届中国·青...
青海送变电公司:踏雪巡线守护万家灯火
青海送变电公司:踏...
青海省水利科技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推介交流会举办
青海省水利科技先进...
美丽中国 青海先行——写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
美丽中国 青海先行—...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一场守护“优雅精灵”的暖心接力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高原生态屏障绿 美丽中国青海行
——全省各地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

青海日报
2025-06-06 09:5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高原生态屏障绿 美丽中国青海行
——全省各地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

青海日报
2025-06-06 09:5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高原生态屏障绿 美丽中国青海行
——全省各地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

  • 2025-06-06 09:57:50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2025年6月5日是第54个世界环境日,青海大地洋溢着绿色活力。从湟水河畔的湿地公园到黄河沿岸的生态走廊,从柴达木盆地的戈壁新城到三江源腹地的草原小镇,全省各地紧扣“美丽中国我先行”主题,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凝聚起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在高原大地上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西宁市低碳骑行活动。陶然 摄

  多元形式传递理念 环保意识浸润日常

  青海各地以贴近生活的方式,让生态保护理念走进群众心中。西宁市海湖湿地公园内,“种子卡片集章打卡”活动吸引了许多家庭参与。市民们手持集章卡,在生态成果展的图文展板前驻足,或是在环保艺术展中欣赏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手工艺品,最后将嵌入花种的卡片埋进土壤,不少家长趁机给孩子讲解“种子发芽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这样的活动很有意思,孩子既能玩得开心,又能学到知识。”一位市民笑着说。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活动现场,文艺演出与生态展板交相辉映,舞蹈《望山》以优美的舞姿展现雪山草原的静谧,展板上的对比图片则直观呈现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历程。在德令哈市中心广场,环保知识问答环节气氛热烈。当主持人问到环保法律相关问题时,不少市民主动举手抢答,一位退休教师准确答出《环境保护法》修订时间后,现场响起掌声。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则将宣传阵地延伸至企业,工作人员走进金祁连乳业,结合生产实际讲解环保法规,企业员工纷纷表示:“环保不是口号,而是我们每天的工作细节。”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的活动现场,一群戴着“环保小卫士”徽章的孩子围在科普大篷车旁,好奇地观察动植物标本,生态公益宣传员的聘任仪式,更让环保“接力棒”在不同年龄层间传递。

志愿者在黄河边捡拾垃圾。海东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全民行动守护家园 从“旁观者”到“践行者”

  青海各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生态责任,带动更多人加入环保行列。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的黄河岸边,200多名干部职工、志愿者组成的队伍俯身捡拾垃圾,阳光洒在河面上,他们的身影在岸边来回穿梭。一袋袋垃圾被清理出来,不少前来“浪山”的游客见状,也主动拿起垃圾袋加入。“刚开始觉得捡垃圾是小事,后来发现越来越多人参与,才意识到这是每个人的责任。”游客马清海说。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组织师生和环卫工走进污水处理厂,看着浑浊的污水经过一道道工序变得清澈,年都乎乡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们发出惊叹:“原来我们用的水要经过这么多步骤才能变干净!”尖扎县、泽库县等地同步开放环保设施,让公众直观感受治污过程,消除“邻避”顾虑。

  祁连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深入企业车间,针对生产中的环保难点提出改进建议,企业负责人当场表示将升级污染处理设备;同德县表彰优秀生态志愿者和环保案例,让“绿色榜样”激发更多人参与热情;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的格萨尔广场上,50多条横幅和展板组成环保知识长廊,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群众关于垃圾分类、水源保护的疑问,3000多份宣传手册被陆续领走。

同德县活动现场绘画区。洪玉杰 摄

  科技赋能生态 数据见证变迁

  科技赋能和精准治理,成为青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西宁市展示的环境监测走航车和“生命鸟巢”电力杆塔模型,吸引了不少科技爱好者围观。“以前只知道巡河护鸟,没想到电网建设也能这么‘生态’。”一位市民指着模拟杆塔上的鸟窝模型感慨。

  黄南州的“终结塑料污染”展区里,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可降解塑料袋在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并推荐环保布袋、竹制吸管等替代品,不少年轻人拍照记录,打算回去尝试“减塑生活”。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青海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海东市通过“三水同治”,黄河、大通河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Ⅰ类,湟水河首次全面消除Ⅲ类水体;海西州德令哈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5%,PM_[2.5]浓度低至13微克/立方米,13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祁连县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优于管控指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保持在97%以上,境内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到省州考核目标。这些成果背后,既有科技手段的应用,也有制度层面的创新,更离不开每一个青海人的努力。

  当西宁市民埋下的花种开始发芽,当海东志愿者清理后的黄河岸线重现整洁,当海西群众在知识问答中展现出的环保素养,青海的六五环境日早已不只是一场宣传活动,而是全民生态意识觉醒的生动写照。在这里,环保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手之举——是垃圾分类时的一次仔细辨别,是购物时自带的环保布袋,是看到垃圾时的一次弯腰捡拾。如今的青海,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而比自然景观更珍贵的,是人们心中日益坚定的绿色信念。这些信念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正推动着青海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守护“中华水塔”、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海力量。

  (陶然 王晶 李庆玲 洪玉杰 牛玉娇 余晖 栾雨嘉 通讯员 冯伟 参与)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马振东
编辑:赵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